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龍鎮(重慶市巴南區石龍鎮)

石龍鎮(重慶市巴南區石龍鎮)

石龍鎮位於巴南區東南部,駐地石龍場,距區所在地政府龍洲灣40公里。轄區東鄰南川區的大觀和興隆鎮,南與石灘鎮和南川區的神童鎮接壤,西連線龍鎮,北與東泉、姜家鎮毗鄰。清康熙年間。在“趕場壩”的幾家野店發展成集市,後遷至距“趕場壩”一公里的石樑上建場,因地形似龍,故名石龍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巴南區石龍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巴南區
  • 下轄地區:金星、白馬、合路、柏樹、大橋、大園等村
  • 電話區號:023
  • 郵政區碼:401320
  • 面積:110.8平方千米 
  • 人口:19400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下澗口、豐岩
  • 車牌代碼:渝A、渝B、渝D
鄉鎮概述,歷史沿革,自然資源,交通區位,經濟建設,鄉鎮發展,旅遊資源,石龍技工,地圖信息,

鄉鎮概述

石龍鎮幅員面積110.8平方千米,下設金星、白馬、合路、柏樹、大橋、大園、中倫、大連、大興9個行政村和石龍、花石2個居委會及107個村民小組。石龍鎮總人口19400人(2017年),人耕地面積30614畝,林地面積45600餘畝,森林覆蓋率達48%,是巴南區最大的林業鎮,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6554萬元(其中多經產值2325萬元)糧食總產量21106噸,鄉鎮企業總產值6685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6元。

歷史沿革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知縣孔毓忠改編,石龍場屬節里九甲。
重慶市巴南區石龍鎮重慶市巴南區石龍鎮
民國初以石龍場設鄉級行政區,1929年稱石龍里,1930年6月建石龍鄉。1935年改稱石龍聯保,1940年復稱石龍鄉。
解放後,1952年12月劃其部分轄區建長嶺鄉。1953年6月、7月先後劃石龍、小觀鄉部分轄區建鴨渤、中山鄉,同年11月及次年3月先後裁撤鴨渤、中山鄉其轄區各歸原屬。1956年1月長嶺鄉併入,11月復置長嶺鄉。1958年石龍、長嶺鄉並建石龍公社,次年2月改稱石龍管理區,8月分出增設長嶺管理區。1960年4月月嶺管理區併入,12月復稱公社,1961年7月分出增設長嶺公社。1966年“文革”初石龍公社改稱幸福公社,1968年復名石龍公社。1982年改公社為鄉,1982年長嶺鄉為長嶺崗鄉
1993年12月撤石龍、長嶺崗鄉並建石龍鎮。
2001年7月,巴南區鄉鎮建制調整,原花石鎮(鹽井、天台村外)及清河鄉和洞子壩、大園村劃歸石龍鎮管轄。2003年1月,後溝村劃歸石灘鎮。

自然資源

石龍鎮屬典型的丘陵倒置低山谷地區,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多霧,盛 產優質的綠色農副產品。鎮內礦產、水和森林資源豐富,蘊藏有大量的石英砂、煤、石油、天然氣、重金石、白雲石、甲土等。
藍天下的茶園(攝影:劉余)藍天下的茶園(攝影:劉余)
自然資源豐富,小高原獨特氣候主城獨有。森林資源十分豐富。鎮內有近10萬畝森林,森林覆蓋率達68%,處於50萬畝林海中心,天然環境優美。水資源豐富。擁有金龍湖(下澗口),豐岩湖兩個市級中型水庫,為人工淡水湖泊,海拔高蓄量大、水質好,可開發利用土地2.5萬畝,是重慶主城真正的第一大湖、第一高湖。同時,合路村一帶地藏溫泉和龍洞,石龍河、合路河常年有地下水外流。海拔高度適中。石龍鎮海拔600—900米,負氧離子含量高,平均氣溫在16—18度,是主城唯一呈現小高原獨特氣候的地方。可利用旅遊資源豐富。

交通區位

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渝湘高速在石龍腹地橫貫全境。短短20公里高速公路有3個立交,石龍立交居中,在進境和出境9公里處分別有接龍立交和大觀立交,石龍融入了重慶主城半小時交通圈,到南川20分鐘,魚洞30分鐘,渝中45分鐘。東西兩側二級公路比翼雙飛巴南—南川。東側魚洞—南彭—接龍—石灘—南川神童—南川程區,西側東泉、白沙—大觀—南川城區。鎮內交通網路發達。石龍鎮境內村社道路達395公里,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

