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思梁益舊遊三首

《秋晚思梁益舊遊三首》是南宋詩人陸游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這組詩其一,塑造了一個戴著頭巾、拄著竹杖,站在門前眺望的老者形象,表現了主人公的蒼涼的心境。其二,感嘆當年“西行萬里”,追念漢中的從軍生活,體現了他對“何時王師自天下”的深沉感慨。其三,由景及情地抒寫報國壯志難以伸展的無限悲憤。這組詩運用對比和反襯手法,追念蜀中舊遊,融入國事和身世之感,悽惋動人,令人低回往復,餘味不盡。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秋晚思梁益舊遊三首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劍南詩稿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陸游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秋晚思梁舊遊三首
其一
幅巾筇杖立籬門,秋意蕭條欲斷魂。
恰似嘉陵江上路,冷雲微雨濕黃昏。
其二
憶昔西行萬里余,長亭夜夜夢歸吳。
如今歷盡風波惡,飛棧連雲是坦途。
其三
滄波極目江鄉恨,衰草連天塞路愁。
三十年間行萬里,不論南北怯登樓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梁:即唐梁州,指漢中。
⑵益:即益州,指成都。
⑶幅巾:是指用一塊帛巾束首,在宋明時期是流行的頭巾之一,士大夫常喜戴之。
⑷筇(qióng)杖: 筇竹杖。《漢書》:“張騫言在大夏,見蜀布、筇竹杖。”
⑸嘉陵江:水名,即古西漢水。
⑹西行萬里:指乾道六年(1170年)作者自山陰赴夔州,後由夔州至漢中,漢中至成都。
⑺飛棧連云:喻崎嶇也。
⑻滄波:水波瀰漫貌。
⑼極目:極其目之所見也。
⑽三十年間:當指作者自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出仕,為福建寧德縣主簿以來的三十餘年。
⑾怯登樓:害怕登樓。古人常因登樓而觸發內心的愁思,故云。

白話譯文

其一
戴著頭巾、拄著竹杖,站在門前眺望,秋季淒清蕭瑟感到更加悲痛欲絕。
就好像嘉陵江的上游,烏雲密布,陰雨綿綿濕潤了黃昏的景色。
其二
想起昔日的西行萬里迢迢多辛二占,那時在長亭別離後夜夜夢中回歸吳地游。
如今啊歷盡了人間的風波與險惡,再看路上的連雲飛棧已視作坦途。
其三
放眼望滄波茫茫大江流不見水鄉憾恨而愁憂,塞外遠天荒沙路衰敗的枯草連天令人愁。
三十年間,我顛沛流離走了萬里路.無論到天南地北我都膽怯怕去遙望登高樓。

