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益鄉

普益鄉

土特產主要有:公子米、蟲仔雞,柿餅、砂糖桔、紅江橙、阿爾及利亞夏橙、板栗、灕江清水魚。2003年實現全年農業總產值5674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137元,財稅收入87.11萬元。 全鄉現有程控電話1000多部,電話入戶率達到38.5%;共有閉路電視2000多戶,電視覆蓋率達到80%。現有中國小9所,衛生院1所,合作醫療衛生所11所,擁有技術人員24人,就醫非常方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普益鄉
  • 拼音:pu yi xiang
  • 自然村:56個
  • 人口:11914人
  • 程控電話:1000多部
  • 土特產:公子米、蟲仔雞,柿餅、砂糖桔
  • 電話區號:0773
行政區屬,得名原因,位置,轄區,種養業,榮譽,風景旅遊,留公三潭,龍船岩,玉女挑水,金獅飲水,八仙拉馬,人文歷史,城鎮建設,土特產品,特色農業,民間工藝,

行政區屬

得名原因

普益是個美麗而寧靜的江邊小鎮,原稱小灣圩,1909年始由小灣舉人莫自逸捐資建圩以來,已將近100年的歷史。後取普天得益之意,故名普益。
普益鄉

位置

普益鄉位於陽朔縣城的東南面,灕江“劉三姐水上公園”的下游段,鄉政府所在地設在普益街,它與縣城水陸兩通,交通十分便利。水路距縣城20公里,陸路距縣城17公里。全鄉地域面積70.2平方公里,它北與福利新寨相鄰,東南與平樂福興鄉隔江相望,西南與荔浦縣毗鄰,西北與高田、陽朔接壤。

轄區

普益鄉下轄留公、普益、大山、上游、古樂、上觀、勇村、木橋等8個村委和普益街1個居委會,56個自然村,共有人口11914人。其中壯族4573人,瑤族164人,苗族12人、侗族4人、回族5人,水族1人,是個多民族聚居的鄉鎮。

種養業

普益鄉是個以種養業為主的農業小鄉,全鄉有農業人口11663人,耕地11138畝,人均耕地0.95畝。年產糧食3877噸,水果7436噸。

榮譽

普益鄉先後獲得了“桂林市社會文化先進鄉鎮”、“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工作先進鄉鎮”、“陽朔縣‘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先進黨委“、“桂林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陽朔縣2003年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模範達標鄉鎮”、“桂林市防‘非典’工作先進鄉鎮”、“廣西壯族自治區村民自治模範鄉鎮”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風景旅遊

普益鄉風景秀麗。主要景點有留公三色潭、留公古民居、得月樓、玉女挑水,普益老街,普益鯉魚洲風光,普益碼頭莫自逸名句,上觀韋氏宗祠、古樂祠堂等。
普益民間文化活動內容豐富,除中國傳統節日活動外,還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活動——十月香、三月三等。留公十月香,一年一度,唱燈、舞獅,熱鬧非凡,吸引了大量中外遊客。

留公三潭

位於陽朔至普益“劉三姐水上公園”旅遊新熱線的灕江西畔,水路距陽朔15公里,陸路距陽朔12公里。傳說古時該地有一財主,對長工、丫環極刻薄。仙人為嚴懲財主,下凡向長工、丫環預言明晨其堂屋香案下將出二筍(乃係龍角),教長工、丫環將其扳斷後即出走。長工、丫環如言,龍身滾動,財主家地陷。正屋、廚房、馬廄分別陷為清水、微渾、渾水三色深潭。財主外嫁女兒聞訊趕回亦被陷下。女婿乘馬隨後而至,有鳥叫道:“留公不留婆,打馬轉回頭”。女婿遂勒馬離開,逃得性命。故事流傳甚廣,該三潭因此稱為留公三潭。此地三面環山,一面臨灕江,呈盆地狀,總面積約200畝。環境清幽,冬暖夏涼,特別是三潭之水,雖相鄰而水色各異,又有流傳廣泛的關於留公三潭動聽而又神奇的民間傳說,更為三潭清幽景致增添十分神秘色彩。登上留公厄觀賞灕江東岸白面村別具特色的碧蓮玉筍風光,絕不亞於陽朔著名的南山厄風景道景觀。進入該地,確有步入世外桃源之感,令人留連忘返,許多著名的旅遊業巨頭和專家曾到此進行實地考察,一致認為留公三潭公園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

