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地名)

福利(地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福利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陽朔縣城東部,東與平樂縣沙子鎮、福興鄉交界,南與本縣普益鄉相鄰,西與本縣陽朔鎮接壤,北與本縣興坪鎮和恭城縣西嶺鄉相毗鄰,位於灕江北岸。鎮政府所在地距桂林市區70公里、陽朔縣城8公里。全鎮現有1個居委會,118個自然村,381個村民小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利
  • 總人口:46695人
  • 土地總面積:約222.8平方公里
  • 村委會:16個
概況,特色旅遊,轄區,

概況

福利鎮,是廣西陽朔縣的一個鄉鎮。全鎮地形屬丘陵、山地,有耕地面積52868畝,林地面積11萬畝,水庫、山塘33處,其中中小型水庫4座,常年有效蓄水量達1201萬立方米。全鎮屬亞熱帶氣候,適合各種經濟作物的種植,盛產水稻、沙田柚、板栗、果蔗、柿子、柑橙、紅瓜子、淮山等農副產品,是陽朔縣三大產糧區之一和水果大鎮。近年來,以青鳥的淮山、雙橋的果蔗及忠和、洞心的夏橙,洞心、鎖石村委的二元雜母豬養殖示範及雙橋村委的鷓鴣養殖等為主的種養業,逐漸形成了福利的知名品牌輻射周邊村委。獨具特色的民間工藝畫扇遠銷東南亞、日本、美國、墨西哥等國家和地區,有“中國畫扇第一鎮”之稱。全鎮現有集體企業5家,私營企業2家,個體企業559個,從業人數3000多人。有陽朔縣炮竹廠、福龍機磚廠、寶峰山木材加工廠等骨幹企業。至2004年末,全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26844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4788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12036萬元。本級財政收入288萬元。
境內有桂林與廣州公路區內段20163線橫穿東西,灕江“鑽石水道”縱貫南北,水陸路交通十分便利。自1986年以來,共修建村級四級公路69公里,實現了村村通公路;興建了村委辦公樓17座,建築面積近3000平方米,其中15個村委建起了兩層的辦公樓,實現了村村有鋼混結構辦公樓,建立首個村級“數字村”示範點,實現了鎮、村信息上網。修建旅遊鸚鵡碼頭及8000多平方米的停車場、鎮區主街道水泥路二期鋪設等工程,城鎮基礎設施得到完善。2003年被列為自治區重點建設鎮。現有農貿市場占地8605.6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有攤位300餘個,是陽朔縣鄉鎮市場中規模最大、設施功能最完善的鋼筋水泥結構市場。籌資800多萬元的二期水果、糧食、建材專業批發市場目前正在加緊施工之中。逢二、五、八為圩日,趕集者多達1萬餘人。全鎮開通了城鎮IC卡電話,建成開通聯通通訊基站及小靈通電話,鎮區電腦上寬頻網。電話發展達1300部,有84個自然村實現了通電話。廣播電視實現了有線電視聯網並增設至19個頻道,電視覆蓋率達90%以上,有線電視用戶達1300戶。
全鎮現有國中2所,國小16所,教學點3處,共有學生5164人,教職工358人。鎮設中心醫院1所,有醫療點50個。
境內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聞名海內外的景點東郎山,有新開闢的景點大木林石林,還有待開發的矮山溫泉等,轄區內十八公里的灕江下游是聞名中外的電影《劉三姐》的外景拍攝地,不僅可觀賞秀美的自然山水,還能體驗劉三姐對歌、捕魚表演、儺舞表演和壯鄉婚俗等濃郁的本土文化。
福利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一個文化古鎮。是自治區有名的民眾文化藝術之鄉(1998年獲全國民間藝術之鄉,2000年獲桂林市社會文化先進鄉鎮、全區民眾體育先進)。一年一度的“五月八”傳統佳節是當地的民間風俗節日之一,全鎮現有龍獅隊10個,業餘民間藝術團隊40個,其他各式文體活動隊100多個,文化活動娛樂室20多個。
福利鎮位於縣城東8公里,灕江北岸,1200多年前的唐代顯慶年間,此地便有人居住,因原地荔枝成林,村舍隱伏其間,故名伏荔村。宋朝時,鎮北東郎山下的黃道街繁盛一時。後來因此地水路暢達,上通桂林,下連梧州,居民移居於此,漸成圩鎮。明代在村東北的馬山腳下建馬山圩,故有"馬山名勝甲天洲"之稱。清道光年間遷到老街(在天后宮後面)改為伏荔圩,1926年取其諧音改為福利圩。
福利鎮歷史悠久,山環水抱,地靈人傑,歷代文人學士輩出,有較高的文化傳統。表現在建築上,便是原有的三街、九井、十八巷、三宮、兩寺、一寶塔。據記載,這些建築多古色古香,工藝精湛。那時若登高鳥瞰,便有“深山藏古鎮,青峰傾廓門”的情韻。可惜,時序遷移,人世滄桑,這些古建築大都因天災人禍或年久失修而毀圮,留下的不多。福利的文化傳統還表現在畫扇製作上,有著悠久的畫扇製作歷史,被文化部授予“中國畫扇第一鎮”的稱號。福利有很多的家庭從老到小都會畫畫,小孩子都會畫扇面,更有很多的“農民畫家”。
每年農曆五月初八,是福利鎮的民俗傳統節日,流傳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五月八會期,街民中各戶所有的親戚故舊,扶老攜幼來趕會期。主人們家家熱情好客,盛宴招待。在各戶的菜譜中,有三樣菜是必備的。這三樣菜就是用精肉做餡的茄子釀、辣椒釀、苦瓜釀。
福利的旖旎風光和人文傳統正越來越多地被外界所認識,當年的《劉三姐》電影大部分都是在福利鎮拍攝的。中央電視台也多次來報導過福利的文化和風景,中央電視台《走進廣西》桂林篇的拍攝組也曾來到福利,專門採訪了“陽朔畫扇第一人”--福利的趙橋發先生。

