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麥15號

石麥15號

石麥15號是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河北省農林科學院遺傳生理研究所,用GS冀麥38/92R137聯合選育的一種小麥品種。 2009年12月17日經第二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定通過,審定編號為國審麥2009025。

以往審定情況:2005年、2007年河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7年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麥15號
  • :植物界
  • :禾本科
  • :小麥屬
  • :普通小麥
  • 品種:石麥15號
國審麥2009025,國審麥2007017,冀審麥2011005號,冀審麥2007009號,

國審麥2009025

特徵特性:抗寒性鑑定,抗寒性中等。抗倒性較強。接種抗病性鑑定:中抗白粉病,中感葉鏽病,高感條鏽病。2007年、2008年分別測定品質(混合樣):籽粒容重749克/升、780克/升,硬度指數68.0(2008年),蛋白質含量14.62%、14.68%;麵粉濕麵筋含量32.1%、32.0%,沉降值20.3毫升、20.5毫升,吸水率55.8%、57.6%,穩定時間1.7分鐘、1.6分鐘,最大抗延阻力100E.U、92 E.U,延伸性13.4厘米、11.8厘米,拉伸面積18平方厘米、15 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6-2007年度參加北部冬麥區水地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50.6公斤,比對照京冬8號增產5.2%;2007-2008年度續試,平均畝產489.5公斤,比對照京冬8號增產3.4%。2008-2009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93.1公斤,比對照京冬8號增產2.8%。
栽培技術要點:北部冬麥區適宜播種期9月25日至10月5日。適期播種量高水肥地每畝基本苗15萬-20萬苗,中水肥地18萬-22萬苗,晚播麥田應適當加大播量;注意除蟲防病,播種前進行種子包衣或用殺蟲劑、殺菌劑混合拌種,以防治地下害蟲和黑穗病;小麥揚花後及時防治麥蚜。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北部冬麥區的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山西中部和東南部的水地種植,也適宜在新疆阿拉爾地區水地種植。根據農業部第943號公告,該品種還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北片的山東、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中高水肥地種植。

國審麥2007017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7017
品種名稱石麥15號
選育單位石家莊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河北省農林科學院遺傳生理研究所
品種來源GS冀麥38/92R137
省級審定情況:2005年河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徵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對照石4185晚1天左右。幼苗匍匐,長勢壯,分櫱力強,成穗率高。株高78厘米左右,株型緊湊,稈細,旗葉小而上舉,葉片捲曲,穗下節短,穗層整齊。穗紡錘型,穗小,小穗排列密,短芒,白殼,白粒,籽粒飽滿,半角質。平均畝穗數43.5萬穗,穗粒數35.6粒,千粒重38.4克。抗倒性一般。成熟落黃較好。抗寒性鑑定:抗寒性好。抗病性鑑定:中抗稈鏽病,慢葉鏽病,中感至高感條鏽病,高感赤霉病、紋枯病、白粉病。2006年、2007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89克/升、784克/升,蛋白質(乾基)含量13.48%、14.01%,濕麵筋含量30.1%、31%,沉降值20.0毫升、18.8毫升,吸水率56.0%、56.9%,穩定時間2.0分鐘、1.4分鐘,最大抗延阻119E.U、88E.U,延伸性11.6厘米、11.8厘米,拉伸面積20平方厘米、14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北片水地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23.8公斤,比對照石4185增產5.24%;2006~2007年度續試,平均畝產531.3公斤,比對照石4185增產4.03%。2006~200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75.2公斤,比對照石4185增產4.34%。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期10月1~15日。應嚴格控制播種量,每畝適宜基本苗高水肥地15萬~18萬苗,中水肥地18萬~20萬苗。後期注意防病。高水肥地注意防倒伏。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北片的山東、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中高水肥地種植。

