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淮河一線(秦嶺-淮河一線)

秦嶺-淮河一線(秦嶺-淮河一線)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秦嶺淮河一線(Qinling Mountains-Huaihe River Line,或Qinling-Huaihe Line,也簡稱秦淮一線),就是人們常說的中國(特別是東部)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線,此線的南面和北面,無論是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地理風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習俗,都有明顯的不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嶺-淮河一線
  • 外文名:Qinling Mountains-Huaihe River Line
  • 簡稱:秦淮一線
  • 特點: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線
地理意義,秦嶺的地理意義,淮河的地理意義,概念的提出,分界線的範圍劃分,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分界線,區域界限,八年級地理考點,

地理意義

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線。
一、氣候方面
1.秦嶺—淮河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界限。秦嶺—淮河以南降水量大於800毫米;秦嶺—淮河以北降水量小於800毫米。
2.秦嶺—淮河南北雨季長短差異。秦嶺—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主要在7、8月份;秦嶺—淮河以南雨季要長得多。
3.秦嶺—淮河是濕潤和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
4.秦嶺—淮河是1月0℃等溫線的界限。秦嶺—淮河以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結冰;秦嶺—淮河以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冬季一般結冰。
5.秦嶺—淮河是暖溫帶和亞熱帶分界線。
6.秦嶺—淮河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夏季,秦嶺—淮河以南和以北都是高溫多雨。冬季,秦嶺—淮河以南溫和少雨,秦嶺—淮河以北寒冷乾燥。
7.水稻小麥種植區分界線
8.旱地與水田地區分布分界線
二、植被方面
秦嶺—淮河以南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秦嶺—淮河以北為溫帶落葉闊葉林。所以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之說。
三、河流水文方面
秦嶺—淮河以南河流流量豐富,季節變化小,含沙量少,汛期長,冬季不結冰;秦嶺—淮河以北流量較小,季節變化大,含沙量多,汛期短,冬季結冰。
四、地形、土壤、礦產方面
1.地形:秦嶺—淮河以南以丘陵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平原、高原居多。
2.土壤:秦嶺—淮河以南漸以紅壤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黃壤或棕壤為主,東北以黑土為主,西北多白色沙質土。
3.礦產:秦嶺—淮河以南以有色金屬居多,工業上以有色金屬冶煉及出口加工等輕工業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煤、鐵、石油為主,工業方面以重工業占的比例較大。
五、農業方面
1.耕地類型:秦嶺—淮河以南以水田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旱地為主。
2.糧食作物:秦嶺—淮河以南以水稻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小麥為主。
3.油料作物:秦嶺—淮河以南以油菜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花生、大豆為主。
4.糖料作物:秦嶺—淮河以南以甘蔗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甜菜為主。
5.作物熟制:秦嶺—淮河以南一年二至三熟;秦嶺—淮河以北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秦嶺的地理意義

在中國中部橫亘著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秦嶺。它就象一堵“擋風牆”阻止冬季冷空氣南下,攔截夏季東南季風的北上。
自古以來,因秦嶺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以及因此而帶來的秦嶺南北氣候變化,人文景觀、生活習俗等方面的不同,被稱為我國南北的分界線。習慣上稱秦嶺以南為我國南方,秦嶺以北為我國北方。但秦嶺正式的名稱是自漢代才有的。
廣義的秦嶺是橫亘於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的巨大山脈,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與崑崙山脈分界。伏牛山。山脈南部一小部分由陝西延伸至湖北省鄖縣。秦嶺山脈全長1600公里,南北寬數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積廣大,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狹義的秦嶺是秦嶺山脈中段,位於陝西省中部的一部分。在漢代即有“秦嶺”之名,又因位於關中以南,故名“南山”。

淮河的地理意義

秦嶺東邊的淮河是中國的一條大河,全長1000公里。值得一提的是,淮河兩岸的地形、河流及水文特徵的差異不如秦嶺南北的差異明顯,在很大程度上淮河作為南北分界線提出主要是依據其地理分區的意義。《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曾撰文《淮河找不到自己的家》說的也正是這個道理。將淮河看做中國南北分界線的一部分,同樣也應該作為一個帶來理解,不宜局限在某一具體的水繫上,這也和淮河的實際流域有關。

