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八景

自金劉豫設福山縣以來,歷代沿革,煙臺作為一個行政區劃,則是近代才出現的,並在最初也是由福山縣管理,福山縣域基本涵蓋了今日煙臺市區,因此其“福山八景”也就代表了煙臺市區八景。“福山八景”見諸於文獻記載,最早出現在編纂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的《福山縣誌》,它們分別是:之(芝)罘朝日、仙峰夜月、磁山瀑布、煙臺海市、長堤新柳、古寺奇泉、峆㠠煙雲、石門春波,並在縣誌卷首繪有圖畫。後代方誌中也多有記述,雖偶有差別,但大體一致。如在此後乾隆二十七年(1762)重修《福山縣誌》,以及民國七年(1918)所修《福山縣誌稿》中,所列“福山八景”與康熙朝《福山縣誌》除個別字詞外,幾乎完全相同。

“福山八景”的名稱出現後,立即成為當地文人墨客詞賦歌詠的重要內容,同時,通過他們的詞賦歌詠,進一步促使了“福山八景”的廣為宣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山八景
  • :煙臺市區八景
  • 最早出現:清康熙十二年(1673)的
  • 出現書籍:《福山縣誌
福山八景
自金劉豫設福山縣以來,歷代沿革,煙臺作為一個行政區劃,則是近代才出現的,並在最初也是由福山縣管理,福山縣域基本涵蓋了今日煙臺市區,因此其“福山八景”也就代表了煙臺市區八景。“福山八景”見諸於文獻記載,最早出現在編纂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的《福山縣誌》,它們分別是:之(芝)罘朝日、仙峰夜月、磁山瀑布、煙臺海市、長堤新柳、古寺奇泉、峆㠠煙雲、石門春波,並在縣誌卷首繪有圖畫。後代方誌中也多有記述,雖偶有差別,但大體一致。如在此後乾隆二十七年(1762)重修《福山縣誌》,以及民國七年(1918)所修《福山縣誌稿》中,所列“福山八景”與康熙朝《福山縣誌》除個別字詞外,幾乎完全相同。
“福山八景”的名稱出現後,立即成為當地文人墨客詞賦歌詠的重要內容,同時,通過他們的詞賦歌詠,進一步促使了“福山八景”的廣為宣傳。其中,特別有三位福山當地文人,對這“八景”分別都進行了賦詩描述。他們是:
蕭文蔚,字不著,號綱庵,福山人,是康熙版《福山縣誌》的纂修者之一,他曾以《之罘八景》為總名每一景賦詩一首,其詩收入康熙版《福山縣誌》卷十二《人物》條本人小傳之下。范模山,福山人,生卒年月不詳,清末民初時人,現存世有《囂囂山房詩集》,此文集刊印於民國十六年(1927),由當時的煙臺誠文信代印,他也以“福山八景”為總題,各賦詩一首,其詩現存於其《囂囂山房詩集》中。謝乃實,字華函,號峆山盧山人,福山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進士,著有《峆山盧山人詩集》,現存世有乾隆年間刻本。謝乃實曾任江蘇睢寧縣、湖南興寧縣知縣,後辭官歸家。他對“福山八景”亦賦詩八首詠之,這八首詩除收錄於其詩集外,還見收錄於乾隆二十七年重修版《福山縣誌》中。在下面對“福山八景”的介紹中,將在具體每一景中分別介紹他們的詩作。
