維摩彝族鄉

維摩彝族鄉

維摩鄉地處雲南省滇東南高原地帶,隸屬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硯山縣,位於東經104°2´—104°24´,北緯23°36´—23°54´之間,西北部與稼依鎮和丘北縣樹皮鄉接壤,西南面與硯山江那鎮和文山市秉烈鄉毗鄰,東北面與丘北縣天星鄉和硯山縣阿猛鎮接壤,東南面同硯山乾河鄉連線。整個地形成長方形,東西貫長43公里,南北縱寬22公里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維摩彝族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雲南省文山州硯山縣
  • 電話區號:0876
  • 郵政區碼:663102
  • 地理位置:雲南省滇東南高原地帶
  • 面積:580.5平方公里
  • 機場:文山普者黑機場
  • 車牌代碼:雲H
名稱由來,地理位置,自然資源,歷史沿革,經濟概況,發展規劃,農村經濟,農村市場,農村科技,文化教育,基礎設施,人口衛生,特色產業,招商引資,資源環境,社會保障,扶貧開發,

名稱由來

維 摩 彝 族 鄉(WeimoYizu Xiang ) “維摩”之名的由來,據《邱北縣誌》第九冊維摩部考一文載,“彌勒維摩,蓋以地近天竺,人多信佛均以佛號名其部”,此說維摩一名,系由佛號而來,然《雲南圖經志書》卷三說;“維摩蠻名惠么又雲維摩”,可見維摩是由部族名轉化為地名。又據調查悉維摩系彝語,維;指溝,摩;指水井,意即小河旁水井邊的地方。

地理位置

位於東經104°2′18″~104°24′25″,北緯23°36′51″~23°54′58″,地處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硯山縣北部,東和東南與乾河鄉相鄰,南與江那鎮接壤,西南與文山市秉烈鄉毗鄰,西與稼依
維摩彝族鄉行政地圖維摩彝族鄉行政地圖
鎮為鄰,北與丘北縣天星鄉接界,北與丘北縣樹皮鄉相壤,東北與阿猛鎮相連。鄉人民政府駐地炭房社區,電話區號0876,郵政編碼663102,距省會昆明310公里,距文山州府61公里,距硯山縣城26公里。氣候條件
維摩鄉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地勢以石山丘陵為主,岩石裸露、山石嶙峋、漏斗、溶峰洞較多,生產條件差,屬於山區和半山區,最高海拔1862米最底海拔1380米,高低相差557米,境內最高峰位於倮可膩村恩梁子海拔1861.9米,最低點位於普底村阿格卡海拔1380米。全鄉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9℃一16.4℃,無霜期303天,年降雨量為960-1100毫米,年日照時數1935小時。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豐富,全鄉總國土面積580.56平方公里,有耕地67108畝,其中:水田有13953畝,旱地53155畝,人均有地1.34畝。維摩鄉土壤類型差異較大,土壤主要有黑土、紅黃壤、水稻土等類型。主產稻穀、玉米、小麥、大豆;經濟作物有烤菸、花生、辣椒等,經濟林果有杉木、桐果、核桃、板栗、桃子、李子等。全鄉2000畝以上的壩子有7個,總面積11730畝。“十五”期間完成人工造林20773畝,全鄉森林覆蓋率達到25.5%。省級風景名勝區浴仙湖風景名勝區坐落於維摩鄉海子邊村民委,旅遊資源豐富。各種民族風情別具特色,壯族農曆七月初一為祭楊六郎的傳統節日;彝族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為傳統節日“草馬節”;一年一度的“踩花山”活動是苗族的盛大傳統節日,每年正月初二到初九,苗家男女老少均盛裝參加“踩花山”活動。