龍船岩

龍船岩是一個尚未開發的流水溶洞,洞內有很多鮮為人知的景觀和神話。它位於留公村前,洞長約300米,洞體與一條地下河道相連,河道的一頭與三色潭相通,潭水從岩口流入灕江。岩內四季流水不斷,水小的時候,可打手電順著岩壁向岩內走,岩內有許多奇景,如天馬飲水、鱷魚靜謐,念經和尚、群僧休憩、情侶柱、月亮當空照等。洞內約200米處,流水的源頭便隱入岩下。雨季有很多魚兒從岩內流出,當地人每年春汛期間在洞口進去10米處架一魚梁,總能捕到很多洞內的鮮魚。
傳說,古時有一年五月端五劃龍船比賽,比賽線路是從楊堤至留公。楊堤有一位農民水手參加這次劃龍船比賽。初四清晨,他妻子去河邊洗衣服,看見一條真龍在鰲洲上吃草,她想,真龍出現,劃龍船會在三灘出危險(三灘即拴船灘、鴛鴦灘、鑼鼓灘,是三個礁石多的險灘,經常在此處翻船)。第二天五月初五,她丈夫執意要去參加劃龍船比賽。龍船從楊堤出發,如梭如箭般沿灕江而下,結果在三灘沉沒了數艘,龍船上水手全部喪生,傳說她丈夫劃的那艘龍船是吃草的那條真龍,安然無恙地通過了三個險灘,一帆風順地經過了陽朔、福利,最後到達了終點目的地——留公,划進了一個天然岩洞,又經過一條幾百米長的天然“隧道”進入了留公三色潭,後來該龍船便隱入三色潭下沒了蹤影,所以世代相傳,把此岩叫龍船岩。

玉女挑水

她猶如一幅巨畫掛在留公後山朝江面的百丈懸崖之上,划船灕江河面便可清晰地欣賞到這幅巨畫:一位妙齡少女邁著健步挑著滿滿一擔江水,矯健的身姿,甚是優美;再仔細看,她身後還跟著一條小狗呢,更是栩栩如生。這山下建有一座古廟——“應求宮”(現已倒塌),廟裡供放著三個女神像,傳說這位玲瓏玉女是來給古廟的三個女神挑水的。有民謠:古廟聳立大江邊,百丈懸崖千萬年,玲瓏玉女勤挑水,侍候廟中三神仙。

金獅飲水

位於留公江邊,有一石頭,形狀象一頭活獅子在江邊飲水。傳說秦始皇有一條“趕山鞭”,把我國中原的山趕到廣西來,所以廣西的山特別多,這頭“獅子”便是秦始皇用那條“趕山鞭”把石頭、石山變成獅子等動物一起趕到這裡來的。此處灕江水倒流轉上,漲大水時,這裡出現很大的漩渦,有民謠曰:常來此處下金鉤,喜看江中水倒流,金獅飲水灕江畔,風風雨雨數萬秋。

八仙拉馬

此景位於留公西部,它是由一族群山組成,馬的頸部和頭部是石山,馬身為土嶺,馬的尾部有一小村莊,村名叫馬屁股,馬前有八個山峰,排列成縱隊形,爭先恐後地去拉這匹駿馬。此景在留公500米處可清晰觀看,形象逼真。有民謠曰:地球形成數億年,山山水水變奇聞。留下八仙拉駿馬,歷盡人間萬里程。

