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升鄉

紅升鄉

紅升鄉位於遼寧省撫順新賓滿族自治縣的東部,鄉政府所在地紅升村距縣城9公里,地理坐標為北緯42°12′,東經125°7′。北接北四平鄉,東鄰旺清門鎮,西貼新賓鎮,南靠紅廟子鄉。下轄7個行政村,9個自然屯。境內有東南、彰桓兩條高等級公路通過,為紅升鄉的物流和人們出行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紅升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
  • 下轄地區:7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紅升村
  • 電話區號:024
  • 郵政區碼:113202
  • 地理位置:新賓縣東部
  • 面積:130平方公里
  • 人口:8587人
  • 車牌代碼:遼D
鄉鎮簡介,地貌特徵,自然資源,氣候特點,區劃沿革,人口民族,文化宗教,經濟發展,

鄉鎮簡介

紅升鄉位於新賓滿族自治縣東部同區蘇子河發源地,境內有一座紅升水庫,全鄉總面積130平方公里,有2495戶,人口8587人,其中農業人口7934人,非農人口653人,7個行政村,9個自然屯,耕地面積17814畝,其中水田5873畝,旱田11941畝,森林面積8567.9公頃(占總面積80%),森林總畜積量41278立方米,針葉林228429立方米。
鄉政府所在地紅升村,距縣城10公里。鄉內現有行政編制18人,事業編制12人,實有人員合計30人。鄉黨政機構現設定:黨政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財經辦公室。事業機構設定:農業技術推廣站、林業站、水利站、企業服務站、社會事業站。
近年來,紅升人在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充分利用區域優勢,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依託本地資源,揚我之長,避我之短,確定了正確的發展方向,走出了具有紅升特色的小康之路。農民及財政收入增長較快。紅升鄉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生態立鄉、產業強鄉、科技興鄉、環境最佳化”戰略,按照“條塊結合”的原則,加快了全鄉工業發展進程。伴隨著刺五加產業的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顯現了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同步發展的良好局面。

地貌特徵

紅升鄉是渾河主要支流蘇子河的發源地,源頭在南蜂蜜溝村的分水嶺下,這裡常年泉水涓涓,為下游城鎮輸送著生命之源。境內的紅升水庫,表面積167公頃,滿庫容儲水量3900萬立方米,保證了下游新賓縣城的生活用水和700公頃水田的灌溉需要。
全鄉地勢東高西低,這裡因地處長白山余脈,所以地形是山地、丘陵此起彼伏,至高點是舊門村的大雞架山,海拔749.7米。

自然資源

紅升鄉人工林面積很大,每年採伐量平均為2000立方米;天然林覆蓋率達有林面積的70%,這裡林下野生藥材資源十分豐富,有細辛、五味子,和各種野生的中小藥材。
張家村、南溝村東昌屯一帶鐵礦石資源豐富,總儲量100萬噸的宏宇鐵礦正在生產之中,年產鐵精粉5萬餘噸。

氣候特點

紅升鄉全年平均氣溫4.8°C;年平均降水量480~650毫米;無霜期120~130天;夏季最高氣溫33℃;冬季最低氣溫達-38℃(2000年),最深凍層1.5米。
紅升鄉自然災害主要是早春的倒春寒和秋季的早霜。風災、雹災,個別年份有所發生,但造成的損失不嚴重。

區劃沿革

紅升鄉原有11個行政村,9個自然屯,2000年原東昌村併入了南蜂蜜溝村;2003年白旗朝鮮族村、媽媽伙洛村併入了白旗漢族村,現稱:白旗村;同時舊門朝鮮族村併入了舊門漢族村,現稱:舊門村。

人口民族

全鄉現有總人口8226人,比1985年末的8432人,減少了206人,現有人口的民族分布分別為:漢族289戶,1181人;滿族1772戶,6503人;朝鮮族155戶,542人。

文化宗教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九年義務教育工作的普及,如今全鄉青壯年中已不存在文盲與半文盲,平均受教育程度達到了國中水平。
宗教信仰在紅升鄉主要是基督教,教民總人數為118人,遍布全鄉各村。

經濟發展

全鄉私營企業234個,其中產值500萬以上的企業兩家。
紅升鄉1992年開始發展陸地香菇產業,並迅速形成了規模,成為全鄉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最高峰的1998~2001年4年間,全鄉有1500戶種植香菇,面積達到2000畝,遍布全鄉各村,產值達2000萬元。2004年又在栽培模式上做了嘗試。發展了經濟效益好,填補市場菇市空白的“錯季”大棚香菇30座,並獲得了全面成功。
2002年開始,紅升鄉又在耕地上開始從事中小藥材和人參生產,面積分別達到了4000畝和200畝。
主導產業決定後,政府加大了對農戶的服務力度,先後爭取資金,給白旗村、紅升村、北溝村、舊門村、南溝村增加了保證香菇生產的自來水井5口;以機關幹部、教師用工資擔保的形式,累計為農戶解決生產資金2319萬元;投資69萬元,於2000年購置了辦公樓;配置了現代化辦公設備;擴建了500平方米的倉庫,改善了服務條件,完善了服務功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