歷史沿革

據文物考證和文碟所載,維摩建村落至今約有2000餘年,治所設定據《雲南郡縣兩千年》載,宋大理國後期為維摩部,原代設定維摩千戶,明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設定維摩州,率廣西路,明弘治六年(1493年)遷曲部(今硯山縣維摩鄉),後因土官資高,資賢作亂,州官不能立足,後資氏滅絕,又為各夷竊據一百餘年,至明代萬曆28年(1600年),始復州治。民國四年(1915年)設小維摩縣佐,轄地有彌勒灣等28個鄉。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從文山縣和廣南縣的小維摩分縣分別劃出另設硯山政治局。1935年為硯山縣第四區,1944年廢區設十大鄉(鎮),維摩系其中一鎮。1949年4月8日在硯山者臘成立縣人民民主政府,下轄四區,維摩為第三區。1961年恢復硯山縣建制時,為維摩區。1988年區鄉體制改革後為維摩彝族鄉至今。
金子般的稻穗金子般的稻穗
行政設定、人口、民族
政區劃分 2011年末轄維摩、阿伍、倮可者、倮可膩、普底、斗果、海子邊、長嶺街、幕菲勒等9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炭房社區,共10個村民委(社區)。全鄉共有109個自然村119個村民小組。
人口面積 轄區內主要居住著漢、彝、壯、苗、回5種民族。2011年末,轄區共有住戶11654戶54249人,少數民族7824戶36469人,占全鄉總人口的67.2%。總人口中,男性28394人,占52.34%;女性25855人,占47.66%;第六次人口普查,14歲以下8680人,占16%;15~64歲29836人,占55%;65歲以上15733人,占29%。總人口中,漢族17780人,占總人口32.77%;彝族14332人,占總人口的26.42%;壯族15480人,占總人口的28.54%;苗族6639人,占總人口的12.24%,回族18人,占總人口的0.03%。2011年人口出生率8.17‰,死亡率4.04‰,人口自然增長率3.93‰;城鎮化率12.07%,流動人口350人。轄區東西最大距離43千米,南北最大距離22公里,總面積580.56平方千米,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3.78人。

經濟概況

2006年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7.64萬元,比上年增長24.7%;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1880萬元和1848萬元,分別比年初增長11.05%和 22.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70元,比上年增長9%。糧食總產實現2177萬公斤,比上年增加100萬公斤,增長4.8%;辣椒種植5.4萬畝,其中:冬早小辣椒種植2.52萬畝、旱地最佳化種植3.98萬畝,產量1130萬公斤,比上年增加249萬公斤;花生種植1.45萬畝,產量145萬公斤;生薑種植600畝,產量900噸。生豬、大牲畜和山羊存欄、出欄數量增長加快,全鄉肉類總產量實現418萬公斤,比上年增長5.11 %,豬存欄35680頭、出欄37304頭,牛存欄15046頭、出欄5360頭,山羊存欄8850隻、出欄7114隻,實現畜牧業產值2496萬元,占農業生產總值的41%;烤菸完成3020畝種植任務和7000擔指令性計畫、840擔出口備貨菸葉收購任務,上等煙比例達43.28%,比上年提高21.6個百分點,實現菸農收入390萬元,煙稅收入87萬元,分別比上年增加175萬元和48.2萬元。
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兩基”、“普九”、“普實”工作驗收達標,全鄉7至12周歲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9%,13至15周歲入學率達98.64%。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民眾精神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民族文化事業日益繁榮,2006年組織老年文藝隊參加硯山縣首屆老年人文藝匯演榮獲優秀獎。廣播電視事業蓬勃發展,全鄉有35個自然村開通有線電視,入網4000餘戶,建有“211”衛星地面接收站58座,廣播電視覆蓋率達到98%。

