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納短篇小說集

福克納短篇小說集

福克納長篇小說巨匠,也是優秀的短篇小說家。此文集收錄的篇目均為福克納短篇小說中的傑出之作,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收錄在世界四大現代短篇小說之王系列之中,其中包含有《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燒馬棚》等經典篇目,代表了福克納短篇小說的文學風格和主要成就。

基本介紹

  • 書名:福克納短篇小說集
  • 作者:【美】威廉·福克納 
  • 譯者:陶潔 李文俊 等譯
  • ISBN:9787540238582
  • 類別:圖書>小說>作品集>外國
  • 頁數:367
  • 定價:32.00
  •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11月
  • 裝幀:精裝
  • 開本:32k
  • 叢書名:世界四大現代短篇小說之王系列
內容推薦,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媒體評論,

內容推薦

福克納是長篇小說巨匠,也是優秀的短篇小說家。此文集收錄的篇目均為福克納短篇小說中的傑出之作,代表了福克納短篇小說的文學風格和主要成就。無論在題材內容或手法技巧方面,福克納的短篇小說跟他的長篇小說基本上是一脈相承的。他大部分的短篇小說還是以約克納帕塔法縣為背景,描述的還是那個王國的滄海桑田和世態人情,探討其中的家族、婦女、種族、階級等問題,表現“人類的內心衝突”。

作者簡介

威廉福克納(1897—1962),生於密西西比州的新奧爾巴尼,20世紀美國非常有影響力的現代派小說家。他以小說見長,同時也是詩人和編劇家。他一生共寫了19部長篇小說與12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15部長篇與絕大多數短篇的故事都發生在約克納帕塔法縣,稱為“約克納帕塔法世系”。主要作品有《喧譁與騷動》《我彌留之際》《聖殿》《押沙龍,押沙龍!》《去吧,摩西》等。一九四九年因為他“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圖書目錄

序言
燒馬棚
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
黃銅怪物
死裡逃生
艾莉
那黃昏時分的太陽
伊萬吉林
公道
勝利
調換位置
賓夕法尼亞車站
藝術之家
遍地黃金
希望之樹

