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祠堂

福清祠堂

祠堂是中華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福清最早的祠堂始建於哪朝哪代已無從考證。現存的祠堂大都經過重修,能保存舊貌的幾乎沒有。福清有幾座祠堂始建於宋代,算是比較久遠的,主要是:江陰潯頭“翁氏祠堂”始建於北宋初年、港頭蘆華“余氏祠堂”始建於北宋靖康年間(公元1127年)、龍田上一村“施氏大宗”始建於南宋時期(公元1181年)、龍田二村“張氏祠堂”始建於南宋時期(公元1237年)、龍田的三村“何氏祠堂”始建於南宋時期(公元1273年)、江陰田頭“嚴氏祠堂”始建於南宋理宗淳佑年間。宗祠是凝聚中華民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清祠堂
  • 始建於:宋代
  • 屬性:景點
  • 詞性:名詞
祠堂概況,歷史背景,建築風格,祠堂布局,祠堂分類,姓氏祠堂,特徵,葉氏宗祠,葉氏宗祠,林氏宗祠,龍田鎮區的三大祠堂,歷史名人專祠,林氏宗祠,戚公祠,許公祠,忠愛祠,海谷(yù)公祠,女祠,

祠堂概況

歷史背景

福清祠堂
一般認為,福清祠堂盛於明清。尤其清代中後期,大小祠堂遍布城鄉,其構築宏麗、工藝精美,大多集建築、雕刻、繪畫、書法、文學於一體,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久遠的傳統風俗,千百年來為福清人民所重視。完全可以說,福清祠堂是福清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中最突出的部分,它所顯示出的強大生命力長久不衰。
祠堂邊

建築風格

福清現存的祠堂,大多保留明代以來的建築風格。即使重修或重建過的祠堂,其結構、色彩乃至雕飾,也基本保持明代以來的基本特徵。所不同的是,重修或重建過的祠堂,多以石料和鋼筋水泥為主,間以木質架構。據統計,遍布福清城鄉每個角落的祠堂有數百座。這些祠堂或精巧端莊,或古樸凝重,雖然建築規模大小不一,風格亦有所不同,但它都極具濃郁的地方特色。

祠堂布局

踏遍玉融大地,我們可以發現,福清祠堂一般都採用軸線對稱布局。院落大都為三進,偶見單座、兩進、四進或五進。明代《魯班經》記載:凡造祠宇為之家廟,前三門(山門),次東西走馬廊,又次之大所,此之後明樓、茶亭,亭之後即寢堂。因此,福清祠堂一般也由大門、儀門、走廊、明樓、享堂、寢堂等組成。有些祠堂在後部開闢庭院、花園,不少祠堂還附設戲台。享堂是祠堂的正廳,又稱祭堂,是舉行祭祀儀式或宗族議事之處,因此空間最大、用材最考究。寢堂為安放祖先神位或紀念對象之所,在裡頭均設有神龕。以上這些特徵標誌著福清祠堂作為公共建築的性質得到了加強。
福清祠堂具有分布廣、規模大、建築形式傳統、歷史文化內涵豐富等特徵。由於祠堂(主要指姓氏祠堂)是祭祖的神聖場所,因此它往往是城鄉中規模最宏偉、裝飾最華麗的建築群體。福清隨處可見的祠堂,不但巍峨壯觀,而且注入地方傳統文化的精華,與古塔、古橋、古廟宇等相映而成玉融大地一大獨特的人文景觀。

祠堂分類

福清祠堂一般分為兩大類:姓氏祠堂(即族姓祠堂)、歷史名人專祠(即歷史名人紀念祠)。其中前者約占98%以上,在城鄉均有分布,尤其在農村更為普遍。姓氏祠堂,有總祠堂和分祠堂之別(為行文方便,本篇統稱為祠堂)。總祠堂是全宗族的祠堂,即大祠堂;宗祠和支祠屬於分祠堂。無論建造總祠堂還是分祠堂,都是為了追祖德、報宗功,敦睦族誼,加強宗族的凝聚力,並更好地傳承血脈、延續榮光。有人將祠堂的地位和社稷相提並論,足可見祠堂地位的重要性。

