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勞埃德·史蒂芬斯

約翰·勞埃德·史蒂芬斯

約翰·勞埃德·史蒂芬斯John Lloyd Stephens (1805-1852)美國旅行家和考古學家,1837年揭開隱藏在山谷中的古城佩特拉的神秘面紗。1840年在中美,1841-1842年在墨西哥考察了瑪雅人古蹟,在南美叢林中發現了馬雅人的科潘城。從而開創了中美洲考古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約翰·勞埃德·史蒂芬斯
  • 外文名:John Lloyd Stephens
  • 出生日期:1805
  • 逝世日期:1852
揭秘佩特拉,發現瑪雅遺蹟,

揭秘佩特拉

史蒂芬斯1805年出生於美國新英格蘭一個殷實的家庭,大學時讀法律專業,但他更有興趣的是世界文化。由於厭倦了律師工作,又有人勸他旅行以改善體質,29時跳上一艘船前往歐洲旅行,繼而輾轉來到中東,史蒂芬斯首先去埃及,考察了拿克斯爾和其他一些法老時代的古蹟;然後像約翰·路德維格·貝克哈特一樣,偽扮成商人,帶著一個身著阿拉伯服裝的義大利僕人,前往佩特拉。為了給探險工作提供必要的方便,他還不得不賄賂當地貝督因酋長。
佩特拉城的建築物全都是依傍山勢雕鑿而成的,這一奇景是大自然的“雕刻師”和能工巧匠共同創造的成果。卡茲尼石宮是從陡壁上雕鑿出來的宮殿,具有羅馬式的建築藝術風格。史蒂芬斯看到石宮分上下兩層,底層有6根直徑2米的石柱支撐著前殿,顯得很雄偉,上層有6根半圓形的石柱依山壁鑿出。在石柱的中間,矗立著聖母和帶翅膀的武士的雕像。石宮的頂部,也有一些造型奇特、左右對稱、線條粗獷、畫面清晰的雕像,史蒂芬斯讚美它是“一座神廟,精緻清晰,宛如一顆嵌在岩石壁上的浮雕寶石”。 在南面的半山腰,有一座歐翁石宮。這座石宮的建築順序是先削平半山腰,再開鑿石窟,最後才修建宮殿的。幾百平方米的大廳殿,居然沒有一根柱子,真是巧奪天工。歐翁宮的兩側是石窟群,向東西延伸。石窟內有住宅、寺院、浴室和墓窟。高地另一段陡峭的山路通往阿塔夫山脊。在一片人造的高地上有兩方尖碑,山腰再往上一些是另一塊被夷平的地,約有61米長,18米寬。高地被理解成用於舉行祭祀儀式的地方。高祭台上是放祭品的地方,供奉著納巴泰人兩個神杜莎里斯和阿爾烏扎。這裡的祭台有排水道,可能是用來排放血的。有跡象表明,納巴泰人曾用人來進行祭祀。石頭城幾經滄桑,不僅保留了石宮、石窟群,還保存了露大劇場。看台呈扇形,有數10層石階梯。每10層的階梯中築有一個通道。整個劇場可容納幾千名觀眾呢!從佩特拉的房屋建築來看,不但可看到希臘式的廊柱套用,還有柯林斯式的柱頭,表示此地是集中文明之處。佩特拉最獨特的建築方式是層層相疊中間一分為二,最上再掛一高塔。
史蒂芬斯獨自坐在岩石雕鑿而成的巨大圓形劇場裡,舉目眺望著峽谷,心裡久久不能平靜。他驚嘆遺蹟保存得如此完好。他在書中這樣寫道:“整個劇場保存完好,假如墓中住戶們有幸顯靈重生,他們或許會在老位子上就坐。”為了及時向外界真實報導佩特拉古城的奇蹟,史蒂芬斯返回紐約後迅速整理出考察筆記,於1837年出版了了他的“旅途歷險”(《埃及、阿拉伯、皮特拉和聖地旅途見聞》和《希臘、土耳其、俄羅斯和波蘭旅途見聞》)。這些遊記既是探險故事,又是一份考古文獻,兩書均有英國插畫家及考古學家弗雷德里克·卡瑟伍德做圖,因而大受歡迎,在美國詩歌評論家埃德加·愛倫·坡的高度評價和讚揚下,一時洛陽紙貴。後來電影製片人史蒂芬·史匹柏喬治·盧卡斯合作,實地拍攝了影片《印第安納·瓊斯和最後的十字軍》,以另一種更立體的藝術方式使佩特拉名垂青史。

