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閉

中醫學病名,現代醫學指婦女月經不能正常來潮.

基本介紹

  • 別稱:閉經
  • 中醫病名:經閉
  • 英文名稱:Amenorrhea
  • 就診科室:婦科
  • 常見發病部位:婦科疾病
  • 常見症狀:連續停經3個月以上
  • 傳染性:無
概述,經閉的病因病機,經閉的辨證分型,血枯經閉,血滯經閉,經閉的治療,刺灸法,耳針法,皮膚針法,

概述

經閉,病名。出《婦人大全良方》卷一。亦名不月、月閉、不月水、月水不來、月經不通、血閉、月事不來、月事不通、月不通、月使不來、月水不通、月經不行、經水不通、經閉不利、經脈不行、經脈不通、經候不行、歇、歇經等。指女子超過十八周歲以上,仍不見月經來潮,或曾來過月經,但又連續閉止三個月以上者,除妊娠、哺乳期等生理性閉經外,均稱之為經閉。亦包括女子暗閉經在內。多因血虧、腎虛、氣滯、血滯、寒濕凝滯等原因所致。可參見有關各條。
現代醫學稱前者為原發性閉經,後者為繼發性閉經。妊娠、哺乳和絕經期以後的停經屬正常生理現象,不屬經閉範疇。
經閉首先應與早期妊娠鑑別。
針灸治療必須進行有關檢查,以明確發病原因,採取相應配合治療。

經閉的病因病機

多因稟賦不足,腎氣未充或多產墮胎,耗傷精血;或飲食勞倦,脾胃受損,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或久病大病,耗損氣血,或失血過多等均可導致血海空虛而產生經閉。
亦有七情內傷,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或飲冷受寒,血為寒凝而致,使沖任阻滯不通,胞脈閉阻而致經閉。
現代醫學認為,大腦皮層、下丘腦、垂體、卵巢、子宮等發生病變,即可導致經閉。其他如甲狀腺、腎上腺皮質功能障礙,或某些精神因素、寒冷、消耗性疾病、放射線等也能引起經閉。

經閉的辨證分型

血枯經閉

月經超齡未至或先見經期錯後,經量逐漸減少,終至經閉。
肝腎不足:兼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口乾咽燥,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舌質紅,苔少,脈弦細。
氣血虛弱:兼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神疲肢倦,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脈沉緩。

血滯經閉

氣滯血瘀:經閉不行,情志抑鬱,或煩躁易怒,胸脅脹滿、小腹脹痛拒按,舌質紫黯或邊有瘀點,脈沉弦。
寒凝血滯:經閉,小腹冷痛,形寒肢冷,喜得溫暖,苔白,脈沉遲。

經閉的治療

刺灸法

治則養血調經
處方關元 脾俞 腎俞 足三里
方義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可補下焦真元而助精血化生;足三里為胃之合穴,配合脾之背俞穴脾俞,可調補脾胃以資生化之源而養血;腎為先天之本,腎氣充則精血旺、故取腎俞以補腎。
隨證配穴潮熱盜汗—太溪,心悸—內關,納呆—中脘。
操作毫針刺,補法,可施灸。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為一療程。
治則舒肝理氣,溫經散寒,健脾化濕
處方中極 太沖 三陰交 合谷
方義中極為任脈經穴,能理沖任,疏調下焦;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調肝、脾、腎三經而理沖任,通胞脈;太沖疏肝理氣,活血通經;合谷行氣以通經。
隨證配穴胸脅脹滿—內關,小腹脹滿—歸來。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為一療程。

耳針法

選穴內生殖器 內分泌 卵巢
方法毫針刺,中等刺激,每次2~3穴,每日1次,每次留針15~20min,10次為一療程。也可撳針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每3~5日更換1次。

皮膚針法

選穴腰骶 督脈 膀胱經 足三陰經
方法輕或中等刺激強度叩擊,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