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領綠鸚鵡指名亞種

紅領綠鸚鵡指名亞種

紅領綠鸚鵡指名亞種(學名:Psittacula krameri krameri)是鸚形目鸚鵡科的鳥類,體長38-42厘米,體重108克左右。是長尾的綠色鸚鵡。嘴紅色;尾藍色,端黃;雄鳥頭綠,枕偏藍,上體深草綠色,下體與上體同色但較淺。頸基部有一條環繞頸後和兩側的粉紅色寬頻;從頸前向頸側環繞有半環形黑領帶。雌鳥整個頭均為綠色。主要棲息于山麓開闊的疏林地帶以及村莊、農田和鄉鎮庭園等地區。以植物果實與種子為食,也吃穀物和其他灌木漿果、花朵、花蜜等。分布於茅利塔尼亞南部,塞內加爾,幾內亞,烏干達和蘇丹南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紅領綠鸚鵡指名亞種
  • 拉丁學名:Psittacula krameri krameri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鸚形目
  • 鸚鵡科
  • :鸚鵡屬
  • 紅領綠鸚鵡
  • 亞種:紅領綠鸚鵡指名亞種
  • 命名時間:Scopoli, 1769
  • 英文名稱:Rose-ringed Parakeet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生長繁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紅領綠鸚鵡為中型鳥類,雄鳥頭部為輝綠色,在頸部的兩側和耳羽的後面逐漸變為淡藍色。嘴的基部有一個窄的黑線,沿眼先向後延伸至眼睛。頦部、喉部為黑色,並向後和頸的兩側延伸,與後頸向下的一個狹形玫瑰紅色頸環在頸側相連線,也是它獨有的特徵之一。上體為輝草綠色,鄰近玫瑰紅色頸環處為藍色,腰部和尾上覆羽特別輝亮,尾羽逐漸變長,中央尾羽最長,顏色為藍綠色,基部較綠,具窄的黃色尖端,外側尾羽越向外綠色越濃。翅膀為綠色,翅上的小覆羽和中覆羽略沾藍色,大覆羽及飛羽為暗綠色。下體較淡,較背部呈更多的灰綠色,肛周、覆腿羽、翅下覆羽和腋羽為淡黃色。
紅領綠鸚鵡指名亞種(圖2)紅領綠鸚鵡指名亞種(圖2)
雌鳥的頦部、喉部沒有黑色,頭上沒有黑紋和玫瑰紅色的領環,尾羽較短,其餘羽色與雄鳥相似。虹膜淡黃色,嘴珊瑚紅色,腳和趾石板灰色或石板綠色。
幼鳥和雌鳥長相類似,鳥喙為淺粉紅色,要到至少18個月大才會開始發展為成鳥的羽色,完全變成成鳥的羽色至少需要32到36個月。 大小量度:體重108g,體長380-420mm;嘴峰24-26mm;翅♂164-183mm,♀162-170mm;尾♂240-280mm,♀190-240mm;跗蹠16-17mm。 (註:雄性——♂;雌性——♀)

分布範圍

分布於茅利塔尼亞南部,塞內加爾,幾內亞,烏干達和蘇丹南部。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各種森林和各種型態的開闊鄉村地區、刺叢平原區、乾燥的森林地區、開闊的次要林區、草原等地區,它們在非洲棲息在海拔2000m以下,時常出現於農耕區、市郊區、公園、花園、甚至城市中的公共場所;有時候會前往果園和咖啡園覓食,在許多地區均被當成農業害鳥。

生活習性

紅領綠鸚鵡為留鳥,常成群活動。叫聲嘈雜,特別是早晨和傍晚,常常發出“嘎---嘎---”的連續叫聲。飛行快而有力,有時飛得很高,然後又突然降落到樹上。大部分都以小群體活動,會聚集相當可觀的數量於覓食地點或是棲息的樹木附近,偶爾會高達上百隻。生性非常吵雜,因此非常明顯易見,個性並不十分怕人;平時習慣待在同一個地區,只有在覓食的時候才會遷移到其他區域;飛行的時候相當快速,並會伴隨尖銳刺耳的鳴叫聲。
主要以植物果實與種子為食,也吃穀物和其他灌木漿果、花朵、花蜜等。

生長繁殖

在非洲的繁殖期為8到11月。求偶時兩翅半張,頭不時地從一側向另一側轉動,尤以雄鳥為甚。築巢在天然的樹洞或啄木鳥廢棄的巢洞中、或岩壁的裂縫中,有時也自己啄洞築巢,或者在舊的建築物和牆壁洞中營巢。每窩產卵4-6枚。卵的形狀為卵圓形,顏色為白色,大小為28-34×23-26毫米。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卵,但雌鳥孵蛋時間較長,孵化期22-24天。雛鳥晚成性,大約經過40多天的餵養即可飛翔。

種群現狀

由於紅領綠鸚鵡適應力與生命力很強,所以族群數量一直不減,在許多非原生地的地區也能存活繁衍,生活在各種森林、草原、林地、紅樹林、農作物園區、都市郊外、公園、花園等地區,群居性很強,尤其是繁殖期外時,有時會數千隻聚集活動,常與烏鴉、白頭翁或其它鸚鵡聚集,天然食物包括各種穀物、雜草、花、花蜜、水果、種子、堅果等,常至農作區覓食,造成嚴重的農產品損失,尤其是柑橘、玉米與向日葵,所以常被視為農作物害鳥。原棲息地里有著穩定的族群分布及數量。
紅領綠鸚鵡指名亞種(圖7)紅領綠鸚鵡指名亞種(圖7)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