姓氏祠堂

特徵

福清姓氏祠堂最大的特徵是:內部——設有神主龕,供置祖先的神主牌,而且龕前都有香爐、燭台等祭器;祠堂內都有覆竹狀的祠聯或行第序列;橫樑或四周牆壁上懸掛有牌匾。外部——一般都有三個門:中門為大門,門上寫有姓氏祠堂的名稱,如方氏大宗、葉氏宗祠、余氏祠堂、陳氏支祠等;左右兩邊為儀門,門上寫有入孝、出悌(也做‘弟’)字樣。另外,姓氏祠堂每隔一段時日均進行大規模的拜謁祖先的祭祀活動;每過幾年或幾十年一般都組織族人專修族譜。
由於宗族的凝聚力往往來自宗族的實力。在封建社會,等級森嚴,一人得道,同族皆榮,祠堂的規格也遵循王法制度,族中有人金榜題名或青衣換紫袍,那么這個宗族建造的祠堂就能豎旗桿、開三山門、設定門當戶對,各種設定還要與其官位相應。從這個意義上講,玉融第一名祠要數位於港頭鎮後葉村的葉氏宗祠。這並不是因為它有近400年歷史,而是因為葉氏曾出過一位官至朝廷首輔、獨相十三載的顯赫人物——葉向高。

葉氏宗祠

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為葉向高祖祠。有資料記載,該祠為葉向高親自卜地興建的,但缺乏史料依據。該祠坐北朝南,二重門刻有明天啟皇帝欽賜的寫有元輔鄉三字的牌匾。祠堂始建時為三進八扇一後院,規模較大,寬23米,深43.8米,占地1008平方米;外牆為磚石結構,內為木質結構的宮式斗拱建築。該祠清順治年間被毀,康熙年間曾修後進和後院,乾隆年間又修戲台亭和迴廊,1947年再建中間一進二層樓房和八角大戲台等。1985年,葉氏後裔、旅外華僑出資進行大規模修繕,並恢復原貌。現祠內大廳之彩繪、浮雕、鏤雕等十分精緻;祠堂內的五隻仙鶴和三副對聯均為萬曆皇帝御賜的;大廳正中上方高懸著天恩存問豎匾——這是保存下來惟一的原始文物,猶為珍貴;豎匾兩邊是萬曆皇帝欽賜的黃閣師臣和世鄉賢匾額;另外還有一面崇禎皇帝誥贈葉向高祖孫四代之恩榮大匾。葉氏宗祠雖歷經重修,但仍保留明代建築風格。從其宏偉的氣魄、精美的飾物,仍可感受到昔日的繁華。特別是祠堂前依舊挺立的旗桿碣,仿佛猶在見證葉氏家族的榮耀。該祠1987年11月23日被列為第二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葉氏宗祠

另外,在現東方紅國小大門,原有一座葉氏祠堂,當為港頭鎮後葉村葉氏宗祠的支祠。該祠門額陰刻有葉氏宗祠金色四字,祠堂坐北朝南,廳中有大型神主龕,龕的兩側有一對聯,左聯曰獨□魁炳十三載,右聯失缺。廳左側間為相爺廳,右側間有葉向高兒子葉成學的塑像。祠堂大廳有風清兩地、三朝元輔紅底青字、金龍紋邊巨匾兩面。據說,該祠有一個獨特之處,就是祠內有鏤雕金龍匾邊的豎匾,題曰天恩存問。該祠另附建接旨亭、麒麟照壁等。遺憾的是,這座祠堂最終也沒能逃過被拆的厄運。

林氏宗祠

位於海口鎮牛宅村的林氏宗祠,屬於姓氏祠堂。該祠特別之處在於有兩座,按坐落地點分為東祠、西祠。東祠為兄,西祠(又叫霞田祠、石獅祠)為弟。東西兩祠均建於明萬曆年間(約1573—1620年),歷代均有修葺。1990年經僑居海外的本宗華僑捐資重建,面貌煥然一新。現今東祠長46米,寬19米,占地面積874平方米;西祠長59米,寬19米,占地面積1121平方米。兩祠結構樣式大體相同,均面寬五間,進深四間,硬山結構,琉璃瓦面,整個建築物飛檐畫棟精雕細琢、美輪美奐。祠內大柱楹聯曰九牧家聲遠,十德世澤長,點出此宗屬於九牧林,其堂號為十德堂。祠堂正中立有清內閣大學士董浩、戶部尚書曹振鏞、兵部右侍郎胡長齡、內閣大學士文寧為林則徐所立的進士橫匾。民族英雄林則徐之五代孫、原中國駐聯合國首席代表凌青(原名林墨卿)為宗祠落成題寫九牧之光,使祠堂增色不少。牛宅林姓家族仁人志士絡繹不絕,最有成就的當屬本宗二十二代孫林紹良,他不僅是印尼首富,也是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富豪。

