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碩(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

石碩(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碩,男,漢族,博士。1957年10月生,四川成都人。1982年,畢業於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87年,獲四川大學歷史系碩士學位。2000年6月,獲歷史學博士學位。2013年,受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現任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藏學研究所副所長,“藏族歷史與漢藏關係”研究方向的學術帶頭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碩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四川成都
  • 出生日期:1957年10月
  • 畢業院校:四川大學
  • 主要成就:教育部長江學者
  • 代表作品:《西藏人口的地理性及其發展趨勢》
  • 職稱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
  • 職務:中國藏學研究所副所長
研究方向,社會任職,學術成果,主要著述,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領域:藏族史、藏彝走廊、康藏歷史與社會、西南民族史、漢藏關係史。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社會任職

第二屆全國民族教育專家委員會成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民族組評審組專家,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項目“西藏歷史與現狀綜合研究”評審專家,中國民族史學會副會長、中國西南民族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學會常務理事,教育部民族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民族研究》編委,《中國藏學》編委,四川省學術帶頭人。
雲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學術委員,西藏大學兼職教授、西藏社會科學院特聘研究員、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學術成果

主持完成國家、教育部等研究項目10餘項;曾獲教育部首屆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全國首屆胡繩青年學術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三等獎、教育部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3項、全國藏學研究珠峰獎2項、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
專著《青藏高原碉樓研究》入選2011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擔
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大型藏區地方史《康藏史》編纂與研究”首席專家。
出版《西藏文明東向發展史》(1994)、《吐蕃政教關係史》(2000)、《藏族族源與藏東古文明》(2001)、《青藏高原的歷史與文明》(2007)、《藏彝走廊:文明起源與民族源流》(2009)、《青藏高原東緣的古代文明》(2011)、《青藏高原碉樓研究》(2012)等7部學術著作。
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20餘篇,其中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論文2篇,《民族研究》發表論文11篇。學術成果在漢藏關係史、藏彝走廊研究、康藏史、青藏高原碉樓研究等領域居於學科前沿。

