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闋穴

神闋穴

神闋穴,臍帶是胎兒與母體聯結的紐帶。各種營養物質和氧通過臍帶源源不斷地進入胎兒體內,同時胎兒代謝的廢物又通過臍帶運輸出去,這就是胎盤循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神闋穴
  • 位置:肚臍
  • 又名:臍中
位置,作用,

位置

標準定位】仰臥位。在腹中部,臍中央。
【取法】仰臥,於臍窩中點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結締組織、壁腹膜。淺層主要有第十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臍周靜脈網。深層有第十一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作用

【功用】溫陽救逆、利水固脫
【主治病症】泄痢,繞臍腹痛,脫肛,五淋,婦人血冷不受胎,中風脫證,屍厥,角弓反張,風癇,水腫鼓脹,腸炎,痢疾,產後尿瀦留。
【刺灸法】禁刺;宜灸。
人在胎齡3個月時,臍帶就形成了。
胎盤循環保證了胎兒的正常生長發育。經“十月懷胎”,胎兒體重達3~4公斤、身長50厘米。胎兒娩出之後,臍帶就完成了輸送營養的歷史使命被結紮、剪斷,待斷端乾燥之後,就是腹部的肚臍。
中醫學十分重視肚臍部位,稱它為“神闕”。《道藏》一書對此作如下解釋:“神者,變化之極也,故名之以‘神’;‘闕’為中門,以示顯貴。”中醫認為,肚臍是心腎交通的“門戶”,神仙居住的地方,故名“神闕”。
“神闕”又是一個穴位,將藥物敷於此治療疾病就是臍療。中醫臍療治病的歷史已有2000多年。早在殷商時期,太乙真人就用熏臍法治病;彭祖也用蒸臍法療疾。《內經》、《難經》對臍與五臟六腑的關係也有詳盡的論述。這些奠定了臍療的理論基礎。
根據中醫理論,神闕穴隸屬任脈,與沖脈相交會、與督脈相表里。任脈、督脈、沖脈為“一源三歧”,三脈經氣相通。同時,任脈與督脈周循全身,分別總督陽脈與陰脈,內聯五臟六腑,外連四肢百骸,內通外聯,承上啟下,在防治疾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臍療”正是這一理論的根基。
臍療用藥很講究。清代名醫吳師機指出,“必得氣味俱厚,藥性走竄……可以通經走絡,開竅透骨。” 從現代醫學理論看,肚臍皮膚最薄,表皮角質也最薄,藥物容易透入。同時,肚臍皮下沒有脂肪組織,臍下腹膜有豐富的靜脈網,並有動脈小分支,血管豐富,外用藥物較易吸收,並能迅速進入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另外,臍部神經末梢豐富,感覺敏銳,通過藥熨、艾灸、電磁、雷射等刺激,能通過神經調節以及神經—內分泌調節,改善各器官功能治療疾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