概念的提出

秦嶺-淮河一線,作為中國地理中的一個重要地理概念,目前已知的最早論述是著名地理學家張相文提出的。
《新撰地文學》(1908)中的記載《新撰地文學》(1908)中的記載

在由張相文發表於1908年的《新撰地文學》中的185頁記載:“北帶:南界北嶺淮水,北抵陰山長城。動物多馴驢良馬、山羊;西部多麝鹿犀牛。植物多枳、榆、檀、梨、栗、柿、葡萄。”這就是張先生對我國北方的描繪。所謂“南界”,就是南北分界線。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關於“秦嶺-淮河一線”的論述。
在張相文的文集《南園叢稿》之中,收錄了張相文在1924年發表的《佛學地理志》一文,已明確提到了秦嶺—淮河分中國為南北。文章對中國進行了如下描述:他首先把中國分成六大部。對這六部他是這樣寫的:“曰本部、曰蒙古、曰滿洲、曰新疆、曰西藏、曰青海。本部之地,或稱禹域,亦曰漢土。……就自然形勢,分南北中三帶述之。北帶,即黃河流域。南憑北嶺、淮水……”說到淮河,他說:“唯淮水發源於北嶺之支麓。實繼北嶺之正乾,而為南北之界線。”這裡已經明確說出淮河為南北之界線。說明張先生早在1924年就用秦嶺淮河來給中國分南北了。根據後面的描述而知張相文文中的北嶺就是今日之秦嶺(看來那時人們還沒有把那片山地通稱為秦嶺),為什麼稱之為北嶺,可能是為了與南方的南嶺相對。
在民國元年(1912年)出版的《新體中國地理學》一書,書中這條秦嶺—淮河這條線已經出現了。如書中說:“本國境內。因山川之形勢,政治之區劃,可定為本部、東北部、西北部、北部、西部、五大部。”對於本部。書中是這樣說的:“南北二嶺,橫絕域中,劃為三帶。黃河、揚子江、珠江三巨川流貫其間。北嶺淮河以北為北帶,為黃河流域……”這本教科書有一說明,說是這本書主要是參考張相文的地理教科書而作。
在1935年竺可楨的一篇論文《中國氣候概論》中,竺先生就明確說到秦嶺—淮河線的問題。但是他說的是有一個外國人克雷西(George Cressey)1934年寫了一本書《中國之地理基礎》。書中寫道:“中國本部山脈之中,最大者為崑崙東支,中國總名之曰秦嶺山脈,自西藏而東,幾及太平洋岸。此山脈分中國為兩大地理區域,氣候、農業與人類活動,均有顯著之差異。”當然,現在看來這種秦嶺—淮河線由外國人提出的說法是明顯錯誤的。竺可楨先生接著說:“凡曾經秦嶺山脈者,未有不注意此山脈南北二區域間之差異。推究其因,蓋以氣候顯然不同,遂使華北、華南植物之種類,旅行之方式,以及人民之特性迥然有別。”
翁文灝1936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國土壤與其相關之人生問題》,其中已明確提出秦嶺—淮河為中國之天然分界線。不過他是從土壤的角度說的。翁先生說,中國土壤天然可分為兩大類。秦嶺山脈及淮河以北大部分為鈣層土,其南幾乎全為淋餘土……古稱秦嶺為中國之大限,此觀於土壤分布而亦然也。