冀審麥2011005號

(審定編號:冀審麥2011005號)
〈1〉品種來源
選育單位: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遺傳生理研究所
親本組合:GS冀麥38×92R137
育成年份:2002年
報審單位: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
審定時間:2011年3月
〈2〉主要特徵特性
幼苗半匍匐,葉片綠色,分櫱力較強。屬半冬性中熟品種,生育期250天左右,成株株型緊湊,株高73cm。穗紡錘型,短芒,白殼,白粒,半硬質,籽粒飽滿。畝穗數41.9萬,穗粒數33.4個,千粒重40g,容重757g/L。抗倒性較強,抗寒性與對照相當。2009年農業部穀物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測定,籽粒粗蛋白質(乾基)13.89%,濕麵筋27.4%,沉降值16mL,吸水率58.2%,形成時間1.7分鐘,穩定時間1.1分鐘。
抗病性: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鑑定,2006~2007年度高抗葉鏽病,中抗白粉病,高感條鏽病;2007~2008年度高抗葉鏽病,中抗白粉病,高感條鏽病。
〈3〉產量表現
2006~2007年度冀中北優質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76kg,2007~2008年度同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94kg。2008~2009年度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64kg,2009~2010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79kg。
〈4〉栽培技術要點
適宜播期10月1日~10日,基本苗高肥水地塊16萬/畝左右,中等肥力地塊18~20萬/畝,晚播適當加大播量。一般畝施純N7~8kg、P2O58~10kg作底肥,起身拔節期畝追施純N6~7kg。藥劑拌種防治地下害蟲及黑穗病,抽穗後及時防治蚜蟲。
〈5〉推廣意見
建議在河北省中北部冬麥區中高水肥地塊種植。根據冀農種發〔2005〕16號和冀農種發〔2007〕49號檔案,該品種(審定編號分別為冀審麥2005003號、冀審麥2007009號)還可以在河北省中南部冬麥區和黑龍港流域冬麥區種植。

冀審麥2007009號

石麥15號(審定編號:冀審麥2007009號)
<1>品種來源
試驗名稱:石02?Z221
選育單位:石家莊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遺傳生理研究所
親本組合:(GS冀麥38 / 92R137)/ GS冀麥38
育成年份:2005年
報審單位:石家莊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審定時間:2007年11月審定通過
<2>主要特徵特性
該品種為擴區審定,原審定編號為冀審麥2005003號,屬半冬性。生育期243天左右,與對照滄6001相當。幼苗半匍匐,葉片綠色,分櫱力較強。畝穗數42.7萬左右,穗層整齊。成株株型緊湊,旗葉上沖,株高75.7厘米左右。較抗倒伏,抗寒性好。穗紡錘型,短芒、白殼、白粒、硬質,籽粒較飽滿。穗粒數32.0個,千粒重37.4克,容重770克/升。熟相一般。
抗旱性: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旱作農業研究所人工模擬乾旱棚和田間自然乾旱兩種環境下,2006年抗旱指數分別為1.119、1.276; 2007年抗旱指數分別為1.159、1.208。抗旱性表現突出。
品質:2007年河北省農作物品種品質檢測中心檢測結果,蛋白質13.49%,沉降值13.5毫升,濕麵筋30.0%,吸水率57.1%,形成時間1.8分鐘,穩定時間1.8分鐘。
抗病性: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鑑定結果: 2006年高感條鏽病,中感葉鏽病、白粉病;2007年高感條鏽病,中抗葉鏽病、白粉病。
<3>產量表現
黑龍港流域節水組2006-2007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27.43公斤,比對照滄6001增產12.81%。2007年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54.71公斤,比對照滄6001增產11.33%。
<4>栽培技術要點
適宜播期為10月上旬。高肥水條件下播種量7.5~8.5公斤/畝,中肥水條件下播種量8.5~9.5公斤/畝,半乾旱地播種量10~11公斤/畝,晚播適當加大播量。一般施底肥純氮7~8公斤/畝,純五氧化二磷8~10公斤/畝。追肥在起身期末、拔節期初一次施入,追施純氮6~7公斤/畝。根據水澆條件,澆好拔節和抽穗兩次關鍵水。播前藥劑拌種,以防治地下害蟲及黑穗病。小麥抽穗後及時防治麥蚜。
<5>推廣意見
推薦適宜種植區域為河北省中南部冬麥區和黑龍港流域冬麥區。高水肥條件下應以節水種植為主,注意防止倒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