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服裝

秧歌的基本律動表現在“走相”、“穩相”、“鼓相”及手絹花等主要動作元素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秧歌服裝
  • 基本律動:“走相”、“穩相”“鼓相”
  • 地區:陝北
  • 其他地區:山東
秧歌基本特徵,秧歌舞蹈的特色,

秧歌基本特徵

高蹺,不僅是形成舞蹈體態特徵的原因,同時也是形成秧歌律動的根本原因。屬於“走相”的步伐有前踢步、後踢步、旁踢步、顫步、頓步、自亾由步等,這些舞步的動律大多不太強烈,動作幅度不大,表現出穩重、健壯、大方、開朗、淳樸、豪爽之風。“走相”里還有矮子步、前踢步等,表現的則是風趣、幽默、滑稽、詼諧的情調,給人以眼、俏等美的慰藉。“走相”里的走場步,是一種流動步伐,該步伐不同於中國古典舞的圓場步,特點在於其動作膝步鬆弛、腳腕略勾、後踢、落地同時膝部略加控制,形成帶有“襯勁兒”的一步一頓的動感特點;步伐可以收得很小,也可以放得很大,甚至跑起來,舞蹈表演中在這種步態中變換各種路線,兩者的結合,體現出一種灑脫、流動的美感。
藝人舞美秧歌服裝藝人舞美秧歌服裝
“穩相”在秧歌中稱為靜態性動作,這類動作穩而俏,有著把外在動作瞬間轉化為內在節奏的動感,給人以既穩重又俏浪的美感。常見的舞蹈動作有:單扶肘、胸前立掌、雙扣手等。
“鼓相”是表達人物思想的重要手段,不同性格人物運用不同的叫鼓。鼓相動作多由叫鼓、連鼓、翻身、鼓相組成,是一個綜合體。叫鼓有“一鼓”、“二鼓”、“五鼓”、“十二鼓”,其中“五鼓”最具動作的典型性。
除以上走相、穩相、鼓相外,東北秧歌的手絹花更是豐富多彩。手絹花動作有挽花、片段預告、胸花、纏花、蹺花、抖花、甩花、分合花等幾十種,還有上旋花、頂花、立花、立旋花、甩旋花、迴旋花等高難度舞蹈手絹花技巧。如榮獲首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特別獎的群舞《絹花》,紅、黃、藍、綠色的手絹花,如真如幻,似花似蝶,若火若雲,在舞者全身上下、左右前後、頭頂、肩側、肘旁、膝下、懷中、腰際、背脊、面龐到處閃耀開放,使整個舞台呈現出翻飛流逸的景象。尤其是那舞者向外拋出一丈多遠後如魔術般又回到演員手裡的迴旋花,更是妙不可言。
③東北秧歌的節奏特點:其節奏特點在於體動節奏和音樂節奏通過錯位形成一種節奏落差,它具體表現在東北秧歌的主要步法“踢步”上。踢步的做法是:一腳踢出時快而有力,快出快回,在空中停留的時間要短,收回時,雙腿著地時間要長,這踢出去的“短”和收回時“長”形成了東北秧歌的節奏差異,形成了該民間舞韻律特點—哏俏勁。
④東北秧歌的音樂特點因其多樣的節奏變化和豐富的曲牌傳送多樣的感情,因而使得東北秧歌舞蹈感情豐富、性格多樣。
⑤東北秧歌中曲直交錯、點線分明的各種場圖是東北秧歌舞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極高的欣賞價值。就形態而言,有一隊舞者舞成的“龍擺尾”,有兩隊舞者舞成的“二龍吐須”、“剪子鼓”,有四隊舞者舞成的“雙蒜瓣”、“四角花”等。東北秧歌的場圖講究對稱、對比、均勻、統一,並且注重從生活原型中捕捉形象,“盤腸場”、“葫蘆場”、“編蒜瓣”、“卷白菜”等等都是如此。豐富的場圖變化使舞步顯得更為變化多端。正是這些蘊藏著無窮意趣和宏大氣勢的流動線,使得東北秧歌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它真正體現了中國藝術特有的藝術線條美。

