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姜

紫色姜

紫色姜(學名:Zingiber montanum (J.Koenig) Link ex A.Dietr.)是姜科姜屬植物。多年生草本宿根,其根可分為纖維根和肉質根,根系較少,不發達,入土不深,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層里,根莖越大,產量越高;地上假莖由葉鞘包裹聚集而成,植株直立,高約1-1.8米,葉片呈長圓狀披針形,葉柄短,近於無柄;花序從根莖基部抽出,直立,穗狀花序,呈長圓形或流線形,花期5-8月,花呈白黃色,果期10-11月,卵形蒴果,種子黑色。

紫色姜主要分布在中國雲南南部及東南部的熱帶雨林中,亞洲南部的印度、斯里蘭卡、高棉、泰國等國也有分布和栽培。在中國西雙版納,紫色姜常見於村寨附近或小面積的庭院栽培,西雙版納野生紫色姜主分布在景洪市大渡崗鄉、基諾山鄉、勐海縣勐海鎮、勐宋鄉等鄉鎮,多生長在海拔在1000-13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下蔭蔽環境的山區半山區里,多見於林下、路邊、箐旁、荒坡等。

紫色姜是中國傣醫常用藥材之一,收錄於《貝葉經文》中,以根莖入藥,味苦,性寒,具有健胃、消積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食積脹滿、脘腹疼痛、噁心嘔吐,肝脾腫大和熱風濕痛等症;也可用根莖抹醋外擦治療皮膚頑癬等症,同時在治療多種真菌皮膚病及其皮膚保健護理等方面具有獨特療效。紫色姜是傣藥成藥“雙姜胃痛丸(帕中補)”的主藥之一,收錄於《雲南省中藥材標準》。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選地整地,田間管理,採收加工,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其根可分為纖維根和肉質根,根系較少,不發達,入土不深,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層里。紫色姜的莖分為地下肉質根莖和地上假莖,根莖呈淺黃色,有香味,是有利用價值的主要部位,根莖越大,產量越高;地上假莖由葉鞘包裹聚集而成,植株直立,高約1-1.8米,葉片呈長圓狀披針形,葉柄短,近於無柄,互生,綠色,葉面無毛。
花序從根莖基部抽出,直立,穗狀花序,呈長圓形或流線形,紫紅色,花序梗長約15-35厘米,花期5-8月,花呈白黃色,果期10-11月,卵形蒴果,種子黑色。

產地生境

紫色姜主要分布在中國雲南南部及東南部的熱帶雨林中,亞洲南部的印度、斯里蘭卡、高棉、泰國等國也有分布和栽培。在中國西雙版納,紫色姜常見於村寨附近或小面積的庭院栽培,西雙版納野生紫色姜主分布在景洪市大渡崗鄉、基諾山鄉、勐海縣勐海鎮、勐宋鄉等鄉鎮,多生長在海拔在1000-13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下蔭蔽環境的山區半山區里,多見於林下、路邊、箐旁、荒坡等。

繁殖方法

種子處理:選飽滿、均勻、有光澤和無病蟲害的健壯姜塊作為種姜。將分割好的姜種用波爾多液按1:1:120的比例消毒處理20分鐘。注意倒種時要輕拿輕放,避免傷害姜芽。將消毒的姜種撈出,放置於太陽下翻曬1-2天,提高姜溫的同時讓姜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藥膜,減少病蟲害侵害。然後用籮筐將紫色姜裝好放置於室內,進行室溫催芽。
播種方法:在陰涼處把種姜分割成70-100克左右小塊,每個小塊留3-5個壯芽為宜。紫色姜播種一般採用穴栽,株行距30厘米×40厘米,穴深15厘米左右,每穴放種姜一塊,覆土。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地塊的選擇:通過與紫色姜種苗來源地物候對比,選擇濕潤溫暖的環境作為紫色姜種植地。選擇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水源充足、排水良好、背陽地塊作為栽培地為佳,也可選擇海拔在1200米左右的傾斜山地,土質以砂壤土或壤土為佳。
精細整地:栽培前進行整地處理。去除種植地土壤中雜物,深耕25-30厘米。每畝撒石灰粉35-40千克,優質土雜肥4000-5000千克,或有機肥100-200千克後,精細整地,開溝起壟,溝距50厘米,溝深10厘米。

田間管理

出苗檢查:紫色姜播種後60天左右大部分出苗,及時檢查出苗情況,發現缺穴及時補種。
除草:栽種後根據雜草生長情況及時除草。栽培初期為西雙版納旱季,雜草少,1-2個月除草一次;進入雨季後,紫色姜的萌櫱少,未封行,雜草生長快,需15天左右除草一次;隨著紫色姜營養生長,萌櫱數增加,出現封行現象,地塊內雜草由於沒有生長空間減少,清除周圍雜草即可。栽培第2年開始,每年中耕除草2-3次。
中耕培土:分三次進行。第一次在栽培後,紫色姜有3-5個分枝的時候進行,培土深度2厘米左右,避免培土太深對紫色姜生長的影響;第一次培土之後20天左右,開始進行第二次培土,厚度約2-3厘米;第二次培土後15-20天進行第三次培土,厚度7-8厘米,將栽培時的壟變成溝,溝變成壟,對外露的姜芽及時培土,保障姜塊正常生長。
施肥:紫色姜生長到1-2個小分枝時進行第一次追肥,每畝施種肥30千克;立秋後進行第二次追肥,秋分前後進行第三次追肥,第二和第三次施肥使用複合肥15-20千克/畝,避免淋到姜頭,防止爛根。
遮陰處理:根據紫色姜的生長特性,需要適當遮陰處理,避免陽光直射對紫色姜的傷害。採用遮陰網,適宜遮陰度為50-60%,既能保障光照,也能避免陽光傷害。

採收加工

紫色姜種植2-3年之後開始採收,採收時間為每年12月,挖去塊莖,抖掉泥土,將老薑和幼姜塊分開,老薑塊作為藥材使用;同時選擇健壯、芽點多,沒有病蟲害的幼姜作為種姜。通過對栽培關鍵技術的控制,2年生紫色姜的畝產量可達2000千克,比庭院種植畝產僅800千克左右大幅提高。紫色姜採收之後,不能直接暴曬,以免影響質量,應儘快去除表面泥土,切成厚度0.5厘米的薄片,60℃鼓風乾燥後備用。

病蟲防治

紫色姜生長過程中蟲害發生較少,可能與其活性成分相關。病害主要為葉枯病,發病季節使用1:1:150倍的波爾多液噴灑,可有效防治。
紫色姜紫色姜

主要價值

紫色姜是中國傣族傳統常用藥,最早收錄於《貝葉經文》中,以根莖入藥,以散劑、丸劑和外用,用藥歷史久遠,其味苦、辛,性寒,可通過松馳胃腸平滑肌,緩解痙攣疼痛,增加胃動力,促進胃蠕動,起到健胃、消食、散寒、止嘔等功效。在傣族民間,紫色姜通常有3方面作用:一是直接將紫色姜煎水內服,治療食積脹滿、脘腹疼痛、噁心嘔吐等症狀;二是將其根莖鮮品搗爛外敷,可治關節紅腫熱痛和皮膚頑癬等症,用於治療多種真菌皮膚疾病及皮膚保健護理;三是紫色姜也可以作為生薑的代用品直接食用。在現代醫藥中,以紫色姜作為主要藥物研製的傣藥成藥“雙姜胃痛丸”(傣族名為帕中補)可用於治療食滯胃脘、痞滿和慢性淺表性胃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