特色旅遊

1、腳踏車、徒步游線路:
(1)從縣城出發到達福利鎮參觀東郎山景區、車田風光、將軍石林景區(農農樂、野炊、燒烤、吃土雞、摘綠色蔬菜、水果)、泡溫泉、洗溫泉浴。
(2)縣城東街——木山——管家——思龍——渡頭——新寨——李家——留公——普益——勇村——樂響——橋頭——月亮山——陽朔,沿途可觀賞書童山、卓筆峰、拇指山、雪獅嶺、木山八封山、狀元峰、鑽板山、駱駝過江、唐門隱龍巖、玉筍世界、三色潭、得月樓、月亮山等景點。
2、縣城出發到達福利旅遊停車場——參觀古鎮民居古建築,畫扇一條街——碼頭沿岸(大光亭、三姑石、天后宮、奎星樓等)——自駕水上腳踏車瀏覽灕江下游風光 。
3、縣城出發乘車直達福利鎮榕樹腳村參加民居旅遊——住民居旅館、吃農家飯、乘手搖渡船游江上觀賞灕江美景。
福利鎮黨委、政府把民眾文化工作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來抓,積極投資開展民眾文化活動。每年從財政預算中拿出一定資金用於民眾文化活動,鎮文化站積極履行自已的職責,在黨委、鎮政府的領導下,認真去抓好民眾文化工作,一是組織全鎮人民開展大型的文體娛樂活動,每年舉辦兩次大型的文體娛樂活動(新春 文化月活動和福利鎮“五月八”文化旅遊 節活動),從而帶動全鎮農村民眾文化活動。二是認真挖掘富有地方濃郁特色的民俗文化,如牌燈隊、群獅隊、雙龍隊、板凳龍隊、錢鞭舞、倪家儺舞、龍尾瑤族沖鼓舞、嗩吶隊、腰鼓隊、旗幡隊等30多個地方民間特色的傳統節目,用先進的文化統領傳統文化。三是積極下村組建文藝團隊,引導民眾開展喜聞樂見文化娛樂活動,充分發揚民眾文化民眾辦,自己出錢自己樂,豐富了福利鎮的文化生活,目前全鎮已形成了一個大文化網路:鎮有大型文體娛樂活動:一是一年一度的新春文化月活動,二是每年一屆的“五月八”文化旅遊節活動;村有多種多樣特色的文化活動,如:6月初一的祭奠歌會,龍尾瑤族十月香廟會,倪家會期,絳村的五月十三會期等等的民俗活動,都具有一方特色,家庭有小型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目前16個村委會和一個居委會,都建有文化娛樂場所,這些活動場所都是民眾自籌資金辦起來的,如夏村村委會的下村自籌資金3萬餘元,在村里建起了標準的燈光球場,玻璃缸的欄板,還一個10米長,8米寬的露天水泥面舞台,另有一支雙龍活動隊伍。忠和村委建了五個活動娛樂場,還成立獅隊、業餘文藝隊。福利老協投資四萬餘元建業餘文藝隊、牌燈隊、獅隊、板凳龍隊、旗幡隊、醒獅隊、八音班等十多個業餘活動隊伍。還有鎮老年娛樂中心投資二萬元成了業餘彩調隊、業餘文藝隊、鼓樂隊、獅隊、錢鞭隊、小花龍隊等十多個業餘活動隊伍,目前福利鎮有文化娛樂場所30個,業餘文藝隊10個,民間藝術團隊40多個,其他文體活動隊伍100多個,每逢節日(包括農村各地民俗傳統節日)都開展文體活動,平時還舉辦小型多樣的文體娛樂活動,業餘文藝團隊每年義務為民眾演出400餘場次,大大豐富了福利鎮文化娛樂生活。
近年來,福利鎮地方特色的文藝團隊參加過縣、市、區文化活動,在國內外有了一定的影響,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等多家新聞媒體的宣傳報導,大大的提高了福利的知名度,福利鎮被評為先進文化鄉鎮,廣西先進體育鄉鎮,榮獲“全國民間藝術之鄉”的光榮稱號。
福利畫扇主要是因旅遊興旺應運而生,70年代該鎮曾辦美術工藝廠,生產畫扇、木、竹雕。80年代初期,陽朔旅遊業的興起,鎮上的居民一方面受家庭的薰陶,另一方面受市場經濟的刺激,開始繪、制畫扇併到縣城和外地辦畫店,當時主要是自產自銷。畫扇的原材料以本地盛產的毛竹為主體,配以宣紙、牛皮紙等材料。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福利畫扇迅猛發展,進入一個全新階段,全鎮約有150多戶居民、300多戶勞力投入畫扇生產、銷售工作,年產150多萬把,始有“中國畫扇第一鎮”的美譽。其品種多,畫面新穎,產品有山水、花、鳥、蟲、魚、書法、梅花、梅竹等數十種;規格全,最大的有2米,最小的30公分,做工精細,包裝精美,價格合理,倍受顧客的歡迎,是理想的饋贈佳品。所生產的產品遠銷東南亞、日本、美國、韓國、墨西哥等國家和地區以及全國各地,產品供不應求。中央電視台單就福利畫扇的發展拍了一部專題片,分別在央視一台、二台、三台、四台的地方風采等欄目中播出,產生了強烈的宣傳效應。隨著劉三姐水上公園的開通,福利旅遊業顯現出良好勢頭。在二000、二00一年呈出現一條街全賣畫扇,從而成為名符其實的“畫扇街”、“中國畫扇第一鎮”。