經濟建設

經濟發展加快呈現新勢頭。
2012年,我鎮經濟社會呈現較快發展速度,固定資產投入倍增,社會消費進一步擴大。據統計,到10月底,主要經濟指標與上年同期相比,全鎮地區生產總值34327萬元,同比增長9.1%;工業總產值達到15217萬元,同比增長38.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9221萬元,同比增長361%;商業商品銷售總額10237萬元,同比增長35.6%;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16萬元,同比增長14.6%;勞務輸出14844人,同比增長10.1%。
“三農”競相迸發新活力。我鎮在發揮農業傳統優勢的基礎上,依託石龍立交開口的區位優勢,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切實增加農民收入。一是突出招商引資,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成功引進重慶利百路農業公司和重慶九甲里農業有限公司入駐石龍鎮大興村,規模流轉土地2500畝,林地3000畝。二是水稻機耕、機播、機插、機收等工作突出,獲得了市、區有關領導的肯定和好評,同時也得到了市、區電視台、重慶日報、中國農業機械化信息網等媒體的報導。三是完成優質訂單水稻20813畝,搞好優質稻36個品種、特種稻9個品種、荷香優等三個試驗示範工作。四是在9個村8646戶農戶實施水稻整鄉推進高產創建工作,面積19406畝,平均產量638.4公斤,總產量1238萬公斤。五是完成退耕還林補植補造8000畝,完成合路村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後續產業1000畝楠竹補植和配套工程人行便道、蓄水池的修建任務。六是實施金星村整村脫貧,2012年新修生產便道10.25公里,抗旱蓄水池14口,蓄水140立方米,家禽養殖圈舍、圍欄20戶,改善了民眾生產生活條件。
石龍鎮(重慶市巴南區石龍鎮)
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新跨越。
鎮黨委政府確立了“拉通主動脈、完善鄉村網”的思路,狠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在區委、區政府和區級相關部門的大力關心支持下,一是完成石龍連線道建設以及人行便道和綠化、路燈等市政設施的建設工程,投資8000餘萬元建設的石龍立交,正式通車營運後,石龍徹底融入主城一小時交通圈。二是硬化大橋大園公路6公里,新硬化人行便道12公里,新增人行道路通戶829戶,方便了民眾的出行。三是積極爭取380萬元後扶項目資金,完善庫區基礎設施建設,硬化公路5.2公里,硬化人行便道17公里,修建人飲工程一處。四是實施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4個村,整治村社級公路2.5公里,新修生產便道28公里。五是投資88萬元,啟動大園飲水安全項目工程,新建管道4.1萬米,解決大園村3個社404戶,1700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新農村和城鎮建設展現新面貌。
一是占地11500㎡的龍騰廣場已全面竣工並對外開放。二是占地300畝的石龍楠竹公園,已完成健身步道建設。三是完成了3500㎡污水處理廠建設,完成長石路、火炮廠至石龍國小、大橋新區和老街雨污二、三級管網布建。四是河道整治200米首戰告捷,大大改善了場鎮流域綜合環境。五是全年共審批農房建設155戶,其中新建77戶,改建78戶,完成巴渝新居140戶、農村危舊房改造240戶(其中C級危房改造148戶、D級危房改造88戶、殘疾人危舊房改造4戶)。六是全力推進村連片整治工作,投資550.271萬元,修建人工濕地3座,四格式化糞池287個,垃圾收集點121個。

鄉鎮發展

創新土地經營模式 推進城鄉一體發展
自2011年6月,石龍鎮被確定為市級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集中示範點和區級示範鎮以來,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示範鎮、湖濱田園養生鎮”建設,積極探索城鄉一體發展的各項改革試點工作,著力完成土地股份合作社、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組建、以及符合村級兩規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農房使用權流轉等改革任務。石龍鎮探索的土地股份合作社與傳統的專業合作社有著本質的區別,它是在堅持土地性質不變、土地所有權不變、承包經營權不變的前提下,按照民主、自願、有償的原則,採取政府為主導、農民為主體、業主為主力的方式,實現土地變股權、農戶當股東,收益保底、盈利分紅的土地經營新模式。
石龍鎮實行農村土地承包權股權化改革到底具有哪些改革創新性和取得哪些主要成效?
一是將農村行政管理模式轉化為民營企業的管理模式來經營土地,發展農業,致富農民;二是有利於推動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引導分散經營向集中經營轉變,而土地股份合作社改革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三是通過股權化實現“土地定量不定位”,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四是能夠大幅度的增加農民的收入。

旅遊資源

石龍鎮旅遊資源豐富,有良好的開發前景。鎮內擁有下澗口、豐岩兩個水庫。其中下澗口水為巴南區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泊,其海拔達711.30米,年平均氣溫17.80℃,庫容量1130萬立方米,收水面積18.10平方公里。下澗口水庫環境優 美,群山環抱的湖面仿佛翡翠一般,故又被人們稱作“翠湖”。此外,鎮內還有鮮為人知的仙女洞、東漢崖墓群等。居住在這裡的“巴渝人家”熱情好客,鄉風純樸,有很多傳統工藝的農家菜餚和民間民俗風情,還有那雅俗共賞的“龍門陣”待你欣賞,興許會留連忘返。
金龍湖(也稱下澗口水庫)碧湖蕩漾金龍湖(也稱下澗口水庫)碧湖蕩漾

石龍技工

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石龍鎮部分農民就加入了打工潮。但是,由於缺乏組織和管理,部分民工背井離鄉盲目尋找打工機會,花光了多年積蓄卻無功而返,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困窘。石龍鎮黨委、政府經過反覆研究,決定組建勞務輸出公司,把本鎮剩餘勞動力組織起來,集體外出務工,降低務工成本,實現增收致富。1999年2月,石龍鎮率先在全市組建巴南區群龍勞務輸出有限公司,為山區農民外出務工提供了“一條龍”的服務。按照“政策引導、政府促進、市場運作、培訓輸出、農民受益”的原則,政府每年撥出專款,免費培訓3000-5000人,由公司定向輸送到新疆、黑龍江、山西、內蒙、廣州等地企業就業,並先後在各地成立了分公司,成為了全國有名的“鑄造技術民工之鄉”。石龍鎮成功註冊了“石龍技工”勞務品牌商標並成為了重慶勞務經濟的一張名片。2006年5月,巴南區在原重慶市巴南區群龍勞務輸出有限公司的基礎上打造石龍技工“航母”,組建了重慶市石龍技工集團有限公司。該集團公司下涉3個子公司、10個分公司,擁有10萬之多的勞務技工,已經形成了高中低層管理人員、技工、熟練工、學工等多層次的石龍技工技術培訓體系。民工輸出前技能培訓和受教育率在91%以上,培訓後外出就業率達97%。
石龍鎮(重慶市巴南區石龍鎮)

地圖信息

地址:重慶市巴南區龍鶴路113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