發展規劃

發展戰略:按照“十一五”期間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著力實施特色戰略、城鎮化戰略、項目帶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等四大戰略。
琳琅滿目的服裝琳琅滿目的服裝
發展目標:到2010年,財政總收入達到1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00元。加快升級辣椒產業,發展壯大畜牧業,鞏固提高烤菸產業,適時發展蔬菜和冬早農業;圍繞特色產業,抓住縣委、縣人民政府加快岔路口小城鎮建設的發展機遇,加快二、三產業發展;“十一五”期間,優質辣椒種植面積穩定在5.5萬畝,其中冬早小辣椒2.5萬畝,建成一至二個辣椒加工企業;在繼續嚴格執行烤菸“雙控”政策的基礎上,力爭“十一五”期末發展到1萬畝;將蔬菜和冬早農業發展到5000畝。“十一五”期末,力爭將岔路口建成硯山的一個中心集鎮,維摩、海子邊、普底等集市功能初步齊全;使岔路口逐步形成硯山縣北部的交通樞紐、物流中心,具備商貿流通、農副產品加工等功能的城鎮。通過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建沼氣池、退耕還林等措施,201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8.3%。“十一五”期間維摩鄉人口達5350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改善醫療衛生狀況,嚴格控制傳染病發病率,到2010年傳染病發病率控制在150/10萬左右,;改善農村引水清潔問題,到2010年,鄉村局面飲用清潔水受益人加達85%以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90%以上,到2010年,每個村配有3至5名鄉村醫生。

農村經濟

2006年,維摩彝族鄉農業生產總值完成6697萬元,其中:工業生產總值完成610萬元,農業生產總值完成6087萬元。糧食總產實現2177萬公斤;辣椒種植5.4萬畝,其中:冬早小辣椒種植2.52萬畝、旱地最佳化種植3.98萬畝,產量1130萬公斤;花生種植1.45萬畝,產量145萬公斤;生薑種植600畝,產量900噸。全鄉肉類總產量實現418萬公斤,豬存欄35680頭、出欄37304頭,牛存欄15046頭、出欄5360頭,山羊存欄8850隻、出欄7114隻,實現畜牧業產值2496萬元,占農業生產總值的41%;烤菸完成了3020畝種植和7840擔指令性菸葉收購任務,實現菸農收入390萬元。發展冬季農業4.31萬畝,冬農產值達2500萬元;全年新增外出務工人員1056人,實現務工收入400多萬元。
水稻栽培示範田水稻栽培示範田

農村市場

維摩鄉現有維摩、岔路口、海子邊、普底四個集貿市場。為加強農村市場建設,維摩鄉全面開展投資軟環境整治工作,繼續整治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完善市場優質服務和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抓好維摩、岔路口商貿市場分類管理,市場經營狀況良好,維摩、岔路口、普底生豬屠宰場運行規範。引進的華安食品有限公司,建設的宏明養殖廠,大大加快了維摩市場發展進程。採取優惠和減免措施,大力扶持非公經濟發展,全鄉共有個體工商戶410戶,從業人員達1600多人,總產值2691萬元。

農村科技

維摩鄉農村科技堅持以“用知識武裝農民,靠科技發展生產”為基本思想,以科技信息情報網路化為基礎條件,提出了“科技指導生產、科技發展生產、協會服務產業、科技改變生活”的遠景目標;確定了夯實科技基礎實力、構建完善的農村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和農業技術研究開發推廣體系的短期目標;明確了以辣椒、畜牧、烤菸等三大農業支柱產業栽培研究推廣、農產品加工技術拓展改造和農業科技創新培訓為重點的近期任務,制定了強化組織領導、加強部門聯合、加大對農村科技支持力度的措施。 大力推廣實施糧食安全生產措施、地膜花生、冬早辣椒地膜覆蓋技術、科學養殖和牛凍精改良技術,開設辣椒種植、畜禽養殖農函大培訓班,2006年開展各類培訓98期8910人次,科技對全鄉各項事業的貢獻率逐步提高,科技普及率達89%以上。