發現瑪雅遺蹟

後來卡瑟伍德推薦史蒂芬森去讀一部作品:附有瓦爾德克版畫插圖的德里奧報告。史蒂芬斯回到紐約,馬上在書店裡找到瓦爾德克的《尤卡坦省覽勝記》。作品內石版畫表現的美學價值,令他盛讚不已,肯定這些廢墟確實又美又別具一格。敏銳的判斷能力告訴他:報導一個輝煌、富異國情調、實際上聞所未聞的文明的廢墟,大眾必會產生興趣。 但是當時中美洲大陸正烽火四起。1838年之前,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和哥斯大黎加,都屬於中美洲聯邦。聯邦的支持者、各邦分裂主義分子和印第安反抗部落之間,內戰方酣。局勢如此,史蒂芬斯和卡瑟伍德自然無法前往遊覽。但不久機會來了,美國駐中美洲領事突然去世,史蒂芬斯立刻向總統馬丁·范布倫毛遂自薦。成了美國駐中美洲代辦。這樣,兩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總算於1839年10月乘“瑪麗·安”號從紐約港起程,駛向尤卡坦半島東岸的貝里斯城。
史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到達中美洲大陸的時候,瑪雅的古代文明遺蹟早已封閉了。他們僱傭了當地的嚮導,幾天跋涉之後在科班谷地,看見了一條河,河的對面是長長的石牆似的建築,雖然有些地方已是殘缺不全,小樹和灌木叢生,但他倆仍然一眼就認出這是一座巨大石建築的遺蹟。史蒂芬斯後來在回憶中寫道,“我們沿著寬大的石階梯往上爬,有的地方還完整無缺,有的卻被石隙里長出的樹所拱翻,最後我們來到了一個平台之上。由於叢林雜草的覆蓋,很難辨認出它的形狀。”儘管科班幾乎大部分都被熱帶雨林所吞沒,但是史蒂芬斯和卡瑟伍德還是找到了半圓形的競技場;美洲虎的雕像;還有磚石建築上部巨大的石雕頭像。金字塔的頂部簡直就是一座人工的石頭山,頂部上原來是一座廟宇,牆體已全部倒塌,並被無花果的盤根所覆蓋。周圍全圍立著石碑或有雕花的石柱。有些雕刻內容顯然是人和動物,還有一些圖像他們可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他們認為“科班絕不遜色於埃及任何一座著名的金字塔”。
約翰·勞埃德·史蒂芬斯
為了急於探察更多的廢墟遺址,史蒂芬斯和卡瑟伍德穿過瓜地馬拉,進入了墨西哥南部的恰帕斯地區,繼續進行範圍廣泛的探測旅行。他們先後訪問了帕倫克和烏斯馬爾等四十來座順路就可以到達的瑪雅城市遺址。史蒂芬斯注意到新發現遺址的石碑上刻有許多和科班石碑上相似的圖像。由此,他再結合前人的發現,敏銳地覺察到瑪雅文明在中美洲呈三角形分布。這個巨大的三角形,底邊右為科班,左是帕倫克,頂角就是尤卡坦半島。同時,他還斷定瑪雅地區曾經為一個單一的種族所占領,並且瑪雅人的文化藝術是獨立存在的,決不雷同於其他任何已知種族,屬於一個新的文明。由此,史蒂芬斯斷然拒絕了當時風靡一時的文明擴散論,堅信這些廢墟遺址肯定源於美洲本土,其建造者和還居住在這裡的瑪雅人的祖先有相當接近的關係。隨著這一論斷的宣布,瑪雅文化研究從此誕生。
在前後兩次的瑪雅遺址的探察中,史蒂芬斯都要縝密記述遺址中紀年碑、金字塔和宮殿等重要發現,卡瑟伍德則仔細臨摹,創作出大量逼真的素描和繪畫作品,兩人合作得相得益彰,為時代樹立了新準則。回到紐約後,他們把自己的經歷和發現,寫成兩本帶插圖的著作,並於1841年和1843年先後出版(1841年,發表《中美洲、恰帕斯和尤卡坦紀聞》;1843年發表他們第二次到尤卡坦半島經歷《尤卡坦紀聞》)。這兩部著作,圖文並茂,全面而引人入勝地介紹了神秘的瑪雅文明,問世後幾十次再版。他們把偉大的瑪雅城市文明帶入了外部世界,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在此之前,除了尤卡坦和中美洲的土著居民,幾乎沒有人在意這些城市的存在。在此之後,瑪雅默默無聞的失落文明,成為人們熱切關注的對象。史蒂芬斯的名字,也因此與瑪雅文明的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的著作也開了現代瑪雅考古學研究的先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