主要著述

20世紀末年
譯著:《西藏佛教史考》,{日}矢崎正見著,與張建世合譯,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齣版。
《西藏人口的地理特徵及其發展趨勢》,載《人口與發展》1990年第2-3期。
《藏傳佛教寺廟與所屬社會區關係的個案分析》(合作),載《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0年第4期。
《松潘本教寺院尕咪寺調查報告》(合作),載《藏學研究論叢》第2輯,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1991年:
《西藏高原舊石器時代文化的內涵及相關問題》,載《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1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少數民族》1991年6期轉載)。
《論大非川戰役以前吐蕃以唐蕃和親為核心的發展戰略及與其強盛的關係,載《藏學研究論叢》第3 輯,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譯文:《關於藏文史籍中對漢文史料誤傳的考訂》(合譯),載《國外藏學研究動態》1991年第5期。
1992年:
《西藏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對認識西藏遠古文明的價值》,載《中國藏學》1992年第1期(《新華文摘》1992年5期摘登要點)。
《論地緣因素在吐蕃文明東向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載《西藏研究》1992年第1期。
《藏族地區寺院與所在社區關係的個案調查——松潘縣山巴村與山巴寺及學校教育的關係》(合作),載《西藏研究》1992年第2期。
《論藏民族的多元化構成及其形成時代》,載《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少數民族》1991年6期轉載)。
《論薩迦政權模式的形成及其對西藏地方政體的影響》,載《西藏研究》1992年第4期。
《關於唐以前西藏文明若干問題的探討(上)》,載《西藏藝術研究》1992年第4期。
1993年:
《試論康區藏族的形成及其特點》,載《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2期。
《明朝西藏政策的內涵與西藏經濟的東向性發展》,載《西藏研究》1993年第2期。
《關於唐以前西藏文明若干問題的探討(下)》,載《西藏藝術研究》1993年第1期。
《藏傳佛教覺囊派中壤塘寺調查》(合作),載《民族論叢》第11輯,1993年出版。
《論元皇室集團與西藏教派勢力的宗教關係》,載《藏學研究論叢》第5輯,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蒙古在連線西藏與中原政治關係中的歷史作用》,載《西藏研究》1993年第4期。
1994年:
專著:《西藏文明東向發展史》(40萬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該書95年獲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97年獲胡繩青年學術獎和第二屆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專著獎;
99年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三等獎)
《從文化的相融性看吐蕃文明東向發展的必然性》,載《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
《藏族族源“西羌說”的緣起及其不成立性》,載《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94年第2期。
《格魯派的興起及其向蒙古地區傳播的社會政治背景》,載《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4年第3期。
《西藏文明的東向發展——13世紀西藏與中原政治關係形成的必然性》,載《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第6期(《新華文摘》95年1期、人大複印資料《民族研究》94年12期轉載)。
1995年
《民國時期西藏獨立論質疑》,載《中國藏學》1995年1期。
《論構成吐蕃王朝東向擴張的中原凝聚力因素》,載《四川藏學研究》第3輯,四川民族出版社1995年出版。
《市場經濟對新時期民族關係的利弊影響與對策》,載《民族論叢》第15輯,1995年12月。
1996年:
《清朝前期治藏特點及相關問題》,載《西藏研究》1996年1期(人大複印資料《民族研究》96年8期轉載)。
《論18世紀前期西藏政治的世俗化傾向》,載《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6年第3期。
《達磨滅佛對佛教在藏區傳播趨勢的影響》,載《中國藏學》1996年第2期。
《略談本教內涵及其流變》,載《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96年第3期。
《四川岷江上遊走廊的歷史演變與民族文化特點》,載《四川岷江上遊歷史文化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1997年:
《The Eastward Development of Tibetan Civilization》 SOCIAL SCOENCES IN CHINA Vol.XVⅢ,No.1Spring1997(《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1991年第1期)
《從有關止貢贊普父子的記載看藏文史料的兩個傳承系統》,載《中國藏學》1997年第1期。
《西藏高原吐蕃時代以前的交通及其發展》,載《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
《藏傳佛教與藏民族的形成》,載《四川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1998年:
《聶赤贊普“天神之子入主人間”說考》,載《民族研究》1998年第3期。
1999年:
《從考古遺存透視高原先民的精神世界——簡評〈西藏原始藝術〉》(筆名秋實),載《中國藏學》1999年第1期。
《從松贊乾布廣建神廟的活動看佛教與本教的關係》,載《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
《〈賢者喜宴〉所載松贊乾布時代法律條文中佛教內容考辨》,載《康定師專學報》1999年第1期。
《從敦煌藏文寫卷P.T.1287看囊日倫贊時代吐蕃聯盟政權的擴展及其內部矛盾》,載《西藏研究》1999年第2期。
《松贊乾布時期佛經翻譯問題考辨》,載《四川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
《四川和民族走廊》(日文),載日本《亞洲遊學》1999年6月勉誠出版。
21世紀
專著:《吐蕃政教關係史》(28萬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七赤天王時期王權與本教神權的關係》,載《西藏研究》2000年第1期。
《隱喻與權力:藏地古代的謎歌——德烏(Ldevu)》,載《中國藏學》2000年第2期。
《松贊乾布時代佛教文化傳入之實際面貌與地位》,載《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
《一個隱含藏族起源真相的文本——對藏族始祖傳說中“獼猴”與“羅剎女”含義的釋讀》,載《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
《關於金城公主入藏及出嫁對象等相關史實的考訂》,載《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2001年第1期轉載)。
《論藏族歷史發展的開放特徵》,載《四川大學學報》2000年4期(人大複印資料《民族研究》2000年第9期轉載)。
《川西民族走廊的歷史變遷與特點》,載《天府新論》2000年增刊號。
《墀德祖贊提倡佛教的社會政治背景及原因》,載《康定師專學報》2000年第4期。
2001年
專著:《藏族族源與藏東古文明》(23.5萬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
《吐蕃王朝以前雅隆吐蕃部落的經濟變遷及其與政權發展的關係》,《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藏區旅遊開發的前景、特點與問題》,《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旅遊管理》2001年第4期轉載)。
《論藏族關於自身起源的三個傳說及價值》,《西藏研究》2001年第3期。
《A Text Contains the Truth on the Onigin of the Tibetans-An Intepretation the Legendary Genesis of the Tibetans from a macaque and a rock Demon》《Social Sciences in China》(《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2001年第3期。