文化教育

維摩彝族鄉共有國小73所,其中完小29所,初小點32所,教學點13所,總在校生7240人,教職工403人。有普通中學2所,國中在校生3178人,教師124人。維摩鄉2002年開始組織實施“普實”工作,全鄉完小及初級中學的實驗室、儀器室全部配齊,2003年通過省人民政府驗收。2006年,維摩鄉繼續鞏固“兩基”、“普九”、“普實”成果,推進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和職業教育改革;深入貫徹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全年共減免各種費用27萬元。全年投入資金61萬元,新增校舍建築面積956平方米,添置課桌椅258套,學生床鋪100套,進一步改善了辦學條件;同時強化學校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全鄉7至12周歲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9%,13至15周歲入學率達97.64%。維摩鄉中國小教育堅持“育人為主、強化管理、深化改革、依法治校、和諧發展”的管理思路。以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勞技、學會審美、學會創造、學會生存為辦學宗旨,學校管理逐步規範,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提高。

基礎設施

衡昆高速公路、國道“G323”線、(普炭一級公路)省道 “S206”線及炭秉路貫穿境內,是硯山通往丘北、紅河、貴州、昆明的必經之地,也是連線“兩廣”及泛珠三角一帶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是距普者黑機場和在建的雲桂鐵路具有相對較短的距離位置。全鄉下轄10個村委會(社區)119個村小組,通簡易公路通路率達95%。2011年,全鄉累計爭取和投入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25萬元,有效地改善農村通路條件,2011年底,境內擁有各類公路482公里。“硯平”高速公路貫穿維摩彝族鄉全鄉境內,國道“323”線、省道“206”線交會於岔路口,使維摩鄉的區位優勢明顯突出。維摩鄉通達工程公路有三條,全鄉9個村民委和1個社區駐地全部通公路,有98個村民小組通進村道路,有11個村民小組不通進村道路。維摩鄉土地資源豐富,全鄉總國土面積580.56平方公里,有耕地67108畝,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0803畝,有效灌溉率為30.1%。為解決生產生活用水問題,近年來,維摩鄉加強項目工作,爭取國家補助資金,在全鄉9各村民委和1個社區實施建設旱地小水窖工程,不斷改善和增加灌溉面積。全鄉共建設人畜飲水小水窖4296口,旱地小水窖2101口。全鄉109個自然村已全部實現通電、通電視、通電話,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

人口衛生

維摩彝族鄉2006年底共有住戶11055戶51388人。居住在維摩鄉的民族有漢、彝、壯、苗、回、傣、瑤7種,其中:漢族3735戶17060人,占全鄉總人口的32%;彝族2947戶13366人,占全鄉總人口的26%;壯族2992戶14868人,占全鄉總人口的27.9%;苗族1380戶6081人,占全鄉總人口的11.4%;回族1戶4人;瑤族2人,傣族7人。全鄉各民族呈現大雜居、小聚居局面,各民族關係融洽,生產生活關係良好。在衛生工作方面,維摩鄉強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計畫免疫和禽流感、結核病、愛滋病、麻風病等疾病預防和鼠疫、霍亂、脊灰監測控制工作;深入開展農村衛生改革,公共醫療覆蓋面進一步擴大;2006年順利啟動國家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項目試點工作,全鄉參合率達90.61%,45533名農民民眾享受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惠民政策。
維摩鄉汽車客運站全貌維摩鄉汽車客運站全貌

特色產業

維摩彝族鄉依託交通區位優勢、土地資源優勢,著力發展特色產業,目前已形成畜牧、辣椒、烤菸等幾大特色優勢產業齊頭並進的發展格局。2006年,全鄉肉類總產量實現418萬公斤,豬存欄35680頭、出欄37304頭,牛存欄15046頭、出欄5360頭,山羊存欄8850隻、出欄7114隻,實現畜牧業產值2496萬元;全鄉辣椒種植5.4萬畝,產量1130萬公斤,產值7000萬餘元;烤菸完成3020畝烤菸種植和7800擔指令性收購任務,實現菸農收入390萬元。今後,維摩鄉將繼續發展“三大優勢產業”,始終緊緊圍繞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這箇中心,牢牢把握髮展特色優勢農業、推進產業化經營這個重點,突出地方特色,發揮資源優勢,依靠科技進步,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努力走出一條具有維摩鄉特色的農業發達、農民富裕、農村繁榮的發展道路。
維摩彝族鄉老年人表演藏族舞蹈維摩彝族鄉老年人表演藏族舞蹈