人文歷史

留公村是灕江流經普益的第一個村莊,它水路距陽朔12公里,距普益8公里,村莊依山臨水,風景秀麗,環境優美。這個村為什麼叫留公,得先從“三色潭”的故事說起: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三色潭這個地方,原來是住著一戶富貴人家,這家主人,擁有家財萬貫,奴僕成群,好馬跑不盡他的田地,好鳥飛不過他的房欄。這家主人,對丫環奴僕十分苛刻、丫環挑水,不準換肩,丫環挑的水,只要前面桶,不要後面桶,說是後面桶不衛生,因為屁股放屁會影響後面桶的衛生。而且丫環們挑的水桶是一個“尖”底形,防止丫環們在途中偷懶。有一天,一位天上的仙人下了凡,變作一個叫化子,丫環們熱情地招待了仙人,此時,仙人告訴丫環們說:“明天一早,你們打掃房屋,把主人香火下的兩根竹筍敲斷,然後逃出這戶人家。”因為這家主人橫行四鄉八里,欺壓百姓,刻薄丫環,老天爺是不會饒恕他的,仙人又告訴丫環說“竹筍敲斷之時,就是主人受滅頂之災之日”。果然第二天凌晨,兩根竹筍在主人的香火下長了出來,丫環們按照仙人的吩咐行動,把兩根竹筍敲斷,傳說,這兩根筍子是龍的一對角,龍角被敲斷,龍一翻身,一瞬間,天昏地暗,閃電雷鳴,地動山搖,把這戶人家陷入十八層地獄,成了現在的“三色潭”。
此時,主人的女婿從外作官回來看望妻子和岳父岳母大人,只見妻子坐在一條沒有陷下的大門坎上大哭大叫,夫妻二人還沒有來得及對話,大門坎連同妻子一齊陷入十八層地獄。這時,仙人又變作一隻小鳥在樹上叫了幾聲:“留公不留婆,拉馬轉回頭……”主人的女婿垂頭喪氣地拉馬轉回頭朝遠方而去。所以,這個山村從那時起就叫“留公”。三色潭呈“品”字型,各潭相距不超過20米,但奇怪的是,各潭湖水顏色不同,一潭水呈渾濁的黃色(傳說是主人的馬房),一潭呈碧綠色(傳說是主人的正屋),另一潭水呈微渾的清綠色(傳說是主人的廚房)。所以世代相傳叫“三色潭”。
留公是個具有幾百年歷史的村莊,從那些古老的建築和那些古老建築物記錄的每一個故事便得而知。縣太爺黎紹簪的故居便是其一。黎紹簪,清朝舉人,曾任過修仁縣知縣,也曾獲得過當時朝庭御賜的“文魁”匾。黎紹簪是個有志氣、有追求的人,他獲得“文魁”之後,還每日練武,爭取日後獲得文武“雙魁”以精忠報國。現在他當時練武用的石鎖仍然存放在其故居內,石鎖共一對,約40公斤重,丟了一隻,現只存一隻。遺憾的是,這位縣太爺只當了三年,文武“雙魁”的理想還沒能實現,便病死任上。這位縣令的亡靈就埋葬在留公村旁,有文人已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了“已成蝴蝶夢,空懷國士夙”的輓聯,深深表達了他壯志未酬所留下的遺憾,但他孜孜不倦、追求上進的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人。
與縣太爺相比,兩廣參議黎紹祧也不遜色。他任職過兩廣參議,創辦了陽朔第一所私立中學——紹祧中學,校址設在木山,後與張國權(白崇禧的老師)的“陽朔國立中學”合併,這就是陽朔中學的前身。黎紹祧的故居,現今在留公仍保存較好,房子“鳳爪”式檐桃,雕花門樓、窗格,是典型的明清時代建築風格。
黎振儒、黎紹書都是留公黎姓家族人,他們都是清朝時期的進士,他們除了故居保存到現在之外,還保存著當時皇帝御賜給他們的一些碑匾。上刻有“稟貢生黎振儒”與“同申壬年立”是當朝皇帝御賜給黎振 的進士碑匾,四塊一組。現在其故居門頭上依然可見到兩枚掛進士匾的盾形鐵釘。
與留公、普益相比,上觀也是個古老的村莊。韋氏宗祠牆上的壁畫,歷經一百多年,依然栩栩如生,真可謂一處奇蹟。