之罘朝日:就是在芝罘島觀日出。芝罘島是中國最大的陸連島,《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曾分別在26年(前221)、29年(前218)、37年(前210)三臨芝罘島,刻石記功。此後,西漢武帝也曾於太始三年(前98)巡海登臨此島。其上有芝罘山,這裡海闊天空,孤峰卓筆,海環四面,群巒戴螺,峭壁削成,下臨汪洋,煙水蒼茫,波濤千頃,招招舟子,泛波其上,東方海天,一覽無餘。當朝陽從萬頃波濤中噴薄而出,天、海、島、礁盡染亮彩,氣象壯觀之極,的確是觀日出的絕好之處。在秦始皇第二次登臨芝罘島時,其刻石中就記載:“逮于海隅,遂登之罘,昭臨朝陽。”康熙《福山縣誌》中也記載此處“觀日出較他處倍勝”。
芝罘朝日芝罘朝日
蕭文蔚《罘頂朝日》:“出雲才見升紅日,日麗雲溶成彩霧。獻頌何須擎石榴,任抽海外峰為筆。”
謝乃實《罘頂朝日》:“蒼波忽涌碧芙蓉,半夜鳴雞紫霧重。飛谷仙雲依藻景,扶桑羲馭駕驪龍。晴光欲遍三千界,曙色先浮萬丈峰。海納山容清旭地,普天瞻就屬堯封。”
范模山《芝罘日出》:“一望直向東,天光未白,海色先紅。扶桑古鏡,湧出匣中。無浪無風,滿眼雲物皆掃淨。飽看勝境,端屬齊康公。”
仙峰夜月:仙峰是指今福山區東南居於內外夾河之間祝聖山的一座小山峰,據康熙《福山縣誌》卷一《山川志》載:“祝聖山,又名芝陽山,在縣東南二里許,三峰橫亘,峙兩河,中央山之陽一峰,下有洞,廣丈余,懸崖峭壁,古木陰歙,為馬丹陽藏修處,圖刻尚存。東一峰,特聳出,丹陽築堵以居,題曰升仙峰。”在其附近,有道教祝聖道院,又曰芝陽洞,雖創始無考,但在元、明、清三代都有重修,至清康熙時,有三清殿五間,真武雷神殿三間,據康熙版《福山縣誌》卷二《寺觀志》記載,該道院“頗為恢闊”。元代翰林侍讀學士張起岩《祝聖道院記》亦載:“福山縣治東南二里而近有山,曰芝山,拔起平地,聳立直上,曰升仙峰。峰西崗阜隆起,曰祝聖山。山腹各有石洞,中可容十數人,勝國大定間,丹陽馬真君築環堵居西洞,且大書題東西峰名,石刻宛在。”該文收錄於康熙版《福山縣誌》卷十一《文翰志》中。煙臺牟平的崑嵛山是元代全真教的發源地,馬鈺就是牟平人,全真七子之一,並創全真教遇仙派,晚年定居福山、棲霞,在這兩地留有他的大量事跡和傳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因為馬鈺和他所創立的全真教遇仙派,小小的升仙峰也沾上了不少仙氣,料想在月圓之夜,雲淡天高,月色如水,憑弔仙蹤,滌盪塵心,正是全真教修煉所謂“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氣”的好時候。
蕭文蔚《仙峰夜月》:“壁削藤疏新掛月,松陰篩滿朝真闕。白雲常願入山來,恐掩清光須暫歇。”