序言

威廉·福克納(1897—1962)一生寫過一百多個短篇小說。他在出版第一部小說《士兵的報酬》(1926)前就已經發表過短篇小說。在他用《喧譁與騷動》(1929)、《八月之光》(1932)、《押沙龍,押沙龍!》(1936)和《村子》(1940)等長篇小說構建“約克納帕塔法王國”的輝煌歲月里,他也發表了許多出色的短篇小說。其中,《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1930)、《乾旱的九月》(1931)、《花斑馬》(1931)、《調換位置》(1932)、《沃許》(1934)和《燒馬棚》(1939)等如今已經是公認的佳作,被收入各種文學選讀和短篇小說集。
奇怪的是,福克納談起自己的短篇小說時,不是信心不足便是不勝怨尤。一九二八年,他給《斯克里布納》雜誌編輯寫信說:“我很肯定我對短篇小說沒有感情,我永遠不可能寫出好的短篇,然而為了某種奇怪的原因,我又不斷地寫,而且帶著從不消減的熱情試著投給貴刊。”《福克納書信選》,約瑟夫·布羅特納編,維京出版社,一九七七年,第四十二頁。過了二十年,他又對《紐約先驅論壇報》記者說,他從來沒有寫出一個自己滿意的短篇小說《園中之獅:福克納採訪錄:1926—1962》,詹姆斯·梅里韋瑟與麥可·米爾蓋特編,內布拉斯加大學出版社,一九六八年,第五十九頁。。他把自己投給《星期六晚郵報》的短篇小說說成“垃圾”《福克納書信選》,第八十四頁。,甚至在給出版商史密斯的信中稱自己寫短篇小說為“賣淫”,會妨礙長篇小說的創作《福克納書信選》,第五十九頁。。他的這種自我貶抑常常引起誤解,使評論界忽視對他的短篇小說的研究和評價。
然而,福克納又對短篇小說創作評價極高,認為它的地位僅次於詩歌,比長篇小說要求更高,因為“在短篇故事裡,幾乎每個字都要絕對準確”,寫長篇時,作者可以“粗枝大葉……加進一些垃圾也不算為過”,但在短篇里,“很難有拖沓囉唆粗枝大葉的空間”,“放垃圾的地方也少一些”。不僅如此,他對短篇小說集應該如何編撰頗有自己的看法,認為“短篇小說集應該通過人物或時序年表把故事串聯在一起”。一九四八年,他參與編撰《福克納短篇小說集》時對馬爾科姆·考利說:“即使是個短篇小說的集子,其形式、整體性都跟長篇小說一樣重要——要自成一體,單一的,圍繞一個音調,整合中有對位,向著一個結局、一個終曲。”《福克納書信選》,第二七八頁。他在一九三一年出版的第一個短篇小說集《這十三篇》就體現了這個原則。第一部分的故事都是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心人物都是當時的士兵,尤其是空軍戰士;第二部分的故事以約克納帕塔法為背景,人物多半是印第安人和黑人等少數族裔以及女性;第三部分則是關於各種性慾,甚至同性戀。福學專家米爾蓋特特別指出,第二部分的六個故事的安排次序體現他的“整合中有對位”的原則。兩個描述印第安人的《殉葬》和《公道》並不放在一起,都由昆丁敘述的《公道》和《那黃昏時分的太陽》也並不先後相接,同樣反映婦女境遇的《乾旱的九月》和《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或者都以霍克肖為主人公的《乾旱的九月》和《頭髮》也沒有安排在一起。最後的排列為《殉葬》《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公道》《頭髮》《那黃昏時分的太陽》《乾旱的九月》。這樣的做法使“人物、背景、境況和主題”反覆出現,加深讀者對前面故事的記憶,從而使整體效果越來越豐滿。這個做法在他的《福克納短篇小說集》里更為明顯,他對全書做了整體規劃和布局,把所選故事分為六組,還在每組故事前加上了標題,如《鄉野》福克納用“country”一詞,它既有“鄉村”,也有“國家”的含義,而所選故事確實包含了這兩方面的內容。《村鎮》《荒野》《荒原》《中間地帶》和《遠方》等。《鄉野》里的六個故事都發生在傑弗生鎮外一個叫法國人灣的小村子裡,第一個故事《燒馬棚》的主人公是個孩子,最後兩個故事《兩個士兵》和《永垂不朽》以及《上帝的天花板》也是由一個孩子做敘述者。這就強調了少年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以及由此確立的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念。