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道遺址淳化段

秦直道遺址境內的秦直道遺址,從漢甘泉宮遺址故城北門(今鐵王鄉涼武帝村北)起,向北經英烈山、馬槽梁、鬼門口、艾蒿灣、乏牛坡、蠍子掌、箭桿梁,沿山北麓而下,穿越耀縣、旬邑、淳化三縣分界的七里川,入旬邑縣廟溝村,再穿石門關,沿子午嶺北行,逶迤到達九原郡(今包頭市西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直道遺址淳化段
  • 東西寬約:2000米
  • 總面積約:600萬平方米 
  • 南北長:3000米
地理介紹,相關歷史,

地理介紹

秦直道遺址境內的秦直道遺址,從漢甘泉宮遺址故城北門(今鐵王鄉涼武帝村北)起,向北經英烈山、馬槽梁、鬼門口、艾蒿灣、乏牛坡、蠍子掌、箭桿梁,沿山北麓而下,穿越耀縣、旬邑、淳化三縣分界的七里川,入旬邑縣廟溝村,再穿石門關,沿子午嶺北行,逶迤到達九原郡(今包頭市西北)。縣境內遺蹟長約15公里。英烈山南麓有一段至今比較明顯的直道遺蹟,南北端直,東西邊沿整齊,寬17米,長300餘米。直道在鬼門口的遺蹟寬20米。箭桿樑上局部段落遺蹟寬15米。今灌木叢生,需繞樹行進,人工修築的卵石路基清晰可見,遺蹟明顯。秦直道起點—漢甘泉宮北門至北莊子村一段,道路遺蹟已成為一溝道,馬槽梁和乏牛坡一帶已無跡可尋。2000餘年的水土流失,使直道局部段落塌脫變移,僅能徒行。)漢甘泉宮遺址(漢甘泉宮遺址遺址位於甘泉山(今稱好花圪垯山)南麓,寬闊宏敞,西至卜家鄉米家溝,東至武家山溝,北至北莊子村,南至董家村以南。東西寬約2000米,南北長3000米,總面積約600萬平方米。

相關歷史

戰國時期,甘泉即以險要著稱。《戰國策》范睢說:“大王之國,北有甘泉、谷口”。秦在此地建林光宮,通直道,防匈奴,屏障鹹陽。西漢在此建甘泉宮,宴饗外國使臣,接見諸侯王,郊泰畤。
出處:《淳化縣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