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筍茶製作工藝

紫筍茶製作工藝

紫筍茶製作工藝是浙江省的地方傳統手工技藝。紫筍茶又稱長興紫筍,是傳統名茶,產於浙江長興縣。其名由《茶經》中“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的論述得來,意為“上品中的上品”,被茶聖陸羽評作“芳香甘冽,冠於他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紫筍茶製作工藝
  • 地區:浙江省長興縣
  • 分類:傳統技藝
基本信息,特色,歷史,現狀,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綠茶製作技藝(紫筍茶製作技藝)
所屬地區: 浙江 · 長興
遺產編號:Ⅷ-148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申報日期:2011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 浙江省長興縣
遺產級別: 國家

特色

每年於清明至穀雨期採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其製作經攤青、殺青、理條、攤涼、初烘、復烘等過程。製成的極品茶芽味細嫩,芽色帶紫,芽形如筍;茶葉舒展後,呈蘭花狀,嘗之齒頰甘香,生津止渴,回味無窮。紫筍茶富含維生素、鈣、鐵等多種營養成分,不僅清涼可口,而且有駐顏悅色、治療咽喉腫痛等功效,是炎炎夏日消暑、潤喉的理想飲品。

歷史

“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湖州紫筍來。” 顧渚紫筍成為大唐帝國的第一品茗,朝廷祭祀與賞賜的最高禮行。同期奉詔督茶,含秀孕媚的顧渚山也迎來了無數的督貢刺史、文化名人,顏真卿、袁高、皎然、劉禹錫、盧仝、杜牧等,一時之間,顧渚山前,群星璀璨。

現狀

一直以來,顧渚村民把制茶作為家庭的一項重要產業,以家庭為單位,婦女採茶、分揀,男人制茶的“合族業茶”的情況屢見不鮮。水口鄉紫筍茶種植面積已發展為11000畝,年產紫筍茶6.3萬公斤。其中水口顧渚山至今還保留有500左右的古茶園。水口紫筍茶製作技藝經過幾十代人地傳承和發展,已成為我國茶製作技藝中一朵奇葩。但隨著紫筍茶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村民在紫筍茶製作過程中,為追求快捷性,採用了現代製作工具,忽視了對傳統手工技藝的運用,又因紫筍茶傳統製作技藝培訓和人才缺乏,從而導致紫筍茶傳統製作技藝不能得到有效的傳承與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