分界線的範圍劃分

秦嶺—淮河線從名字上看它的畫法似乎很簡單,沿秦嶺、淮河畫一條線即可。可是當你面對著一張大比例尺的中國地圖時你會發現根本無從下手:秦嶺西起甘肅省白石山,向東經天水南部的麥積山進入陝西。在陝西與河南交界處分為三支,北支為崤山,余脈沿黃河南岸向東延伸,通稱邙山;中支為熊耳山;南支為伏牛山。秦嶺—淮河分南北,只是分了中國東部,中國西部怎樣分南北部是很有意思的,西部的確可分兩大區域,但卻是南北顛倒,冷熱倒置。沿秦嶺再向西,大致有兩列東西走向的山脈與秦嶺相連:一列是祁連山接阿爾金山一路向西;另一列就是西起帕米爾高原,向東綿延2000 多公里的崑崙山及其餘脈。如果秦嶺向西分南北的話,這兩列山系可供考慮。
這裡說的南北之分,不是文化的概念,而是指自然地理上的南北之分,確切地說,是亞熱帶(南方)與暖溫帶(北方)之分。自然地理的亞熱帶與暖溫帶都是有定義、有標準的。
陝西師範大學地理系的劉胤漢教授研究秦嶺多年,他主張南北分界線應該畫在秦嶺南坡的800米等高線處。按照劉先生的說法,由於山地的海拔逐漸升高,氣溫在下降,在海拔800米等高線的位置,亞熱帶就已經結束了,像橘子、竹子這些亞熱帶的指示性植物已經見不到了。南方到這裡就應該結束了,因此中國的南北分界線應該與南坡800米等高線重合。
已故著名地理學家任美鍔先生卻主張把中國的南北分界線畫在秦嶺北坡700米等高線處。因為從秦嶺的北坡看,整個關中盆地是暖溫帶,但是隨著山地的上升,氣溫降低,在700米等高線處,氣候已經不是暖溫帶了,而是山地氣候,越高越冷了。其實任美鍔先生是把秦嶺看為出現在暖溫帶的一個山系。
中國南北分界線的三種劃法圖示例中國南北分界線的三種劃法圖示例
而另外一些地理學家如黃秉維等卻主張南北分界線應該畫在秦嶺的主脊線上。理由是這樣可以保持山兩邊垂直自然帶的完整,正好可以兩相比較,看出南北之不同。但秦嶺找不到明確的脊線,這種分法,怎樣分還是一個未知數,也可能把一些高海拔山峰的最高點連起來,算作秦嶺的脊線吧。
在2008年出版的《中國生態地理區域系統研究》一書中,鄭度院士等人在對秦嶺南北的氣候、植被進行了詳盡地比較分析後,套用最新的科學技術手段,對秦嶺地區的自然環境進行分類。最終認為從綜合的角度看,中國暖溫帶和亞熱帶在秦嶺地區的分界線應該標定在主脊。
我國南北自然分界線,實際上首先是氣候分界線。就熱量帶說是北方暖溫帶和南方亞熱帶的分界;在水分區劃中則是北方乾旱、半濕潤氣候和南方濕潤氣候的分界;在雨旱季節類型區劃中則是北方春旱、夏雨氣候和南方春雨、梅雨及伏旱氣候的分界。然而,這個過渡和變化是通過相當寬的一個帶來完成的。在淮河兩岸,相隔一二十公里甚至更寬,並看不出氣候、農業、自然景觀等方面有什麼變化。實際上,由於淮河地區主要是平原地區,南北冷暖氣流暢通無阻,確實也不可能產生一條截然分明的南北分界線來。以“橘逾淮而北為枳”為例,由於我國東部地區冬季中南下冷空氣強,常常帶來柑橘致命低溫,因此現今即使淮河以南的長江兩岸,除了局部有利區域外,一般也沒有種植柑橘的經濟價值。
我國南北分界帶的西段秦嶺,冬季阻擋了北方冷空氣,因而在嶺北為典型暖溫帶情況下使嶺南成為典型亞熱帶(能生長同緯度淮河兩岸不能生長的柑橘等亞熱帶指標植物)。但是,秦嶺分界也並非一條線。因為秦嶺南坡約千米海拔以下才是亞熱帶,而秦嶺山脈兩坡千米等高線間的寬度,也就是分界帶的寬度也大約有90-110公里。而且,在歷史上南北分界帶是隨氣候變化而南北移動的。如果全球持續變暖,亞熱帶北界將來甚至有可能要北推到黃河的中、下游地區。
2010年,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陳全功等人根據氣候、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綜合數據,逐點計算適宜度,製成了《基於GIS的中國南北分界帶分布圖》,將中國南北分界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分布圖表明,中國南北分界具有自然(氣候、地理)和人文的綜合屬性,分界帶涉及四川、甘肅、陝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蘇等7個省的130個縣(市),最窄處約26.42公里,最寬處約195.41公里,總面積約145500.74平方公里。
在中國南北分界帶上,順經度各段中點的連線,稱為南北分界線。此線的走向為,西起與青藏高原相接的西秦嶺余脈(E104°15′、N32°18′),經四川省的平武縣、青川縣,甘肅省的文縣、康縣,陝西省的寧強縣、略陽縣、勉縣、留壩縣、城固縣、洋縣、佛坪縣、寧陝縣、鎮安縣、旬陽縣、商南縣,湖北省的鄖西縣,襄陽市、棗陽市,河南省的西峽縣、淅川縣、內鄉縣、鄧州市、新野縣、唐河縣、泌陽縣、確山縣、駐馬店市、汝南縣、平輿縣、新蔡縣,安徽省的臨泉縣、阜陽市、利辛縣、鳳台縣、淮南市、懷遠縣、蚌埠市(北距蚌埠市區約4.67公里)、五河縣,江蘇省的泗洪縣、洪澤縣、淮安市(北距淮安市區約5.68公里)、漣水縣、阜寧縣、濱海縣、射陽縣等44個縣(市)蜿蜒而下,止於東海海濱(E120°21′,N34°05′),總長度約1666.28公里。
秦嶺-淮河一線(秦嶺-淮河一線)

