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花瓶理論

在日常生活中,誰都有一不小心打碎東西的時候,但很少有人去研究一下碎片中有什麼學問。然而,丹麥物理學家雅各布·博爾卻從碎花瓶中發現了一個規律:打碎後的物體的碎片按重量的數量級分類,不同的重量級間表現為統一的倍數關係。例如,打碎的花瓶最大的碎片與次大的碎片間,重量比是16∶1,次大的與第三大的碎片間的重量比也是16∶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碎花瓶理論
  • 實物:碎花瓶
  • 重量比:16∶1
  • 動作:打碎
  • 拼音:suì huā píng lǐ lùn
比例,實用,

比例

這就是著名的碎花瓶理論。博爾進一步發現不同形狀的物體,這個重量比是不同的。花瓶或茶杯狀的物體打碎後,這個倍數約為16,棒狀物體約為11,球體則約為40。最重要的是,這個倍數與物體的材料無關,即使是一塊凍豆腐摔在地上,也會遵守這個規則。

實用

這種理論最實用的是,只要有同一物體的部分就能求出這個倍數,從而推測出這個物體碎前的大概形狀。碎花瓶理論在恢復文物原貌,推測隕石等工作中有特別的用處,給這些原來全憑推測、經驗和想像的工作指出一個理論上的方向。
不過,這個“理論”被有的人質疑為是謠言。例如,有中學教師就曾專門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對此規律進行驗證,發現碎片的比例並非16比1,而且並非某個特定的比值,具體的比值其實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物體的材質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