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小兵(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學生組織)

紅小兵(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學生組織)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紅小兵是“文革”期間取代中國少年先鋒隊的少年兒童組織。 1967 年 11 月,北京市宣武區香廠路國小二年級至六年級 28 個班,以年級為單位成立紅小兵連,下設排、班,全校組成紅小兵團。12 月 22 日,中共中央、中央文革批准該校取消少年先鋒隊建立紅小兵的材料,認為少年先鋒隊“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先鋒戰鬥作用”,“紅小兵團是少年兒童的一種很好的組織形式。它富於革命性、戰鬥性,有利於推動少年兒童的思想革命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小兵
  • 外文名:Little Red Guard
簡介,組成,組織,結局,相關作品,

簡介

1967年2月4日中共中央《關於國小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通知(草案)》追認了這一既成事實,“國小可以組織紅小兵”。
朱宣鹹《紅小兵 大字報》1973年作.jpg朱宣鹹《紅小兵 大字報》1973年作.jpg
在國小校中取代少先隊的少年兒童組織。1967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中央文革批轉北京市國小取消少先隊建立紅小兵的材料。這份材料認定“少先隊基本上是一個少年兒童的全民性組織,它抹煞了階級和階級鬥爭,根本不突出毛澤東思想,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先鋒戰鬥作用”,“紅小兵團是少年兒童的一種很好的組織形式。它富於革命性、戰鬥性,有利於推動少年兒童的思想革命化”。作為法定的在國小範圍內取代少先隊的制度化的民眾團體,歷時 11年。

組成

紅小兵作為少年兒童的民眾組織,在1966年以後的一年多時間裡,主要是回響中央的號召,配合國小教師中的紅衛兵造反組織,參加學校、社會組織的批鬥學校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大會、以及批評稱作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執行者的部分教師。
他們在文革中是配合批判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的運動;但它仍構成了當時文革社會環境的一部分。
紅小兵紅小兵
參加紅小兵組織也要按照慣例,貫徹“階級鬥爭路線”,“ 出身好”活動積極的孩子第一批參加組織,一般兩三年以後大部分學生都加入了紅小兵;家庭出身“有問題”、社會關係“複雜”的少部分小學生,大約一個班一兩個人都會受到一定的限制,一般都會在學校畢業前的一段時間加入紅小兵組織。
文革中間的班級單位,短暫時間出現由“班”而改成了“排”、小組升格為 “班”了,原來的班長變成了排長、小組長變成了班長
另外小學生受大、中學校紅衛兵的吸引,仿照他們的做法,繞過少先隊(被稱作缺乏革命性的“全民隊”),組織了紅小兵;最早由北京香山路國小發起。

組織

其組織發展比少先隊更講究階級路線;日常活動內容、形式更加配合當時政治形勢的需要;建制以年級為單位組成紅小兵連(下設排、班);標誌為印有“紅小兵”字樣、紅底黃字的袖章。參加紅小兵組織的小學生。其外貌特徵同紅衛兵。他們熱衷於一些形式主義的“革命”活動,如在公路上到處設關卡,擋住行人,要對方背一段毛主席語錄才放行。作為小留學生被外交部派到美國學外語的洪晃,就是紅小兵。
紅小兵紅小兵
紅衛兵為表示對毛澤東的崇敬、忠誠、追隨,以此自稱的謙詞:“毛主席是我們的紅司令,我們是毛主席的紅小兵。”

結局

1978年10月27日共青團十屆一中全會決議,少年兒童組織仍恢復中國少年先鋒隊的名稱;撤消了紅小兵。在恢復少先隊的時候,凡是過去的紅小兵,以及14周歲以下的紅衛兵,都全部轉入少先隊。
紅小兵紅小兵

相關作品

朱宣鹹1970年代創作了美術作品《紅小兵 大字報》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