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邑城

石邑城

石邑城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城,存續超1000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邑城 
  • 地理位置:舊址位於今河北省石家莊市西南10公里,北故邑村南 
[石邑城位置],[石邑城歷史],[第二個石邑城],[竇王城的記載],
石邑城

[石邑城位置]

石邑城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城,存續超1000年。舊址位於今石家莊西南10公里,北故邑村南。現有城垣故址,城牆尚存。因政體沿革,還有第二個石邑城,存續400年。隋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石邑城遷址到萬夏,舊址位於今石家莊橋西區振頭村。
石邑城城牆遺址石邑城城牆遺址
春秋戰國時期,石邑城就是軍事城的建制,當時屬中山國。因地屬太行山麓、井陘隘口,是當時關中(陝西)通往晉地(山西)再通往燕趙(河北)齊(山東)地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晉國、魏國、趙國爭相覬覦,反覆爭奪的地方。史書有著許多諸侯國爭奪中山國及石邑城的記載。

[石邑城歷史]

石邑城最早的歷史應在春秋時期,這期間記載較少。公元前407年,魏國發兵滅亡中山國,石邑城歸屬魏國。《史記·趙世家》記載:“烈侯元年,魏文侯伐中山,使太子擊守之。”
公元前380年,中山桓公復立中山國。石邑城回歸中山國。因趙國不斷發動進攻中山國的戰爭。為了防備趙國入侵,中山國在石邑城西部5公里的太行山麓築長城。《史記·趙世家》記載:“成侯六年(前369年),中山築長城。”
中山長城遠觀中山長城遠觀
石邑城曾被割讓給趙國。《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武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攻中山。王軍取郜、石邑、封龍、東垣。中山獻四邑和,王許之,罷兵。” 郜就是今高邑縣,石邑就是石邑城,封龍就是今元氏縣,東垣就是位於石家莊北郊的東垣古城。
中山長城走向圖中山長城走向圖
公元前296年,趙國滅亡中山國,石邑城終歸趙國。《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惠文王三年,滅中山。”
戰國後期,石邑城仍是各諸侯國爭奪要地。《史記·張耳陳余列傳》記載:“趙王復使李良略太原。至石邑,秦兵塞井陘,未能前。”這裡可以看出當時從太原經井陘至石邑是重要的軍事交通要道。
秦朝實行郡縣制,石邑城正式設縣。1957年在遼寧寬甸出土一件刻有“元年丞相斯”“石邑”“武庫”字樣的銅戈。說明秦朝丞相李斯曾在石邑城監造兵器,並建武庫。兵士們帶著這裡生產的兵器,轉戰到東北。可見當時這裡已經成為秦朝的一個重要城鎮和大型兵器製造基地。
西漢置石邑縣,屬常山郡。後漢光武中興後曾一度撤銷,漢末又復置。歷經魏、晉,到北齊時曾一度將井陘併入石邑,石邑改稱井陘,治所仍在石邑城。

[第二個石邑城]

隋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石邑城遷址到萬夏,舊址位於今石家莊橋西區振頭村。這就是第二個石邑城。
唐武德初(公元618年),這裡又為恆州治所,至今振頭村民還有一種流傳,說這裡原是洪州城,是宋將穆桂英大破洪州的地方,實是劇作家將“恆州”誤記為“洪州”。
自隋至宋,振頭作為石邑縣治和恆州州治,先後約400年之久。宋開寶六年(公元968年)石邑縣併入獲鹿,治所西遷。至此,兩個石邑城均至荒落。

[竇王城的記載]

隋末起義軍領袖竇建德曾經駐兵石邑城。光緒年間《獲鹿縣誌》記載,“竇王城,隋竇建德城也。在縣西南封龍山下故邑鄉之西,至村一里。城周圍三里,舊址斷續,尚有城形,中有石高三丈,俗呼萬聚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