龍田鎮區的三大祠堂

龍田鎮區有三座宗祠規模龐大、較有特色,即:何氏宗祠、張氏宗祠、施氏宗祠,它皆屬姓氏祠堂。位於三村的何氏宗祠,始建於南宋鹹淳九年(公元1273年),為禮部尚書何君弼回鄉時擇地而建,石木結構,六扇三進,占地面積733平方米,座南朝北,其間廊廳穿插,布局嚴謹,明亮寬敞。進入祠內,放眼望去,除了祠堂森嚴宏大的規模先聲奪人之外,祠堂內的一梁一柱、一磚一木又無不顯示出藝術的含量。尤其是寢堂上那一扇扇由金箔拼帖而成的窗檁,讓人眼花繚亂、過目不忘。位於二村的張氏宗祠,始建於南宋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元、明、清三代幾經重修,該祠堂座南朝北,占地面積812平方米,石木結構,六扇三進,每進呈階梯級上升,廊、廳、堂整體布局嚴謹,顯赫壯觀。位於上一村的施氏宗祠,始建於南宋(公元1181年),原總面積2400平方米。1987年重修後,祠寬16米,深47米,總面積752平方米。該祠布局合理,雄偉壯觀。大廳里有宋孝宗己丑年欽賜施炳立祠御匾御賜高樓。據傳,近代名將施琅曾親臨該祠,並立詒谷流長金字牌匾。

歷史名人專祠

歷史名人專祠是官方或民間為國家和地方名人建立的紀念性祠堂,有別於宗族祭祖的姓氏祠堂。歷史名人專祠一般不進行族姓的祭祀活動(但有的民眾也上供品或進香,舉行非集體的祭祀儀式),不設神主龕、神主牌,也不修族譜,僅為了弘揚歷史名人的功績、品德、氣節等。一般堂中多有名人塑像或畫像供後人瞻仰。同時,常陳列與名人有關的研究資料、著述和文物等等。此類祠堂的形制與姓氏祠堂相似,建築風格也比較傳統,形制卻較小。但現代歷史名人專祠與古代歷史名人專祠的建築形式、風格卻有所不同。有的歷史名人專祠還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名人專祠雖然在數量上無法與姓氏宗祠相比,但其歷史意義卻遠在一般宗祠之上,它大都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林氏宗祠

位於海口鎮岑兜村黃螺山麓的林氏宗祠,嚴格意義上屬於姓氏宗祠,但如今把它列為歷史名人專祠也未嘗不可——因為該祠已被闢為林則徐紀念堂,而林則徐為歷史名人。林氏宗祠為六代祖林榕山和其子林存素建於明代,原為懸山頂土木混合結構,六扇前後院,兩進。1998年重建後的宗祠比原祠略大,祠寬15.3米,深28.8米,面積830平方米。祠堂兩進三廳,為混凝土半框架結構。前廳正上方掛有民族英雄巨匾和林則徐玄孫凌青書寫的林文忠公祠橫匾。另有胡喬木題寫的對聯捷報新傳百載冤仇今盡雪,將軍雖去千尋大樹永凌雲,林則徐外玄孫、著名書法家沈覲壽書寫的牌匾,以及大量反映林則徐生平業績的掛圖。該祠1993年被市政府定為福清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戚公祠

原位於城區西門水陸街的戚公祠,屬於歷史名人專祠。明朝嘉靖年間,倭寇擾亂福清,戚繼光奉命率軍清剿倭寇,全面告捷,功績卓著。福清人民為了紀念戚繼光的豐功偉績,建祠緬懷。祠內有戚繼光塑像,四壁繪有戚繼光功績圖。祠的大門頂豎有雙龍拱聖旨金字戚公祠牌匾。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重修。建築物由前殿、後殿、左右走廊、廂房等組成。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系硬山頂土木結構。歷數百年,戚公祠春秋兩季均奉祭,至民國後才停止。1987年11月23日,該祠被列為縣級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惜的是,這座文物上世紀90年代因拆遷沒能被保住,成為歷史的遺憾。