《西藏古近代交通史》(參與撰寫第二章),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8月。
2002年
《金城公主事跡中一個疑案的研究——關於金城公主在吐蕃是否生子問題的考證》,載《四川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茶馬古道及其歷史文化價值》,載《西藏研究》2002年第4期。
《佛教對吐蕃王朝政權體制的影響——兼論吐蕃王朝前、後期政權形態的變化》,載《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川西藏區的民間宗教形式》,載《宗教學研究》2002年第4期。
2003年
《從唐初的史料記載看“附國”與“吐蕃”》,載《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2001年第1期轉載)。
《附國與吐蕃》,載《中國藏學》2003年第3期。
《昌都:茶馬古道上的樞紐及其古代文化》,載《西藏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藏彝走廊——思想的源地》(與梁樞合作),載《光明日報》2003年月12月4日。
《馬長壽教授對藏學研究的貢獻》(與李紹明合作),載《西北民族研究論叢》第二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月12月出版。
2004年
《從舊石器晚期文化遺存看黃河流域人群向川西高原的遷徙》,載《西藏研究》2004年第2期。
《漢代的“都夷”、“旄牛徼外”與“徼外夷”——論漢代川西高原的“徼”之劃分及部落分布》,載《四川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格薩爾〉與康巴文化精神》,載《西藏研究》2004年4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5年第2期轉載)。
《康區藏族的形成及多元化特點》,載韓國江南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編:《人文科學論集》2004年,總第13集,第293-302頁。
2005年
《雅礱江源的奇觀—石渠松格嘛呢石經城》,載《四川文物》2005年第1期。
《藏彝走廊地區石棺葬所屬人群探討》,載《康定民族師專學報》2005年第1期。
《漢代西南夷之“夷”的語境及變化》,載《貴州民族研究》2005年1期。
《“氂牛種越巂羌”考辨》,《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長江上游水電開發中的民族問題》,《西藏研究》200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40周年增刊。
《藏彝走廊:一個獨價值的民族區域》,《中國少數民族民族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年
主編:《藏彝走廊:歷史與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2006年
《漢晉時期南中夷越辨析》,載《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關於康巴學概念的提出及相關問題——兼論康巴文化的特點、內涵與研究價值》,《西藏研究》2006年第3期。
《藏彝走廊地區新石器文化的區域類型及其與甘青地區的聯繫》,載《巴蜀文化研究》(第三輯),巴蜀書社2006年5月出版。
《318國道:中國大地上的一條美麗項鍊》,《中國國家地理》2006年第10期。
2008年
《隱藏的神性:藏彝走廊中的碉樓》,載《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從人類起源的新觀點看西藏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載《中國藏學》2008年第1期。
《藏彝走廊地區藏緬語民族起源問題研究評述》,載《思想戰線》2008年第2期。
《“蜀曰邛:古蜀國的邛人及相關問題探討》,載《四川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從〈巴協〉的記載看藏傳佛教後弘期上、下兩路弘傳的不同特點及歷史作用》,載《西藏研究》2008第2期。
《汶川地震災區:岷江上游的人文背景與民族特點——兼論岷江上游區域災後重建過程中對羌文化的保護》,載《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8年第9期。¥
《從新石器時代文化看黃河上游地區人群向藏彝走廊的遷徙》,載《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8年第10期。
《認識藏彝走廊的三個角度與研究思路》,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
2009年:
《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人群向藏彝走廊遷徙路線之探討》,載《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
《女國是蘇毗嗎——論女國與蘇毗之差異及女國即蘇毗說之緣起》,載《西藏研究》2009年第3期。
《〈舊唐書·東女國傳〉所記川西高原女國的史料篡亂及相關問題》,載《中國藏學》2009年第3期。
《漢晉時期藏彝走廊中的“氐”》,載《康定民族師專學報》2009年第3期。
《漢代西南夷中“巂”之人群內涵——兼論蜀人南遷及與西南夷的融合》,載《民族研究》2009年第6期。
《藏彝走廊:文明起源與民族源流》(專著,30萬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2010年:
《“邛籠”解讀——一個隱含青藏高原碉樓起源真相的符號》,載《民族研究》2010年第6期。
《關於藏彝走廊的民族與文化格局——試論藏彝走廊的文化分區》,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第12期。
《青藏高原碉樓分布所對應的若干因素探討》,《藏學學刊》第6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
2011年:
《青藏高原“碉房”釋義——史籍記載中的“碉房”及與“碉”的區分》,載《思想戰線》2011年第3期。
《近代康區陝商在漢藏互動與文化交流中的角色》(石碩、鄒立波合撰),載《四川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
《漢藏互動與文化交融:清代至民國時期巴塘關帝廟內涵之變遷》(石碩、鄒立波合撰),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
《有關青藏高原碉樓的傳說與民俗事象》(石碩、陳東合撰),載《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
《藏地山崖式建築的起源及苯教文化內涵》,載《中國藏學》2011年第3期。¥
《法國傳教士古純仁〈川滇之藏邊〉之史料價值——兼論〈康藏研究月刊〉所載外國人對康區的記述》(趙艾東、石碩、姚樂野合撰),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第10期。
《近十年大陸學者對康區的研究及新趨勢》,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第12期。
《康藏史研究綜述》(石碩、鄒立波合撰),載《西藏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
《漢晉之際西南夷中的“叟”及其與蜀的關係》,《民族研究》2011年第6期。
《青藏高原東緣的古代文明》(著作,40萬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
《〈康藏前鋒〉、〈康導月刊〉、〈康藏研究月刊〉校堪影印全本》(姚樂野主編、石碩副主編),大學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2012年:
《我國現代藏學的發軔:民國時期康藏研究三種學術期刊及其價值——〈康藏前鋒〉、〈康導月刊〉、〈康藏研究月刊〉》,載《青海民族研究》2012年第1期。
《歷史上藏人向中原地區的流動及與西藏社會發展的關聯》,載《中國藏學》2012年第2期。
《歷史上藏人向中原地區的流動及與西藏社會發展的關聯》,載《光明日報》2012年3月26日第2版。
《李紹明先生與藏彝走廊研究》,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2年第8期。
《青藏高原碉樓起源與苯教文化》,載《民族研究》2012年第5期。
《西藏新石器時代人群面貌及其與周邊文化的聯繫》,載《藏學學刊》第七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論康區的地域特點》,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2年第12期。
《青藏高原碉樓研究》(著作,408千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