招商引資

便利的交通是投資的必要條件
維摩彝族鄉優越的地理位置、交通區位使得該鄉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投資潛力大。全鄉現在維摩、普底、岔路口、海子邊四個集貿市場。全鄉土地資源豐富,種植辣椒5.4萬畝,產量1130萬公斤,花生1萬畝;畜牧業發展迅速,2006年肉類總產量400多萬公斤,豬存欄35680頭,牛存欄15046頭,山羊存欄8850隻。因此,在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基地建設、農產品加工、運輸等方面投資都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維摩彝族鄉

資源環境

維摩鄉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地勢以石山丘陵為主,岩石裸露、山石嶙峋、漏斗、溶峰洞較多,生產條件差,屬於山區和半山區,最高海拔1862米最底海拔1350米,高低相差557米。全鄉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9℃一16.4℃,無霜期303天,年降雨量為960-1100毫米,年日照時數1935小時。
維摩彝族鄉烤菸標準化示範種植基地維摩彝族鄉烤菸標準化示範種植基地
土地資源豐富,全鄉總國土面積580.56平方公里,有耕地67108畝。維摩鄉土壤類型差異較大,土壤主要有黑土、紅黃壤、水稻土等類型。主產稻穀、玉米、小麥、大豆;經濟作物有烤菸、花生、辣椒等,經濟林果有杉木、桐果、核桃、板栗、桃子、李子等。全鄉2000畝以上的壩子有7個,總面積11730畝。“十五”期間完成人工造林20773畝,全鄉森林覆蓋率達到25.5%。省級風景名勝區—浴仙湖坐落於維摩鄉海子邊村民委,旅遊資源豐富。
各種民族風情別具特色,壯族農曆七月初一為祭楊六郎的傳統節日;彝族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為傳統節日“草馬節”;一年一度的“踩花山”活動是苗族的盛大傳統節日,每年正月初二到初九,苗家男女老少均盛裝參加“踩花山”活動。

社會保障

維摩鄉強化農村社會保障,提高農村社會福利水平,建立健全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應扶盡扶,進一步減少縮小貧困面,減少貧困戶。全鄉共有五保對象194人,其中:已納入省級補助的五保對象三無老年人36人;殘疾人子女無贍養能力8人,三無人員28人;未成年人父母一方因病故、離異等原因,另一方無撫養能力26人。全鄉90.61%的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便利的交通是投資的必要條件便利的交通是投資的必要條件

扶貧開發

維摩鄉扶貧開發工作堅持不斷完善和落實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爭取各方支持的工作思路,從改善貧困民眾生產生活條件入手,進一步加大工作和投入力度,認真貫徹落實《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和《雲南省農村扶貧開發綱要》,經過全鄉各族人民的艱苦努力和社會各界的大力幫扶,全鄉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貧困地區呈現出經濟快速增長,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社會事業不斷進步,民族關係不斷融洽的良好局面。
維摩彝族鄉維摩彝族鄉
全鄉扶貧方式主要有實施示範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扶貧安居工程建設、易地轉移開發扶貧、勞務輸出扶貧、產業扶貧、信貸扶貧等等。截止2006年底,全鄉共建成8個小康及溫飽示範村;新建、改擴建進村道路580公里,修建人畜飲水小水窖4296口,累計新建或維修水利工程2877件,建設旱地小水窖2101口,建成沼氣池3182座;扶貧安居工程為200戶1000多人貧困農戶解決了住茅草房、杈杈房問題,改造危房85間;轉移安置貧困人口101戶468人到岔路口居住;累計輸出勞務7600餘人,勞務收入達1800多萬元;2006年,全鄉投放小額信貸資金1484萬元,受益農戶為7860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