秧歌舞蹈的特色

秧歌是我國漢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它起源於舫抉和耕田的農業勞動生活,由於我國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國家,所以表現農業生產勞動的舞蹈特別多,其中秧歌這種形式流傳最廣。秧歌起源歷史悠久,傳說河北一帶的秧歌是蘇東坡在定州任職時編創的。古代有學者認為南宋時的民間舞蹈“村田樂”即是後來秧歌的源頭。發展到清代,秧歌已遍及中原漢族地區,尤以北方更盛。古籍記載,清初康熙年間,北京的正月到處都有“秧歌小隊閱春陽”,觀看秧歌表演的人十分踴躍,不僅小伙子們擠得肩書粉有,就連許多婦女頭上的金釵也都給擠掉了。
藝人舞美秧歌服裝藝人舞美秧歌服裝
秧歌最早是一種歌唱形式,後來才出現了舞蹈和戲劇的表演形式。現在這三種形式流行於全國各地。秧歌一詞有廣義和狹義呀種解釋,廣義的泛指“出會”、“走會”、“社火”中的各種舞蹈和歌終如抉歌、高曉、竹馬、草船,,以及花玻、來茶燈等統稱為秧歌;抉義的州指秧歌(地秧歌)和高跳秧歌。 秧歌雖流行全國,但以陝北、河北、東北、山東等地為最豐育,民眾也最為廣泛。
現簡介如下:
映北秧歌流行於陝北佳縣、綏德、米脂等地,過去,每逢春節期間,當地民眾紛紛組織起秧歌隊來“鬧秧歌”,也稱“鬧紅火”,並有秧歌隊給民眾拜年的習俗。一個秧歌隊少則一二十人,多則七八十人不等。領頭的稱“傘頭”,是秧歌隊的指揮,一般都由鬧秧歌有經驗的老社火頭擔任,他手持一傘(象徵風調雨順),邊舞邊唱,唱的內容均為即興之作。傘頭後面是一個手拿貨郎鼓的貨郎,其他人裝扮成男女老少和丑角等各種人物,但以青年農民為多。當傘頭帶領全秧歌隊在廣場上打開場子之後,就先扭“大場”,有的也稱“過場”,在“大場”中由“傘頭”帶著邊舞邊走出各種圖案隊形,一個優秀的時傘頭”,不僅能將一個上百人的秧歌隊帶出上百個圖形,而且,能看上去滿場是人,活而不亂。大場之後是“小場子”,也稱“踢場子”,根據人數不同又分“二人場子”、“三人場子”、“八人場子”等等。除“三人場子”是一男二女外,其他均為男女各半。舞蹈動作除男女都有“扭步”、“一十字步”外,女子有“整衣”、“看花”、“軟腰”、“鳳凰單展翅”;男子有“二起腳”、“三腳不落地”、“劈叉”等。小場之後,有時表演載歌載舞、情節生動的小戲,一般稱之謂“秧歌劇”。小戲之後,又集體扭大場。在紅火熱鬧的氣氛中結束。有的研究家將陝北秧歌的動作特點概括為:“扭”、“擺”、“走”三字,口訣是:“映北秧歌扭擺走,情緒活潑又自由,節奏歡快變化多,動作好似風擺柳。”
地秧歌這種形式流行於河北、北京、遼寧等地區,覆蓋面積較廣,但各地又各有特色,可謂大同小異。其中以河北地秧歌最具代表性。河北地秧歌流行於唐山、昌黎、灤縣一帶,是該地區每逢年節舉行的“出會”(一種包括各種民間技藝表演的大型民眾文娛活動》中的主要農演形式。其特色是有一些十分精彩、詼諧生動的小場,這些小場有鮮明的人物性格和生動的故事情節,而且主要通過舞蹈動作加以表現,可以說是一種民hillI舞劇,其代表性作91有:《王二小趕腳》、《俊柱子接》等。中華人民共和過建舞蹈作品。
山東秧歌山東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創造和發展的齊、魯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山東地區的民間舞蹈也十分豐富,其中以鼓子秧歌最有影響。鼓子秧歌是山東最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體現了古樸、粗獷、剛直、豁達的齊魯古風。鼓子秧歌里的人物角色主要分四種,即“傘”、娜鼓”、“棒”、“花”。傘又分“花傘”和“醜傘”兩種。,花傘負責指揮樂隊,掌握舞蹈的節奏;醜傘指揮秧歌隊的隊形變化,他們都左手持傘而舞。“鼓”是左手舉一扁圓形小鼓,右手拿鼓捶,邊舞、邊敲。“棒”是舞者兩手各握一木棒,邊舞邊相互擊打。“花”是舞者扮作少女,左手拿一長手帕,右手持一彩綢紮成的花。除以L四種角色外,還有跑“雜角”的,化妝成老頭、老婆各種人物,在秧歌隊後作逗趣表演。鼓子秧歌還以豐富多變的走場(隊形變化)見一長,隊形構圖優美,變化巧妙緊湊,有幾十種之多。
山東地區除鼓子秧歌外還有海陽秧歌和膠州秧歌,海陽秧歌風格古樸粗獷,表演形式靈活自由,其中以大夫和花鼓的舞蹈形象最為突出,傘和鼓的運用也有特點。膠州秧歌中的舞蹈形象以女子(小媛、扇女、翠花)舞蹈的形象最有特點,給人以堅韌、舒展、利落的美感,專業舞蹈教師將膠州秧歌的動律歸納為:“腳擰、扭腰、小臂繞8字(動庸)、手推、翻腕的有機結合。”老藝人則用“抬重、落輕、走飄;活動起來扭斷腰”來形容它的動律和風格。(參見劉思伯、張世令、何健交,《漢族民間舞踏介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