城鎮建設

普益小集鎮面貌已發生明顯的變化:青山依舊,綠水長流,唯有高樓、霧中幽。投資100萬餘元新建成的兩幢三層普益中國小學生住宿樓、食堂,乾淨、整潔、漂亮、舒適,共1500多平方米,可容納300多學生住宿用餐;沿街400多平米的一些舊房正拆舊建新;近來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一些沿路沿街閒置空地通過掛牌上市得到盤活,現在有300多平米盤活的土地正在緊鑼密鼓地興建當中;另外,乘借桂梧高速公路及跨縣(普益——平樂)二級公路途經普益的大好機遇,當地黨委、政府果斷把握時機,盤活普益街沿路300米的閒置土地,大搞城鎮化建設,現正在規劃操作當中,預計不久的將來,普益的城鎮化建設將迎來一個時代性的飛躍發展。
留公委德豐榨自然村
留公村委德豐榨自然村位於陽朔縣城東南面的灕江河畔,距縣城13公里。全村共67戶275人,水田150畝,旱地180畝,果樹200畝,年產水果達500噸,全村以水果和家畜養殖為主要經濟收入,年人均收入達2167元。全村共有鋼筋磚木結構房屋40棟,安有電話35部,擁有生活摩托25輛,是目前較富裕的自然村之一。
古樂村委鳳凰村
古樂村委鳳凰村是位於普益西面的一個擁有37戶132人的小村莊,全村有水田41.9畝,水果117畝,是一個以種果為主的自然村,年產水果90.9噸,農民人均收入2180元。全村建有鋼筋磚木結構房屋28棟,建築面積2097平方米,是全鄉較富裕的自然村之一。
根據當地黨委政府研究,已把德豐榨、鳳凰兩村列於全鄉小康文明新村建設規劃,並計畫利用三年的時間,投資112萬元對全村的房屋、村道、村容、村貌進行整體規劃和改造,使全村村民全部住上磚混結構房屋。同時建立科技示範基地,提高村民的科技意識,努力推進普及義務教育和鞏固“兩基”工作,使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達100%。通過三年的努力,達到綠化、美化、淨化的目標,建成鳳凰、德豐榨小康文明示範村。

土特產品

公子米
主產勇村制種區,它採用雜交水稻優質組合的父本(恢復系),通過精選精製而成,其米質新鮮,口感香滑、柔軟,有“普益公子米賽過少女的溫柔”之美喻,鍋煮時加水量為米與水1:1
蟲仔雞
主產普益大山,採用本地土雞種野外自然放養而成。宰殺後雞肉用作串湯,肉質細嫩,湯鮮美而清甜,非常好吃,有“大山蟲仔雞好過鳥”之誇讚。
香豬火腿
香豬從外地引進該鄉飼養已獲得成功,養殖數量以普益張家廠為多。香豬火腿採用本地飼養香豬宰殺取腿燒烤加工而成,食之皮脆肉香,非常可口。
柿餅
主產大山,自產自製,色透亮,有糖霜,甜而不膩,食則有潤肺化痰之功效,被喻為“紅太陽”。
砂糖桔
從廣東四會引進在古樂村種植了300畝,現仍在擴種,已達1000畝。目前已進入初產期,果色澤桔紅髮亮,皮薄、肉甜脆、化渣,甘甜如砂糖,故得名,食後耐人尋味。
阿爾及利亞夏橙和紅江橙
新引進橙類新品種,主要種植在勇村、高朗,總面積500多畝,部分已進入初產期,果形中大、品質優,是很有市場前景的橙類水果品種 。
普益楊梅
分布於普益、大山等山區,6—7月份成熟,果大,色分紅、水紅、烏黑、白色等幾種,味酸甜適中,食能生津止渴,是較好的夏熟水果之一。
大肉蔬菜
普益大肉苦瓜、辣椒、牛腿瓜、紫長茄:普益近臨灕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個蔬菜種植的好地方,現有蔬菜種植面積1000多畝,形成了規模較大的蔬菜生產基地。春夏,是普益蔬菜盛產的旺季,吸引來了大量商販競相收購外運,熱鬧非凡。