謝乃實《仙峰夜月》:“雲峰縹緲傍山城,夜夜松枝掛月明。霞落碧空秋欲盡,霜寒素影雁初驚。淒清崖谷鳴丹葉,寂寞煙扉種玉榮。一自吹笙人去後,山風猶作步虛聲。”
范模山《仙宮夜月》:“頭上天非遙,人登絕頂,月徹通宵。一塵不染,萬綠俱消。山門寂寥,村市樓閣都了了。本地風光,何必廿四橋。”
磁山瀑布:磁山位於今福山區西北與蓬萊市交界處,因盛產磁石得名。山脈呈南北走向,南北長5千米,東西寬3千米,主峰海拔528.9米,山峰疊聳雄峻,峰石壑峭如削。萬曆版《福山縣誌》卷一《山川志》載:“磁山在西北50里,上有石門,下有洞口,懸崖聳出,飛瀑如簾。秦始皇東遊,禪為陰主雲。”康熙版《福山縣誌》卷一《山川志》亦載:“磁山,在縣西北50里,產磁石故名。縣龍祖山也。壘聳三峰,岩岩雄峻,其東峰石壁,峭立如削,上瀑布如簾,下有石洞,洞可容百餘人,迤西有石,澤水碧色,味如醴甚,旱澇不溢不減,亦堪輿家所稱養陰者。” 磁山瀑布故此得名。今日因環境變化,這一勝景早已不存。
蕭文蔚《磁山瀑布》:“借作廬山夸瀑布,櫻桃澗半煙含樹。洞中誰讀法華經,響亂何知山雨暮。”
謝乃實《磁山瀑布》:“萬仞嵯峨插碧空,山腰飛瀑隱仙宮。岩前噴薄珠簾霧,洞裡淒清白練風。泉落月明僧扣磐,雨余山晚壁騰虹。深秋煙樹尋歸路,亂澗潺湲瀉綠叢。”
范模山《峙山瀑布》:“拔地聳高巔,上吸大海,下仰飛泉。慣溷雨灑,最忌風牽。形勢天然,晝夜不捨如批練。磷磷白石,終古刷新鮮。”
煙臺海市:此處煙臺,就是指煙臺山,海市,則是指海市蜃樓。煙臺山是一座與芝罘島相對的海濱小山,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為防倭寇侵擾,在此山修築狼煙墩台,也稱烽火台,煙臺名稱即來源於此。眾所周知,蓬萊閣曾以海市蜃樓而聞名天下,海市蜃樓的成因非常複雜,這與蓬萊閣突兀海中,與長山列島遙相對應的特殊地理因素有密切關係,有些人就認為,所謂蓬萊閣的海市蜃樓,其實就是在特定季節、特定氣象條件下對面長山列島的變形。而煙臺山的地理位置,與蓬萊閣也極其相似,對面的芝罘島雖然是陸連島,但也長長深入海中,與煙臺山正好遙對。在歷史上,煙臺山海域一定也是多次發生過海市蜃樓現象,光緒七年《重修登州府志》卷三《山川志》就記載,煙臺山附近,“春夏有海市”,所以才有“不須航海問蓬萊”之說。其實,海市蜃樓這一現象,在膠東半島的許多地方都出現過,從歷史文獻來看,牟平、榮成、文登等地也出現過這一現象。
蕭文蔚《煙臺海市》:“陽主洞東驚海市,仙樓十二煙中紫。莫從湮際憶君房,縱有船歸人不是。”
謝乃實《煙臺海市》:“東風閒上海邊台,台上煙霏夕不開。忽訝煙村浮海上,哪知台閣逐峰來。波濤掩映仙靈宅,霧影參差碧樹堆。對久翻疑台亦幻,不須航海問蓬萊。”
范模山《煙臺煙市》:“瞬息起樓台,人物活見,城池倒栽。眼花繚亂,心思悶猜。霎時天開,瞞人幻象今安在?可笑坡翁,祈禱在蓬萊。”
