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寺

維摩寺

維摩寺,在江蘇常熟虞山北部高處,常被輕雲籠罩,清曠幽絕。寺東園內有“望海樓”,登樓可遠眺長江。凌晨觀看日出氣勢磅礴,十分壯觀。“維摩旭日”也是“虞山十八景”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維摩寺
  • 外文名稱:D the temple
  • 地理位置:江蘇常熟虞山北部高處
  • 門票價格維摩山莊
河南方城縣維摩寺,景觀特色,歷史沿革,江蘇常熟市維摩寺,簡介,歷史,

河南方城縣維摩寺

景觀特色

維摩寺,位於河南省方城縣西北二十五公里的酈山腳下,因唐代詩人一一王維(字摩詰)出家於此寺而故名。這裡具有∶三面環水背靠山,大河波滔小溪潺,環境優美風光好,遊客讚嘆留詩篇的得天獨厚條件。所以,千百年來不知招引多少文人雅士到此揮毫詠嘆,寄發幽思。如明代詩人,--沈從,雲遊維摩寺,曾題詩曰∶
石磴千盤鳥道斜;西來山勢盡嵯岈。
松濤瀑瀉遙疑雨,桃塢嵐生半是霞。
俗客可容參四果,遊仙只欲采三花。
靈岩別處空搔首,縹緲笙歌子晉家。
這首詩問絕句,無不是對此處一派風光勝景的寫照。

歷史沿革

據史科記載∶該寺院始建於唐,興盛於元、明,重修於清代,規模宏大,雄偉壯觀,占地面積一千三日五十千方米,原建有∶大雄殿、天王殿、觀音殿、藥王殿、三義殿、禪堂、齋堂等,雕梁畫柱,古樸典雅,別具一格。所敬佛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門前雄
獅護持,周圍亭台樓閣拔地而起,寺景巍峨壯觀。香火鼎盛時期,僧眾近百人,周邊供養地約百里有餘,四鄰八鄉遊客絡繹不絕。
可惜,這一歷經歲月滄桑的千古名勝,解放前早因戰亂災害而破壞殆盡,「十年浩劫」之蕩然無存。後來,這裡曾一度改建為村辦國小。一九八○年後,當地政府為了貫徹落實宗政策,隨將該處物歸原主,仍復名為--維摩寺。
由於這裡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是維摩寺方園數百里朝山拜佛的日子,屆時起香火大會,唱大戲,對響器等熱鬧非凡。此一風俗延襲至今,廣大信徒暨八方民眾,仍熱望恢復歷史盛況。近年來,學佛弟子,民間人士,廣結法緣,隨喜功德,慷慨解囊,募緣贊助,修建道場。截止目前,已藉助於校舍、復建、金塑起三尊大佛以及觀世音、彌勒佛,四大天王,送子觀音等佛菩薩像均業已落成。
寺址∶河南省方成縣

江蘇常熟市維摩寺

簡介

維摩寺,在江蘇常熟虞山北部高處,常被輕雲籠罩,清曠幽絕。寺東園內有“望海樓”,登樓可遠眺長江。凌晨觀看日出氣勢磅礴,十分壯觀。“維摩旭日”也是“虞山十八景”之一。

歷史

維摩寺,位於虞山辛峰亭以西約1.5公里之箬帽峰,建於宋隆興元年(1163年)。初名石屋維摩庵,中有石井名“湧泉”。 1982年1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維摩山莊系在昔日維摩寺遺址所建而得名。地處虞山中部山巔的維摩寺,始建於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本名石屋維摩庵,因在虞山北坡的石屋澗之上,故名。至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時,右丞相兼樞密使、邑人曾懷(字欽道)奏請為功德院,孝宗賜“顯親資福禪院”額。明宣德四年(1429年)始改名“維摩寺”。因寺院布局坐西朝東,每當日出,層林盡染,景色絢麗。明嘉靖時貢生、邑人陳儒曾有“滿空晴旭照山林,翠竹丹楓畫可評”的詩句贊之。寺中有“望海樓”,又稱望江樓,迴廊曲折,頗具幽趣,昔時文人雅士常結伴夜宿於此,清晨登樓觀日出,雲蒸霞蔚,極其壯觀,向有“維摩旭日”美稱,為“虞山十八景”之一。樓中昔懸有明清之際江南奇女柳如是所撰楹聯:“日轂行天淪左界;地機激水卷東溟”。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景州知州、邑人屈成霖出資重修寺宇,並於寺後闢建園林,營建泉池台榭。山門懸楹聯“大觀江海合,傑構宋梁余”,原為曾懷撰書,清末由陸懋宗重書。清鹹豐十年(1860年),因太平軍與清兵在虞山激戰,寺毀於戰火。清光緒時重建,屈氏後人亦助修望海樓等,並於樓內塑有屈成霖像,懸長聯曰:“鐘磐定山聲,昔有白雲投刺史;欞欄接海氣,遠持紅日照維摩”。1949年建國前後,乏人管理,寺院荒蕪,殿宇房屋逐漸破敗。
1982年,江蘇省太湖風景名勝區建設委員會,將虞山風景名勝區列為太湖風景名勝區(總體包括蘇州、無錫兩市與吳縣、常熟、吳江、無錫、宜興五縣)十個景區之一。同年3月,根據省太建委部署,由縣基建局組織編制虞山風景名勝區(1982--2000年)規劃,規劃中將維摩旭日景點列為規劃建設的景點之一。總體規劃經向縣長辦公會議和縣委、縣政府聯席會議匯報審定,並經縣人大常委會、縣政協常委會審議通過,即上報省政府與省太建委。1982年12月,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44處,其中江蘇為太湖與南京鐘山兩處。次年,經省太建委辦公室會同我市市政府及市基建局研究確定先行建設“維摩旭日”景點,並確定利用維摩寺遺蹟興建維摩山莊,以改變該寺長期無人管理而荒廢的現狀,充分發揮其風景資源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