《燒馬棚》中的孩子要在親情和道德法律的衝突中做出正確的選擇,最後兩個故事中的孩子面對的卻是國家有難時的個人責任。時間跨度到了一九四二年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一下子把一個小村子和一個國家,甚至全世界聯繫起來。第二部分《村鎮》里的故事都發生在他的約克納帕塔法王國的傑弗生鎮,介紹了各階層形形色色的人物與他們各自的生活和遭遇以及周圍民眾的反應。第三部分《荒野》交代了王國原來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把當前跟歷史串聯在一起。第四部分《荒原》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及戰爭對人的影響,代表福克納“迷惘的一代”的作品。第五部分《中間地帶》,既有以傑弗生鎮為背景的故事,也有相當一部分發生在其他地方或其他時間。最後的《遠方》的背景都在美國以外,都是發生在另外一個時空里的故事。福克納曾說,他通過創作把“家鄉那塊郵票般小小的地方”變成了“自己的一個天地”。他的短篇小說中也同樣展現了這個天地。如果我們注意到其他的短篇小說集也各有明確的安排——《大森林》講述打獵的故事;《讓馬》都是偵探小說的格局並且中心人物都是加文·史蒂文斯,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福克納在短篇小說方面也是個有心人,也有自己的創新。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學者們開始重視對福克納短篇小說的研究。一九八一年,瑞典福學專家漢斯·謝首先發表專著《威廉·福克納的短篇小說生涯》。一九八五年,他再出專著《威廉·福克納:作為短篇小說作者的小說家》。同年,美國學者詹姆斯·卡洛瑟斯出版專著《福克納的短篇小說》。一九九〇年,密西西比大學每年一度的福克納國際研討會首次以他的短篇小說為中心主題,一九九二年該會議的論文集問世。從此,福克納的短篇故事成為學者們的研究對象,評論日漸增多,質量有所提高,有關的研討會也經常舉行。到了二十世紀末和二十一世紀,還出現了很多解讀和指南,如一九九四年以出版參考書著稱的G.K.霍爾公司出版的黛安娜·布朗·瓊斯的《威廉·福克納短篇小說指南》和曾於一九六四年發表過《威廉·福克納長篇小說指南》的埃德蒙·伏爾普在二○〇四年出版的《威廉·福克納短篇小說指南》等,對幫助讀者理解福克納的短篇小說起了很大的作用。
現在的共識是,福克納是長篇小說巨匠,也是優秀的短篇小說家。他確實為了解決家庭的經濟問題,給一些通俗雜誌寫短篇小說來換取比較高的稿酬,也會根據編輯的意圖做些修改以增加故事被錄用的可能性。但他反對粗製濫造,拒絕迎合大眾趣味而寫商業氣息很濃的通俗故事。他的怨言有時就是針對那些以賺錢為目的的雜誌。米爾蓋特曾比較過《那黃昏時分的太陽》《乾旱的九月》和《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等故事的初稿、打字稿和最後發表的定稿,用它們之間的不同說明福克納在寫短篇小說時也是抱著精益求精的態度,反覆修改來達到完美。漢斯·謝也以過去不太出名的《勝利》為例,說明福克納是如何在不同時期對故事反覆修改,使其成為“福克納十一二個最出色的短篇小說之一”。
無論在題材內容或手法技巧方面,福克納的短篇小說跟他的長篇小說基本上是一脈相承的。他大部分的短篇小說還是以約克納帕塔法縣為背景,描述的還是那個王國的滄海桑田和世態人情,探討其中的家族、婦女、種族、階級等問題,表現“人類的內心衝突”。在手法方面,他雖然沒有像《喧譁與騷動》等長篇小說那樣把意識流和時序顛倒等現代主義手法用到極致,但還是遊刃有餘,十分自如。他的故事常常不按情節發展的先後次序,而是從故事的結尾或中間(即故事已經發生了一段時間)開始。例如《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就是從主人公去世也就是故事的結尾開始,以“愛米麗·格里爾生小姐過世了,全鎮的人都去送喪”這句話開篇。隨後的四小節里倒敘了愛米麗的一生。到了第五節,故事繞了一大圈又回到她死後鎮上人的反應。即便那倒敘的四小節也並不按部就班地直線前進,而是事件前後交叉,時序錯綜複雜。