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斑鰭飛魚

紫斑鰭飛魚

紫斑鰭飛魚,Cheilopogon spilonotopterus (Bleeker, 1865) ,又名點背須唇飛魚飛魚科須唇飛魚屬的一種魚類。大洋洄游性魚種,生活於近海或淺海域之表水層,同時也分布於開放水域。世界分布於印度至泛太平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紫斑鰭飛魚
  • 拉丁學名:Cheilopogon spilonotopterus (Bleeker, 1865) 
  • 別稱:點背須唇飛魚、飛烏
  • 二名法:Cheilopogon spilonotopter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頜針魚目
  • 亞目:鶴鱵亞目
  • :飛魚科
  • :須唇飛魚屬
  • :紫斑鰭飛魚
  • 分布區域:印度至泛太平洋
  • 英文名:Stained flyingfish
基本信息,分布,形態特徵,漁業利用,

基本信息

俗名: 飛烏 
學名:Cheilopogon spilonotopterus
英文名:Stained flyingfish
中文名:紫斑鰭飛魚、點背須唇飛魚
科名:Exocoetidae
科中文名:飛魚科
同種異名:Cypselurus spilonotopterus, Cypsilurus quindecimradiatus, Cypsilurus tahitensis, Exocoetus spilonotopterus

分布

世界分布:印度至泛太平洋
地理分布:廣泛分布於印度-泛太平洋區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中國台灣分布於南部及東南部水域。
模式種產地:Padang, Sumatra, Indonesia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大洋、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0 - 20米
最大體長:38 cm

形態特徵

棲所生態:大洋洄游性魚種,生活於近海或淺海域之表水層,同時也分布於開放水域。受驚嚇時會利用其特化的胸鰭躍出水面作長距離的滑翔。主要以橈腳類及端腳類等浮游生物為食。所產的卵團具有黏絲,可附著於漂游物或底棲海藻上。

漁業利用

每年春夏季隨著黑潮洄游至本省東部及南部沿海,是主要的漁期。可利用流刺網或定置網等漁法捕獲,或編織草蓆採收飛魚卵。成魚適合紅燒或煮湯,亦可曬乾食用;魚卵則利用於鹽漬,風味不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