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趙廷臣

答趙廷臣

1659年(順治十年),鄭成功和張煌言率師北伐,他們溯江而上,圍南京,攻蕪湖,使清廷大為震驚。失敗突圍後,張煌言在家鄉浙江沿海一帶繼續組織抗清武裝,準備再度北伐。1663年(康熙二年),閩浙總督趙廷臣包圍了張煌言,以低聲下氣的語調寫信勸張投降。這封信是張煌言對勸降的答覆。

基本介紹

作品概況,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答趙廷臣
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張煌言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答趙廷臣(1)
台翰儼頒(2),殊深內訟(3),豈仆一切愚忠(4),尚未足取信天下耶?台下清朝佐命(5),仆則明室孤臣(6),時地不同,志趣亦異。功名富貴,早等之浮雲(7);成敗利鈍,且聽之天命(8)。寧為文文山(9),不為許仲平(10);若為劉處士(11),何不為陸丞相乎(12)?倘雲桑梓塗炭(13),實為仆未解兵(14),仆亦何難斂師而去(15),但未知台下終能保障否乎?區區之誠(16),言盡於此,間使說詞(17),請從此絕。

作品注釋

(1)趙廷臣:清朝漢族軍官,任閩浙總督。他曾致書張煌言,勸其歸降清朝。
(2)台翰儼頒:蒙您鄭重地寫信給我。台翰,對他人書信的尊稱。
(3)殊深內訟:深深自責。
(4)仆:自稱謙詞。
(5)台下:三台為宰輔之星,故稱大官為台下。清朝佐命:輔佐清朝創業的大臣。
(6)孤臣:孤立之臣。
(7)“功名”二句:功名富貴,早看成如浮雲一樣。《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8)天命:指上天的意志。
(9)文文山:文天祥,字文山,宋代民族英雄。元兵南下時起兵抵抗,兵敗被捕,不屈就義。
(10)許仲平:名衡,宋代末年人,曾在元朝做官,官至中書左丞。曾為元朝定“朝儀”。《元史》有傳。
(11)劉處士:名秉忠,宋代末年人,曾在元朝做官,官至太保,參與中央政務。《元史》有傳。
(12)陸丞相:名秀夫,宋代末年鹽城人。抗元兵敗,杖劍驅妻子入海,然後背著衛王投海而死。
(13)桑梓:指故鄉。塗炭:如陷泥墜火,比喻遭受災難。
(14)解兵:解散抗清的軍隊。
(15)斂師:收兵。
(16)區區:猶拳拳,忠愛專一的意思。
(17)間使:兵間使者。

作品賞析

信著墨不多,但義正詞嚴。對來信以功名富貴誘降,答之以“功名富貴,早等之浮雲”;對來信以重兵包圍逼降,答之以“成敗利鈍,且聽之天命”。表面用語溫和,實質態度強硬。作者列舉文天祥、許仲平等正反人物,表明自己誓死不降之決心,旗幟鮮明,言簡意賅。

作者簡介

張煌言(1620—1664),字玄著,號蒼水,鄭縣(今逝江鄭縣)人。崇禎年間(1628—1644)舉人。清兵攻占南京後,他在家鄉舉兵抗清,奉魯王監國,授為東閣大學士。他和鄭成功幾次率師自崇明入江,攻下許多沿江城市。後來鄭成功兵敗於鎮江,張煌言隱居海島,為清兵所獲,不屈而死。著有《張蒼水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