評論家們為了釐清線索,提出過各種時序安排,但始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殉葬》則是從情節發展的中部開始。開篇兩個印第安人的對話說明他們的頭人已經去世,他們正在追捕他的貼身黑奴以便按習俗為他殉葬。與此同時,他們回憶了部落蓄奴的由來、對蓄奴的不以為然以及白人文化對他們頭人的腐蝕和幾代頭人的墮落。然後故事回到捕捉黑奴的情節,對他為了保護自己生命的努力表示欽佩,同時勸他接受命運的安排。《乾旱的九月》既類似《殉葬》,又跟《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有共同的特點。一方面,故事開門見山就說“有一件事情像燎原烈火迅速傳播開來”,也就是說,故事早已經開始了。理髮店裡人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著這件關於白人米妮小姐和一個黑人的事情是否真實。由此引出殺害無辜黑人的一場私刑、一個年華已逝卻仍待字閨中的女人的悲慘命運,甚至行私刑的種族主義分子的心理狀態。另一方面,這個故事從人們討論是否要進行私刑開始,最後又回到執行私刑的種族主義分子身上,描寫他回到家裡對妻子的殘暴和煩躁心理。結尾對開篇的呼應突出故事的重點是種族矛盾,儘管它還涉及婦女問題。這種從故事線索中段開始的故事很符合福克納關於“過去永遠沒有消失,它甚至沒有過去”的觀念。正如伏爾普所說:“時間是連綿不斷的。當前是過去的產物。只有通過了解過去的為什麼才能懂得當前的那回事。福克納的故事結構在提高讀者的興趣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當然,福克納也有按時序和情節直線敘述的故事,如《燒馬棚》按部就班地描述七天之內發生在一個十歲孩子身上的故事。這個故事還代表福克納短篇小說的另外一個特徵:以少年兒童作為故事的主人,描寫影響他們成長的戲劇性事件。這是美國作家很喜愛的故事形式。沙爾蒂從崇拜父親,相信血濃於水到反思父親的所作所為,決定聽從良心和法理,“頭也不回地”離開家庭去尋找自己的未來。可以說,他在七天之內經歷了痛苦的掙扎,雖然還只有十歲卻已經長大成人。福克納還喜歡讓少年兒童參與故事的發展過程,用他們童真的反應來突出故事的主題。在《那黃昏時分的太陽》里,他就用凱蒂和傑生無謂的爭吵與傑生反覆強調他不是“黑鬼”來反襯南希的恐懼、痛苦與絕望以及康普生先生和太太的冷漠。故事結尾時,昆丁的問題“以後誰來給咱們洗衣服呢?”更是點出南希會被殺害的結果。這類故事還常常採用回憶的手法,《燒馬棚》是二十年後沙爾蒂的回憶。《那黃昏時分的太陽》和《公道》的敘述人都是長大後的昆丁。其實,福克納很多長篇小說也採用這種少年成長的故事形式。《喧譁與騷動》很明顯是描述三兄弟和他們的姐/妹的成長過程。《押沙龍,押沙龍!》和《八月之光》都講述童年發生的事情對一個人的成長的影響。不過,由於短篇小說的篇幅比較短,結構更加緊湊,促使少年受教育而迅速成長的戲劇性事件具有更大的震撼力,他那成年後經過歲月沉澱的回憶也就顯得格外深沉,更加發人深思。
伏爾普說,福克納的短篇小說中大約百分之五十的故事是用第三人稱敘述方式,例如《乾旱的九月》是全能視角,《燒馬棚》則是第三人稱單數《威廉·福克納短篇小說指南》,第十一頁。。但福克納用第一人稱敘述的故事也很出色。《花斑馬》里的“我”用講故事的口吻娓娓道來,時而反諷、誇張,時而輕描淡寫,既揭露了一個沒有人情味、不講倫理道德的新生資產階級分子的醜惡面目,又讓讀者看到一個愛憎分明、敢於仗義執言、旗幟鮮明地維護弱小的勇士。《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運用第一人稱多數的敘述方式。但敘述者的口氣常常讓讀者捉摸不定,不知道他或她是否真正代表“鎮上的人”。他/她更好像是個隱身在眾人之中的旁觀者,通過敘述表達對愛米麗小姐的同情,批評小鎮世風日下的情景。
