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背菜(中藥)

紫背菜(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紫背菜,中藥名。為菊科植物菊三七屬植物紫背菜Gynura bicolor (Roxb.) DC. 的全草或莖、葉。分布於廣東、雲南、江西、四川、台灣等地,農村零星栽培,藥用或食用。華北地區有栽培。具有涼血止血,清熱消腫之功效。用於咳血,血崩,痛經,血氣痛,支氣管炎,盆腔炎,中暑,阿米巴痢疾;外用適用於創傷出血,潰瘍久不收口,疔瘡癰腫,甲溝炎。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紫背菜
  • 別稱:紅番莧、紅毛番、紅背菜、紅菜、葉下紅、紅玉菜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桔梗目
  • :菊科
  • :菊三七屬
  • :紫背菜
  • 採集時間:全年可采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材性狀,藥理作用,附註,

入藥部位

全草或莖、葉。

性味

味甘、辛,性涼。

功效

涼血止血,清熱消腫。

主治

用於咳血,血崩,痛經,血氣痛,支氣管炎,盆腔炎,中暑,阿米巴痢疾;外用適用於創傷出血,潰瘍久不收口,疔瘡癰腫,甲溝炎。

相關配伍

1、治盆腔炎:紫背菜嫩葉30g,湖廣草15g,水煎服。
2、治腎盂炎腰痛:鮮紫背菜60g,黃毛耳草、仙鶴草各15g,水煎服。
3、治疔瘡癰腫:鮮紫背菜適量,加少許食鹽或白糖同搗爛,外敷患處。
4、治甲溝炎:鮮紫背菜適量,搗爛加白酒少許,外敷患處。(1-4方出自《皮膚病實用中藥學 下》)

用法用量

25-50g,鮮品100-200g。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或乾品研末,敷患處。

使用注意

紫背菜副作用小,個別病人服藥後有噁心,食慾減退,大便次數增多等現象。極少數病人可發生過敏性藥疹。

採集加工

全年可采。莖、葉富含水分,一般多鮮用。春季5-6月份和秋季9-11月份產量最高,平均7-10天採收一次,每畝可採收100-150斤嫩莖葉,採收時應掌握。採摘先端具有5-6片葉的嫩枝,基部留兩個節,以便繼續萌發出新枝梢。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全株帶肉質。根粗壯。莖直立,高50-100cm,多分枝,帶紫色,有細棱,嫩莖被微毛,後變無毛。葉互生,莖下部葉有柄,上部葉無柄;葉片卵圓形或卵形,長6-10cm,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下延,邊緣有粗鋸齒,有時下部具一對淺裂片,上面綠色,被微毛,下面紅紫色,無毛。10-11月開花,頭狀花序直徑1.5-2cm,在莖頂作傘房狀疏散排列;花序梗遠高於莖頂;總苞筒狀,總苞片草質,2層,外層近條形,小苞片狀,長僅為內層的1/3-1/2,內層條形,邊緣膜質;花黃色,管狀花兩性;花葯基部鈍,先端有附片;花柱分枝,具長鑽形有毛的附器。種子扁,圓矩形,有縱線條,被微毛;冠毛白色,絹毛狀。

生長環境

生於平原及低山區陰濕處,或家種於樹蔭或房屋前後隙地和向陰的地。分布於廣東、廣西、海南、福建、雲南、江西、台灣等地,農村零星栽培,藥用或食用。華北地區有栽培。

藥材性狀

莖葉的性狀可參考【形態特徵】部分。根的為不規則短柱狀、紡錘形或塊狀,略彎曲,有的有2-3短分叉,長1-3cm,直徑1.5-1cm。表面暗褐色或灰褐色,具不規則的皺縮及鬚根或鬚根痕;頂端常有莖殘基,外被數層黃褐色鞘狀鱗片;中部通常膨大,質較軟,易折斷,斷麵皮部類白色,木部黃白色或黃棕色。略顯放射狀紋理。氣微,微苦辛。

藥理作用

1、具有免疫調節作用。
2、抗氧化作用。
3、抗炎作用。

附註

紫背菜集風味、營養、保健於一身,常作為食品添加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