創作背景

陸游從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罷歸故鄉後,將近十一二年時間住在山陰的鄉村里,過著比較平靜的農村田園生活,但是他的心境卻是不平靜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他時常懷念乾道八年(1172年)從軍南鄭“鐵衣臥枕戈,睡覺身滿霜”的軍旅生活,也難以忘卻在成都時期飲酒賦詩的樂趣和枉遭罷免的辛酸。這三首詩作於紹熙二年(1191年)秋,借回憶川陝經歷來抒寫作者幾十年對兇險複雜的世道人生的體會。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其一,塑造了一個戴著頭巾、拄著竹杖,站在門前眺望的老者形象。時值秋天,萬物蕭條,襯託了主人公寂寞失意的心境。作者在另一首詩《春晚感事》中吟道:“據鞍千里何曾病,閉戶安眠百病生。每憶嘉陵江上路,插花藉草醉清明。”“嘉陵江上路”代表著作者的一段灰暗的回憶,作者此刻站在門前,感覺這條路就像“嘉陵江上路”,冷色調的雲和正在下著的小雨,構成一種清冷的畫面,似乎將黃昏也浸濕了,最後這一句堪稱全詩最精彩的句子,有力地表現了主人公的蒼涼的心境。
其二,運用今昔對比的手法,感嘆舊事,情思深沉。“西行萬里”是作者在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閏五月從故鄉啟程入蜀,出任四川夔州府通判,後入王炎幕府。“四十從戎駐南鄭”,豐富深廣的社會閱歷,使他心中的愛國感情更加激盪奔放,寫下了許多氣概豪邁、筆力雄奇的愛國詩篇。然而他的恢復壯志得不到實現,不久又被調到成都府安撫司任參議官。後雖有調遷,但仍以“宴飲頹放”的罪名遭到罷免官職的厄運。正是“丈夫有志苦難成”。他鬱積內心的怨憤和中原未復的感慨不時地從詩篇中發泄出來,也時有思歸家山之作。“歸哉故山路”與“夜夜夢歸吳”就是這種心態的寫照。“如今”兩句由昔日入蜀的情思轉寫眼前的心境。陸游入蜀前曾遭罷免,在蜀中又遭迫害,正是歷盡人間官場風波。“飛棧連雲”是指漢中境內的一段地勢險要的棧道。陝西棧道有四百多里,南至褒城之開山驛,山路始平坦,為出棧道之始。作者從戎南鄭,親歷棧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雖遠離官場,閒居故鄉,但從軍梁州的情景是難以忘懷的。詩中追念漢中的從軍生活,體現了他對“何時王師自天下”的深沉感慨。
其三,由景及情地抒寫報國壯志難以伸展的無限悲憤。陸游罷歸故鄉,“天遣為農老故鄉,山園三畝鏡湖旁”。他曾偕子游湖中諸山,也賦詩吟唱為農之樂,然而他內心深藏的感情卻是極為豐富複雜的,既有憂國憂民的情思,又有壯志未酬的苦悶。而這首詩中所傾吐的愁恨就是這種心緒的反映。這裡極目淪波所湧起的鄉恨,連天衰草所產生的苦愁,並非一般地描寫衰敗蕭索的秋景,而是自己恢復河山的素志受到壓抑、難以伸展的怨愁情緒的宣洩。“三十年間行萬里”,詩人想起二十年前西行入蜀,萬里奔波,但並不盡如人意,大概如王安石在《明妃曲》中所寫:“人生失意無南北”吧。“登樓”是用三國王粲《登樓賦》的故事。王粲避難荊州時,曾登當陽縣城樓,觸景生情,想到當時中原動亂,而渴望國家統一安定,但自己寄人籬下,不能施展才幹,不由激起心中的無限感慨。詩人運用這個典故,傷時憂國,而著一“怯”字,更透現出心中深藏的無窮愁思與怨恨。
組詩雖然以昔日的鄉愁與艱辛為基調構篇,但始終掩不住詩人老而彌堅的報罔之志,字裡行間流露出梁益舊遊時叱吒風雲的自豪感。

名家點評

南通師範學院教授徐應佩《歷代哲理詩鑑賞辭典》:“成功地運用對比和反襯的手法,是這首詩藝術上的主要特點。‘憶昔’與‘而今’這組反比,昔日西行途中夢歸吳,而今歸吳之人慕西行,反差極為強烈;風波惡阻與飛棧連雲這組對比,一為實指,一為虛寫,而以‘是坦途’反討,就突出了無形的風波惡阻遠比有形的飛棧連雲更為兇險,透露出蒼涼滯重的人生感嘆,產生了動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祖籍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陸游是堅定的抗金派,因而在仕途上不斷遭受頑固守舊派的污衊與打擊。中年後入蜀,任蜀帥范成大的參議官。雖未實現其破敵復國之心愿,但中年時期的軍旅生活為他的詩詞創作積累了大量素材。晚年後,陸游閒居山陰老家,臨終之時依然惦念國家的統一。其一生筆耕不輟,今有九千三百餘首詩詞傳世,輯為《劍南詩稿》,有文集《渭南文集》《老學庵筆記》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