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分界線

1、氣溫: 1月份0℃等溫線
2、日均溫≥10℃積溫4500℃等值線
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3、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4、降水:年降水量800mm年等降水量線
5、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
6、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7、旱地農業與水田農業的分界線
8、水稻生產與小麥生產的分界線
9、植物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
10、河流:
該線以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變化大、有結冰期、含沙量大
該線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變化小、無結冰期、含沙量小
11、長江和黃河的分水嶺
12、地形:該線以北地形完整,以大高原和平原為主。 該線以南地形破碎,以盆地和丘陵為主。
13、區域: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
14、我國華中和華北的分界
15、農作物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與一年一熟的分界線。南方:一年兩至三熟,北方: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區域界限

1、地理分區上:我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
2、氣候類型上:溫帶季風氣候(北)與亞熱帶季風氣候(南)的分界線。
3、溫度帶上:暖溫帶(北)與亞熱帶(南)的分界線。
4、自然帶上: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南)的分界線。
5、典型植被上:溫帶落葉闊葉林(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南)的分界線。
6、土壤上:棕壤(北)和紅、黃壤(南)的分界線。
7、水文上:黃河水系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
8、乾濕地區上:半濕潤地區(北)與濕潤地區(南)的分界線。
9、地形上:華北平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線。
10、一月份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經過地區。
11、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12、農業:小麥主產區(北方旱作農業)與水稻主產區(南方水田農業)的分界線。
13、亞熱帶水果柑橘生長的北限(橘生南國)。
14、長江-黃河的分水嶺
秦嶺淮河 一線的地理意義
【氣候上的分界線】 ①秦嶺淮河線一線以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以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②以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以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③以北溫度帶屬暖溫帶,以南溫度帶屬亞熱帶,④以北屬半濕潤地區,以南屬濕潤地區
【河流水文特徵上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以北——水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大,有結冰期; 秦嶺淮河以南——水量大,汛期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
【土壤類型上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以北多肥沃的褐土(黃壤)。 秦嶺淮河以南多貧瘠的紅壤。
【自然植被類型上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以北——溫帶落葉闊葉林; 秦嶺淮河以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農業生產上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以北——耕作制度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耕地以旱地為主,主要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為主; 秦嶺淮河以南——耕作制度一年兩熟到三熟,耕地以水田為主,主要農作物以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為主。

八年級地理考點

1、氣溫: 1月份0℃等溫線
2、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3、降水:年降水量800mm年等降水量線
4、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
5、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6、旱地農業與水田農業的分界線
7、植物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
8、河流:
該線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變化小、無結冰期、含沙量小
9、農作物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與一年一熟的分界線。南方:一年兩至三熟,北方: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