長堤新柳:長堤,是指今內夾河東河堤。光緒七年《增修登州府志》卷三《風景志》載“長堤新柳”條時注云:“即城東兩堤……(清陽河)俗稱夾河,東岸有石堤,為乾隆元年知縣程大模築,號程公堤,一名東堤。又城東南有堤為明知縣段堅築,後千戶王鈺植柳數千株,號王公堤,一名南堤。又明知縣郭玉築東岸,插柳於上,俗呼為楊柳岸。”康熙《福山縣誌》卷一《山川志》載:“清陽河,在縣東十餘步,發源於棲霞翠屏山,東由義井南繞水都,復轉而北直流於海……堤在城東南,自青龍山經城東面北至邑厲壇,竟三里,高一丈二尺,闊一丈,知縣段堅所築。千戶王鈺載柳樹千株於堤外,於是城垣居田賴以安固,人號王公堤。”段堅,《明史》卷281《廉吏傳》有載:“字可大,蘭州人。早歲受書,即有志聖賢。舉於鄉,入國子監。景泰元年,上書請悉征還四方監軍,罷天下佛老宮。疏奏,不行。五年成進士,授福山知縣。刊布國小,俾士民講誦。俗素陋,至是一變,村落皆有弦誦聲。成化初,賜敕旌異,超擢萊州知府。期年,化大行。以憂去,服除,改知南陽。召州縣學官,具告以古人為學之指,使轉相勸誘。創志學書院,聚秀民講說《五經》要義,及濂、洛諸儒遺書。建節義祠,祀古今烈女。訟獄徭賦,務底於平。居數年,大治,引疾去。士民號泣送者,逾境不絕。及聞其卒,立祠,春秋祀之。”康熙《福山縣誌》卷四《名宦志》也載:“段堅,陝西蘭州人,天順三年由進士任本縣知縣,六事克修,百廢俱舉,一時士民居然有禮讓之風,擢晉萊州府知府。”記載內容基本相同。此後,歷代重修《福山縣誌》,都將段堅收入《名宦志》中。關於王鈺,康熙《福山縣誌》卷四《職官志》也載:“王海,直隸蘇州人,永樂間備御中前所,王鈺,海之子,景泰六年襲。”所謂“備御中前所”就是“備御中前千戶所”的簡稱,王鈺,就是明朝設在福山的備御中前千戶所千戶。根據明代地方軍事制度,千戶所分守御、備御、軍民三種,明洪武四年,分萊州衛右千戶所設福山千戶所,以福山縣城為所城,至洪武十年,撤萊州衛右千戶所,調登州衛中前千戶所於此,設正、副千戶5員領之。據康熙《福山縣誌》記載,郭玉直隸吳橋人,明成化十年至成化十五年(1474-1479),任福山知縣。由此來看,段堅、王鈺、郭玉,都是明代中期福山的地方官員,在任期間,為民造福,人民用“長堤新柳”作為“八景”之一來紀念他們。
蕭文蔚《新柳長堤》:“不讓蘇公萬柳堤,金梭亂擲是黃鸝。更余林外春波皺,一片沙明白鷺棲。”
謝乃實《長堤新柳》:“城邊春曉繞芳叢,萬柳堤中一路通。籠岸已驚溪盡綠,隔條忽訝杏偏紅。波光搖盪輕鷗鳴,樹影參差夕照中。隊隊黃鸝歌不盡,似將謝雪詠東風。”
范模山《長堤新柳》:“散布到南堤,風從面過,樹與肩齊。白魚輕躍,黃鶯亂啼。踏遍東西,雲木沈沈春鎖住。張緒少年,常為此棲棲。”
古寺奇泉:奇泉,據明萬曆《福山縣誌》卷一《山川志》記載:“在縣西六里,水從石孔湧出,冬溫夏冷,故曰奇泉。” 奇泉寺,則是奇泉附近的一座古寺。萬曆《福山縣誌》卷二《寺觀志》記載:“奇泉寺,在縣西六里,永樂十六年僧智慶建。隆慶二年僧照悅重建,萬曆二年僧義學增修石橋,四十年更修方丈橋,西有泉數處,流十餘步而混壞無窮,故名奇泉,遂題名奇水庵雲。”康熙《福山縣誌》亦載:“在縣西北六里,邑令段堅額曰奇泉庵,創建莫考。明永樂十四年僧知慶、宜德元年僧明進相繼重修。山門外有橋,橋下有水泉,涌地出,味甘冬溫,屢屢如珠,潺湲曲折而下。綠樹蔥蔚,鐘聲出幽谷間……崇禎十六年,僧行�"捐資鳩工重修大殿及東西配殿、方丈齊堂、兩廂山門一切鼎新。”由此來看,寺因泉名,雖創建莫考,但至明代依然多次修葺,香火鼎盛。