此外,福克納還使用意象、象徵手段甚至詞句來烘托氣氛,突出主題。在《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中,她那破敗的房子跟她特立獨行的性格很吻合,那嗒嗒作響的金表卻暗示她聽得見時間的流逝卻不能跟上它的步伐,只能永遠停留在往昔的時光,孤獨地過完悲慘的一生。在《燒馬棚》里,福克納多次使用“直挺挺”“硬邦邦”的背影、“鐵甲似的大禮服”“像白鐵皮剪成的人形兒”等形容詞來描寫沙爾蒂的父親,說明他的固執和沒有人情味。即便他點燃的“小家子氣的火”也反映他需要一種他能控制的力量來左右他人和主導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故事結尾處沙爾蒂從黑夜、噩夢中醒來,走向黎明和暮春之夜即將“讓位給晨鳥”的“銀鈴般的夜鶯的啼叫”也預示新生活的開始。《乾旱的九月》里反覆出現的“塵土”二字及其意象,給人一種世界猶如荒原、末日即將到來的印象。交替進行的兩條線索——以種族主義分子麥克萊頓為中心的第一、三、五節和描述米妮小姐的第二、四節在語言上都不一樣,前者幾乎完全以對話為主,句子短,節奏快,體現帶種族偏見的人的浮躁情緒;後者句子比較長,節奏也比較慢,更多展現米妮小姐的心理活動。
福克納短篇小說的題材和背景要比長篇小說更為寬廣。福克納寫過十九部長篇小說,但只有一部《寓言》發生在法國,而不是美國南方或他所構建的約克納帕塔法縣。他的短篇小說卻有不少發生在其他國家,即使以美國為背景,也並不局限在南方,例如《遍地黃金》以加州為背景,《賓夕法尼亞車站》取景於紐約。至於題材,則更是豐富多彩。他恐怕是第一個(也許是唯一的)描寫印第安人蓄奴的白人作家。《殉葬》描寫一位酋長去世後,兩個印第安人追捕他的貼身黑奴為他陪葬;《公道》介紹《熊》等故事中酋長伊凱摩塔勃(即杜姆)和黑奴的兒子山姆·法澤斯(意為“有兩個父親”)的身世由來。兩個故事都揭露早年白人文化對印第安人的腐蝕。他不僅在《乾旱的九月》等短篇故事裡揭露白人與黑人之間的種族歧視和種族迫害,而且在美國轟轟烈烈的民權運動前三十年就於一九三四年發表《瞧!》,描寫印第安人在華盛頓舉行抗議,給總統和政府帶來無盡的煩惱,不僅揭露白人對幫助他們在北美大陸安家落戶的印第安人的不公和迫害,更是稱頌印第安人的智慧和膽識。近年來美國不斷發生的因黑人被白人警察打死而引起的抗議活動更是證明了福克納關注種族關係和種族矛盾的遠見卓識。
即便是他喜愛的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故事內容也各不一樣。《調換位置》寫英美兩國士兵之間的戰鬥友誼。《飛向星空》表現戰後那些充滿浪漫主義英雄思想又經歷過生死磨難的年輕人再也無法回到以前平庸沉悶的日子因而迷茫失落。《所有不復存在的飛行員》則出人意料地表現所謂的英雄主義不過是無謂的莽撞和衝動,他們的犧牲似乎並沒有很大的價值。然而,《勝利》跟這些故事完全不一樣。它的主人公葛雷沒有什麼浪漫主義的冒險精神或夢想,他參軍的目的是想跳出老家的手工業傳統,進入上流社會。他在軍隊里似乎部分實現了這個夢想,因為他歷經戰鬥,當上了軍官,戰後他拒絕回到蘇格蘭老家繼承父輩的職業,當了文官,甚至拿著手杖像紳士那樣在倫敦街頭漫步。可惜,戰爭並沒有改變英國社會的階級結構和經濟成分,森嚴而又固若金湯的等級制度使他的夢想徹底破滅。有意思的是,在故事結尾,福克納借鑑安徒生的童話,也讓葛雷淪落到賣火柴的地步。只是他沒有能夠像安徒生筆下的小女孩那樣從火柴微弱的火光中得到些微溫暖。福克納通過葛雷的沉浮不僅批判戰爭的殘酷,更揭露戰後社會的冷酷無情。
福克納的短篇小說並不局限於約克納帕塔法王國或戰爭,例如《在那不勒斯離婚》是個發生在歐洲的關於同性戀的幽默故事;《遍地黃金》諷刺好萊塢,描寫冷漠的家庭關係和美國夢的幻滅;《賓夕法尼亞車站》既描寫紐約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又通過其中一人因為幫助姐姐所溺愛的兒子而導致姐姐去世及自己淪落的故事來探索子女教育問題。《艾莉》描寫孫女反抗嚴厲的祖母所帶來的災難。《胸針》則敘述寡母控制兒子導致媳婦離家出走、兒子自殺的悲劇。他還有兩個關於作家和創作的故事——《卡爾卡索納》和《藝術之家》。前者發生在波多黎各的林孔,是福克納很喜愛的故事,因為“裡面有個詩人”,用的是“比簡單的現實主義要好”的“幻想”手法,說的是“一個年輕人跟環境的衝突”。《福克納在大學》,第二十二頁。後者以維吉尼亞的鄉下為背景,是一個諷刺小說,嘲弄一個作家為了尋找靈感故意邀請一個年輕人住在家裡,讓他愛上自己的妻子,然後把三人之間的事情寫成一本小說,居然十分暢銷。
