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酒歌(郭小川詩歌)

祝酒歌(郭小川詩歌)

本文講述了林區工人的鬥志昂揚,永遠跟著黨走,對生活充滿熱忱,熱情似火,對祖國充滿了希望,對工作對人生都是積極向上,滿腹重情。

在中國藝術史上,以酒為題材的酒文、酒賦、酒詩數不勝數,但以歌詞的形式保存下來的酒題材作品,只有漢樂府中的《鼓吹曲辭·將進酒》《四廂樂歌·上壽酒歌》《清商曲辭·宴酒篇》《雜曲歌辭·飲酒樂》等。而在少數民族地區至今尚流傳著豐富的“祝酒歌”。每當貴客光臨、節日慶典、婚嫁禮儀、重大祭祀,熱情豪爽的少數民族常常唱起歡快的“祝酒歌”,營造出熱烈的喜慶氣氛。 彝族歡迎客人的形式是喝“轉轉酒”,並詠唱歌謠《有酒一人喝一口》。他們唱道:“彝家的祖祖輩輩,自古心胸開闊。我們喜好白酒,我們尊重貴客。哪怕只有一口酒,我們都要一人吃一半,我們都要一人喝一口。”彝族兄弟的真誠、豪爽和坦蕩,溢於字裡行間,令人熱血沸騰、心神嚮往。 綜上所述,少數民族飲酒習俗與其藝術有著十分密切而內在的聯繫。通過其飲酒習俗與藝術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體驗到少數民族那熾熱坦蕩和豪邁奔放的審美情感、追求自由平等的幸福生活和真誠友愛的社會關係和審美理想、直抒胸臆和質樸無華的審美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祝酒歌
  • 所屬專輯:月光下的關牧村
  • 填詞:郭小川
  • 音樂風格:民歌
原文,作者簡介,

原文

林區三唱之一
三伏天下雨喲,雷對雷;
朱仙鎮交戰喲,錘對錘;
今兒晚上喲,咱們杯對杯!
舒心的酒,千杯不醉;
知心的話,萬言不贅;
今兒晚上啊,咱這是瑞雪豐年祝捷的會!
酗酒作樂的是浪蕩鬼;
醉酒哭天的是窩囊廢;
飲酒贊前程的是咱們社會主義新人這一輩!
財主醉了,因為心黑;
衙役醉了,因為受賄;
咱們就是醉了,也是因為生活的酒太濃太美!
山中的老虎呀,美在背;
樹上的百靈呀,美在嘴;
咱們林區的工人啊,美在內。
斟滿酒,高舉杯!一杯酒,開心扉;
豪情,美酒,自古長相隨。
祖國是一座花園,北方就是園中的臘梅;
小興安嶺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花香呀,沁滿咱們的肺。
祖國情呀,春風一般往這兒吹;
同志愛呀,河流一般往這兒匯。
黨是太陽,咱是向日葵。
廣廈億萬間,等這兒的木材做門楣;
鐵路千百條,等這兒的枕木鋪鋼軌
國家的任務是大旗,咱是旗下的突擊隊。
駿馬喲,不用鞭催;
好鼓喲,不用重錘;
咱們林區工人喲,知道怎樣答對!
且飲酒,莫停杯!三杯酒,三杯歡喜淚;
五杯酒,豪情勝似長江水。
雪片呀,恰似群群仙鶴天外歸;
松樹林呀,猶如壽星老兒來赴會。
老壽星啊,白須、白髮、白眼眉。
雪花呀,恰似繁星從天墜;
樺樹林呀,猶如古代兵將守邊陲。
好兵將啊,白旗、白甲、白頭盔。
草原上的駿馬喲,最快的是烏騅;
深山裡的好漢喲,最勇的是李逵;
天上地下的英雄啊,最風流的是咱們這一輩!
目標遠,大步追。
雪上走,就像雲里飛;
人在山,就像魚在水。
重活兒,甜滋味。
鋦大樹,就像割麥穗;
槓木頭,就像舉酒杯。
一聲呼,千聲回;
林蔭道上,機器如樂隊;
森林鐵路上,火車似滾雷。
一聲令下,萬樹來歸;
冰雪滑道上,木材如流水;
貯木場上,枕木似山堆。
且飲酒,莫停杯!七杯酒,豪情與大雪齊飛;
十杯酒,紅心和朝日同輝!
小興安嶺的山喲,雷打不碎;
湯旺河的水喲,百折不回。
林區的工人啊,專愛在這兒跟困難作對!
一天歇工,三天累;
三天歇工,十天不能安生睡;
十天歇工,簡直覺得犯了罪。
要出山,茶飯沒有了味;
快出山,一時三刻拉不動腿;
出了山,夜夜夢中回。
舊話說:當一天的烏龜,馱一天的石碑;
咱們說:占三尺地位,放萬丈光輝!
舊話說:跑一天的腿,張一天的嘴;
咱們說:喝三瓢雪水,放萬朵花蕾!
人在山裡,木材走遍東西南北;
身在林中,志在千山萬水。
祖國叫咱怎樣答對,咱就怎樣答對!
想昨天:百鍊千錘;
看明朝:千嬌百媚;
誰不想乾它百歲!活它百歲!
舒心的酒,千杯不醉;
知心的話,萬言不贅;
今兒晚上啊,咱這是瑞雪豐年宣誓的會……
1962年12月,記於伊春
1963年2月1日——28日,寫於北京

作者簡介

郭小川,原名郭恩大,1919年出生於河北省豐寧縣鳳山鎮(原屬熱河省)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均系教師。他幼年在家鄉讀書,隨父讀過兩年私塾。1933年春,日寇進攻熱河,全家逃亡到北平。1933年夏,考入官費的北平蒙藏學校。1934年春,考入北平東北中山中學。1935年夏,考入該校高級師範班。1936年夏,考入北平東北大學工學院補習班。1937年七七事變後離開北平到達太原,同年9月20日報名參加八路軍,被分配到一二零師三五九旅。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至1945年,在延安馬列學院、中央黨校三部等單位學習,進修馬列主義和文藝理論。1948年至1954年,先後任冀察熱遼《民眾日報》副總編輯,兼《大眾日報》負責人、《天津日報》編輯部主任。1955年至1961年,任中央作協黨組副書記、作協書記處書記兼秘書長、《詩刊》編委。1962年調《人民日報》任特約記者至文化大革命。1970年,隨中國作家協會到湖北鹹寧五七幹校勞動鍛鍊。1976年10月,因意外引起的火災不幸逝世,終年57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