蕭文蔚《古寺奇泉》:“寶積休夸卓錫泉,石根流出自天然。憑橋午坐疏林里,幾度宮商到耳邊。”
謝乃實《古寺奇泉》:“晴花不斷招提境,一水長流積翠間。樹老枝疏白象古,錫飛珠涌玉龍間。香凝衣露春方曉,風落石泉韻不慳。尋得遠公相對飲,時來橋畔聽潺湲。”
范模山《奇泉梨花》:“跳出天地間,世外桃源,福地琅嬛。哀家雖老,修飾自嫻。雪白容顏,隔斷紅塵少人見。溶溶月上,一磬定空山。”
峆㠠煙云:峆㠠,是指峆㠠山,位於現福山區和棲霞市交界處。萬曆《福山縣誌》卷一《山川志》載:“峆㠠山,在縣南五十里,形勢嵯峨,草木暢茂,巔有靈泉,山陰有峆㠠寺。”萬曆《福山縣誌》卷二《寺觀志》亦載:“在縣東南四十里,元大德五年僧明朗建,萬曆三十一年僧照圓重修。”康熙《福山縣誌》卷二《寺觀志》也載,在此後的明崇禎年間、清順治三年、順治七年都有重修。清末民初福山詩人范模山在其《囂囂山房詩集》卷四《峆㠠山》詩題曰:“縣東南四十五里,即峆㠠山,山多蠣房,海水結聚而成,上有寺,縣景中之一謂峆㠠煙雲也。”並賦詩:“峆㠠寶寺幾多年,殿壁生煙雲雨天。石痴半山多古蠣,何時滄海變桑田。”料想當時山崗水氣與古寺上空繚繞的香菸混為一體,雲霧飄渺之時,廟宇亭閣點綴著山巔峰谷,使遊人有身臨仙境之感。
蕭文蔚《峆㠠煙雲》:“列岫如屏橫抹運,山僧雲內誦經文。泉奔亂澗遮難斷,響間疏鐘隔樹聞。”
謝乃實《峆㠠煙雲》:“山勢嶙峋列翠屏,嵐光層疊倚天青。煙開萬里晴霞落,雲合千村晝雨冥。靉�"靈岩雷劈壁,空濛古寺怪聽經。筠床晚對清吟發,欲向山庭一勒銘。”
范模山《峆㠠煙雲》:“雲氣出山門,生自虛壁,布滿荒村。蓬蓬勃勃,塔頂直奔。水浸山根,每到雨時礎先潤。天地之氣,癩蛙何能噴?”
石門春波:石門是指在芝罘島的後山腳下,一個很深的礁洞。據康熙《福山縣誌》卷一《山川志》載:“(芝罘島)其東數小山,或岩石,或崗阜棋布。浮水面直接崆峒島,其西有遷喬谷,其西男有巉岩相對,上有橫木,曰石門,潮水出入其間。”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這裡奇岩峭壁,險徑危石,在冬去春來之際,北風強勁,以致急浪驚濤,撲洞而來,前浪未出,後浪又來,以致洞口處激流騰旋,濤聲如雷,立高崖上俯視,令人目眩,驚心動魄。若親臨其境,其必令觀者不勝驚駭,嘆為觀止。
蕭文蔚《石門春波》:“水剪春紋湃碧波,潮來瀲灩結青螺。石門敞對桃花岸,一任魚龍鼓浪過。”
謝乃實《石門春波》:“石門夏載未曾經,鑿自禺強役巨靈。雪涌連山朝日浴,漁歌鼓枻夜龍聽。蒼茫曙色函丹水,繚繞雲紋映畫屏。三月桃花開遠岸,鵬搏水擊陟南溟。”
范模山《石門春波》:“搭伴石門過,一聲欸乃,萬頃平和。紋皴似縐,色碧如螺。飛鳥臨波,春水船如天上坐。北管誰掌,石公與石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