轄區

鎮福利(原名伏荔圩)的發展歷史,相傳建村是在唐朝(約公元600多年,建圩則在元朝初(約公元1300年),最初圩場在老街南端河邊頭處,後來商業發達,周邊村莊紛紛建立,人口逐漸增加,外地人口年年遷入,到明朝末年,人口集中在老街周邊,所以形成許多小巷。到了清朝初年,人口增多趕圩也多起來,圩場發展到興隆街和嶺背街。此時為解決人們的生活用水,在圩場周圍挖了很多水井來供人們生活需要水井,如是形成了三街九井十八巷。
一、三街:
福利街(原名老街,後發展新街的統稱)
興隆街(原圩棚廠處,包括牛行口、鎮東街)
嶺背街(現嶺背街)
二、九井:
崇福井(在現糧倉處,是建圩時期道德開發的水井,後湮歿)
接鳳井(在張冬冬屋側,接鳳橋邊,現被填歿)
鷓鴣井(又名平井,在嶺背街與莫家巷交接處,是最早建立的水井)
吊井(在招待所邊)
花園井(在禮堂邊)
雙鳳井(在派出所門旁處,已湮歿)
興隆井(在興隆街莫孝益對面。)
桂花井(在興隆街天元堂屋後)
馬山井(在馬山根)
從水井的開發,可以看出當年伏荔圩的發展步伐,既老街的水井最多,說明初時人口最密集的是在老街,而興隆街和嶺背街幾乎沒有(共用原井)
三、十八巷:
1、崇福巷(現蘇榮瑞住處)
2、白衣巷(湮歿,現糧倉處)
3、東街巷(現蘇暢茂等處)
4、丁字巷(現管木髮屋後)
5、小巷口(現蘇坤生屋對面)
6、李家短巷(現李興住處)
7、狗頭賽巷(現李全住處)
8、豬屎巷(現蘇金邊住處)
9、蘇家巷(現蘇長發住處)
10、莫家巷(現蘇萌林住處)
11、黎家巷(現莫家龍住處)
12、麒麟巷(現仙保屋邊)
13、詩書巷(現招待所背後)
14、花園井挑水巷(新街派出所處)
15、新福巷(嶺背街合作社右側)
16、接鳳街(現冬冬住處)
17、平井挑水巷(現莫與才住處)
18、背街巷(現吳老大住處)
四、三宮:
1、天后宮(據傳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幾百年來,修理最後一次是同治十三年,期間壁畫和雕刻抬現仍保存,林默塑像是1995年重)
2、水源宮(現改建為鎮禮堂)
3、行宮(“五月八”抬公公婆婆巡遊時作休息之用,現已建國小之用)
五、兩寺一寶塔:
這個古蹟已成過去。左山寺原名青龍庵,建在左鸚鵡山臨江石崖上,右山寺原名真武觀,建在右鸚鵡山南麓,面河石坪上,裝點得福利風光美如畫,船由陽朔來,過了獅龍潭便可到兩山臨河處的左山寺右山寺在鬱鬱蔥蔥的山叢中,十分賞心悅目。後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紅軍長征時,廣西軍閥為了阻止紅軍,下令組織一甲一兵民團,到處修炮樓,把兩寺拆掉,用寺拆下的磚石去建炮樓(在高堆上和東街外大曬坪都建了炮樓)
至於七層寶塔建成於何時無從考查,地點在奎星樓北面約百米處。清朝末年受地輿先生哄騙,拆掉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