福克納多樣化的題材還說明他不是只緬懷南方的往昔,表現它的敗落對國家社會發生的一切不聞不問。他在一九三〇年代發表的許多短篇小說反映了美國股市崩潰和經濟危機帶來的問題。當時德萊塞和菲茨傑拉德等作家都描寫美國夢的幻滅。他的《遍地黃金》寫的是同樣的主題。《燒馬棚》里沙爾蒂的父親動輒縱火當然是錯誤的,但他告訴兒子,地主德·斯班的宅邸是黑人,甚至窮白人的“汗水澆成的”卻是事實,他的縱火實際上是一種階級行為,表現對剝削者的不滿。《死裡逃生》初一看寫的是從戰場歸來的軍人仍然想表現他們的冒險精神和英雄行為,但其中組織者不斷計算他們的欠賬和可能掙到的錢的情節還是說明他們是為了生存才做這樣危險的表演。“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美國參戰,福克納寫了兩個短篇——《兩個士兵》和《永垂不朽》,從一個鄉下孩子的角度描寫他哥哥如何走上戰場。他和母親又是如何支持他和鼓勵其他失去親人的家庭。當時評論界對兩個短篇評價不高,認為都是“宣傳品”,但福克納把它們都收入他的《短篇小說選》,說明他是個關心時代政治,有責任心的愛國作家。
總之,無論在風格技巧還是在選材主題方面,福克納都稱得上是個頗有成就的講故事的大師。
這個集子選了福克納的一些經典作品,如《燒馬棚》《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那黃昏時分的太陽》;也介紹一些過去沒有翻譯過的故事,如《賓夕法尼亞車站》《藝術之家》《遍地黃金》等。福克納的長篇小說常常起意於一個短篇小說,例如本書的《花斑馬》和《黃銅怪物》的主人公都是弗萊姆·斯諾普斯,前者後來成為《村子》的一節,後者則收入《小鎮》。《伊萬吉林》是《押沙龍,押沙龍!》的雛形。前者不很出色,後者卻是傑作。兩者相比可以看出福克納在手法技巧和主題深度方面的變化與發展。福克納還常常利用長篇小說中的某個人物作為短篇故事的敘述者或人物,例如《那黃昏時分的太陽》的敘述者是《喧譁與騷動》和《押沙龍,押沙龍!》中的昆丁,《所有不復存在的飛行員》里的沙多里斯跟《墳墓的旗幟》(又名《沙多里斯》)有密切關係。
這本集子還多少反映了我國翻譯界介紹福克納的歷史,因為我們重新翻譯了一九三四年《現代》雜誌收在《現代美國文學專號》里的《伊萊》(新譯名為《艾莉》),這是福克納第一個被翻譯成中文的故事。我們也重譯了專門介紹外國文學的《譯文》雜誌在一九五八年發表的《勝利》和《拖死狗》(新譯名為《死裡逃生》)兩個短篇。在那個政治高於一切的年代,福克納的這兩個短篇能夠在我國問世不能不歸功於時任《譯文》雜誌編輯的李文俊先生的慧眼和高見。當然,我們還收了“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上海譯文出版社於一九七九年創辦的《外國文藝》所發表的《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和《燒馬棚》。它們的出現開啟了我國翻譯研究福克納的新時期。由於篇幅的限制,我們不可能收入所有我們喜愛的故事。但我們衷心希望這個集子能夠讓讀者進一步了解福克納和他的短篇小說,也能對研究福克納的工作有所幫助。

媒體評論

寫長篇小說時可以馬虎,但在寫短篇小說時就不可以……它要求幾近絕對的準確……幾乎每一個字都必須完全正確恰當。——威廉·福克納
福克納對小說結構有很大的創造,他的小說結構非常細膩、複雜,把不同的敘述者組合在一起,使內容更緊湊。他是初位讓我一邊看小說一邊記筆記的作家。——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略薩
許多人都認為他的書晦澀難懂,但我卻讀得十分輕鬆。他的書就像我的故鄉那些脾氣古怪的老農絮絮叨叨一樣親切。——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莫言
我崇拜的大師是兩位極為不同的北美洲小說家,當年他們的作品只要出版過的我一律沒放過,但我不是把他們當作互補性的讀物,而是兩種南轅北轍截然不同的文學創作形式。一位是威廉福克納,另一位是海明威。——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加西亞馬爾克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