特色農業

古樂千畝砂糖桔基地
砂糖桔是普益鄉黨委、政府在2000年冬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時,引導當地民眾從廣東四會引進的柑桔品種,目前古樂村委已連片種植1000多畝,成為了廣西第一個上規模的砂糖桔基地。現在果樹已進入掛果期,供不應求,市場前景廣闊。
古樂砂糖桔基地,田園風光非常美,可騎上腳踏車遊玩于田間小道之間,賞田園風光,嘗如糖蜜桔,體驗勞動的甘甜,不亦樂乎!
上觀龍角垌桃花谷景觀
距陽朔約12公里處的陽普路旁山坡上有一片桃林,每到春天,桃花滿山,一片桃紅,蔚為壯觀,途徑此處的人們,都禁不住停下來,或多看一眼,飽飽眼福,或跑上山在桃花林中合個影,留個紀念。美麗的桃花,猶如花中仙子,吸引著眾人的目光,令人們讚不絕口。
進入五月,火紅的五月,滿山的桃紅,變成了果滿枝頭。五月的天空,殷紅的桃子羞答答似的躲在綠葉後,在太陽下,在微風中向人們微笑,惹得路人禁不住口水流。途經此地,你可停好車上山觀果、采桃、照相,既可飽眼福,又可飽口福,其樂無窮。
今日的桃花谷,原來稱叫化沖,這個山沖山坡以前都是荒廢的,連叫化見了都叫愁的山沖。近年來,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號召和正確引導下,當地民眾利用荒山積極引種四月紅早桃等名優水果,現在已變成了近百畝的桃樹林,時任鄉黨委書記吳土得同志,結合當地民眾種果致富奔小康取得的成果,給它更名為桃花谷。從此,桃花谷的名字由此在當地民眾中叫響起來。
羅昌隆花木基地
進入普益,沿陽普路兩旁放眼望去,山坡上連綿一片的遮陽網下面種的都是花木。該花木場的總老闆叫羅昌隆,自1985年建場以來,由幾畝的規模發展到現在100多畝的規模,該場擁有茶花、蘇鐵、棕竹、羅漢竹、銀杉、富貴竹、四季桂等80多個品種,花卉主要銷往廣東、北京、四川等地。為了更好地對外宣傳銷售,除在普益設立根據地外,還在古榕公園旁租用幾十畝地建立基地,供遊客們參觀,作為成品花卉觀賞、展示、銷售的視窗。近年來,羅老闆帶領他的子孫們在不斷地擴大建場規模,預計不久的將來,它將成為桂林的一個重要花卉基地。

民間工藝

普益珠繡:頗具特色的普益珠繡,有黃、綠、藍等多種顏色,有花、鳥、蟲、魚等各種圖案。色彩艷麗,圖案精美,手工精緻,手感柔軟,兼具歷史感和現代氣息,穿戴更顯高貴、典雅,深得中外遊客青睞。珠繡主要用於服飾、舞台效果,如時裝、古裝和演出服等。珠繡工藝在普益已有一定手工生產規模,並享有一定盛名。全鄉從事珠繡手工藝人數已將近200人,年產珠繡(半成品)約一萬件,遠銷東南亞、澳洲各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