許公祠

原位於現今西澗寺附近的許公祠,屬於歷史名人專祠。據傳,該祠是葉向高為紀念當時任縣官的恩師許夢熊批取他為秀才,與陳仕賢共同建造的。葉向高還親筆為該祠寫下對聯:三十年前遺愛猶存,行道興歌思蔽芾;千百歲後明禋弗替,秋風灑淚薦馨香。該祠惜已不存。

忠愛祠

我市另外曾輝煌一時的歷史名人專祠還有:原位於縣西關外的忠愛祠,由巡按御史沈灼將明離宮改做宋監門鄭俠祠堂,匾題忠愛祠。葉向高建議沈灼重修,並改名為一拂先生祠;原位於縣東門外的忠烈祠(祀劉仝子及妻林氏、林氏兄林同);原位於海口鎮龍江書院之左的戚公祠(祀戚繼光);原位於縣北隅聖跡寺旁的義烈祠(祀夏叔慎兄弟子侄);原位於縣北隅鳳凰山麓的簡肅祠(祀林栗);原位於縣內的報功祠(祀汪道昆、戚繼光);原位於海口鎮的崇德祠(祀汪泗論、王政新);原位於縣西門外的鈕公祠(祀鈕緯);原位於縣西門外的二羅公祠(祀羅向辰、羅萬程);原位於縣西門外的丁公祠(祀丁永祚);原位於縣西門外的張公祠(祀張勉學);原位於縣西門外的鄔公祠(祀鄔元會);原位於縣西門內的兩賢侯祠(祀凌漢羽中、汪泗論);原位於縣西門外的康公祠(祀康承祖);原位於縣東門內儒學東旁的明德祠(祀費道用);原位於涵閣的金公祠(祀金學會);原位於縣北隅鳳凰山麓的仰止祠(祀葉向高);原位於漁溪蘇田的頌德祠(福、興、泉、漳紳衿商民為明御史林汝翥建);原位於瑞岩山的林公祠(為明戶科都給事林正亨建);原位於縣南門外龍首橋頭的美報祠(紳衿為明尚寶司司丞葉成學建)。

海谷(yù)公祠

位於陽下鎮中亭村的海谷(yù)公祠,也屬於歷史名人專祠。該祠始建於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坐西朝東,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解放前,為我地下游擊隊議事之所,福清、長樂、平潭三縣地下黨領導曾於此共商義舉。建國後,該祠成為農會和鄉政府所在地,曾作為土改、反霸、合作化、建設新農村的指揮中心。為保存明代歷史名祠,族人於1995年按原貌修復一新。據了解,海谷公為西亭陳姓二十世祖,其次子陳伯諒於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高中戊辰科第七名進士,時稱海內十大才子之一,累官河南道監察御史、提督兩京學政,有名御史之美稱。明嘉靖丁亥年,福建監察御史胡文龍,請旨為其建造兩京文衡坊,同時御封海谷公為文林郎監察御史。

女祠

位於龍田鎮二村的女祠——張氏義姑祠(也叫姑媽祠),是明洪武丙寅年為紀念張金而建造的。張金為張希善女兒,夫早喪,歸而孀居,三十年如一秋撫養其弟張世英兒子成家立業,後代感念其無私精神,建義姑祠以表敬仰。傳張金生於宋末,卒於元初。該祠歷代皆有重修,現占地面積200平方米,內設懷德堂和紀念堂。
祠堂本是男性的天地,神位上供奉的是男氏的先祖,封建的綱常禮教認為女士是依附於男人的,所以不能跨進祠堂一步。而且女祠不能與男祠一般地位,男祠高大宏偉,女祠卻顯得有些低矮陰暗;男祠從正門進,女祠卻只能走邊門;男祠坐北朝南,女祠卻是坐南朝北,地位有著天壤之別。然而在張氏宗祠之右,卻建造這么有一座女祠,十分難得,這在福清乃至全國恐怕也是十分罕見的。據《易經》男乾女坤、陰陽相悖理論,既為女祠,當然得與男祠相反。該祠不但沒有與張氏宗祠相反,反而同向,且建於宗祠之尊,可見女祠設計、建造之良苦用心。該祠可與安徽歙縣棠樾著名的清懿堂(俗稱女祠)相提並論。不但具有特殊研究價值,也具有一定文物價值。可惜長期以來,該祠卻被人們忽視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