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花鼓坐唱

石泉花鼓坐唱

石泉的花鼓坐唱分布區域較廣,在本縣十鎮中都有保存,其中以兩河鎮與熨斗鎮保存比較完好,兩河鎮的花鼓調主要由漢江中上游的“上河調”為主,熨斗鎮的花鼓調主要由漢江中下游的“下河調”為主。花鼓坐唱主要以唱為主,表演形式類似民歌對唱,且腔調多,有高腔、平腔、撒花調等,韻律優美、動聽,極富情趣,耐人尋味。有的一首歌雖然歌詞一樣,但能夠用不同的腔調唱出。石泉花鼓坐唱的內容十分豐富,不僅反映當地風土人情、生產勞動、戀愛婚姻、山水美景、四季更替等,還有唱“三字經”、“女兒經”、“梁山伯與祝英台”、“姜太公釣魚”等。花鼓坐唱這種表演形式已經成為人們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小孩玩耍時唱“歌謠”;男女相愛唱“姐兒歌”;姑娘出嫁要唱“哭嫁”歌;新媳懷孕唱“十月懷胎”;老公外出幹活、媳婦要唱“十二月勸郎”;長輩過世要唱“孝歌”;採茶時要唱“採茶曲”。每一首花鼓詞曲都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追求美好生活的真實寫照,是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主要價值:,

歷史淵源

石泉的花鼓調包括“八岔、小調戲、大簡乾戲”三種地方小歌舞為主,花鼓前身來源於湖北一帶,從東晉石泉設縣起,因連年戰火,大量的湖廣兩地移民遷入石泉與當地山歌野調,融合一起,逐步形成一個定型的地方民歌種類。花鼓坐唱流傳至今,孕育了一批山村“民歌王”。年過九旬的石泉“民歌王”趙德成,是中壩鄉農民,他天生一副好嗓子,音域寬廣宏亮,且記憶驚人,花鼓調能唱一千多首。他自十幾歲起,便參加了當地的“康將班子”(當地文藝社團組織),解放後趙德成於1955年被推薦在安康參加全區民歌大賽,榮獲二等獎,這是我縣民歌類“花鼓坐唱”傳播的一次跨越。

基本特徵

作為唱腔音樂的陝南花鼓調主要由“上河調”和“下河調”組成,“上河調”曲牌有《謝主家》、《不唱歌兒心裡急》等,“下河調”曲牌有《上船兒臥沙灘》、《太陽一出照明崖》等,上河調為五句一個樂段,下河調為四句一樂段,內容豐富、情節較曲折的唱段用上述兩種音樂結構不好表達時,則產生了一種表達容量較大的曲體結構——趲字板也叫數板、垛板,一般從緊隨花鼓調曲牌的第三句或第二句的鑼鼓間奏後插入,趲字板變體多,有一唱到底,中間不加鑼鼓間奏,有的則對較長較大結構分成若干段,插以鑼鼓間奏。

主要價值:

1、花鼓子坐唱的遺存,證明了石泉是有著古老文化融合的地區,公元前20世紀和公元前10世紀,中國的政治中心一直位於西安、洛陽為中心的關中伊洛地區。該中心與華東、華南地區的聯繫很大程度依賴漢水這一重要通道提供了證據:2、石泉介於秦巴交匯這樣的地理位置,這就使我縣的南區花鼓演唱吸收了很強的南北特點,並溶合沉澱構成了石泉有著鮮明地域特徵的傳統花鼓表演內容。3、因石泉縣的花鼓演唱具有本地的特色,又結合了傳統的山歌、小調,加以改變,演唱形式多樣化,曲調優美、包融了湖廣的曲調,又融入了石泉當地山歌的曲調可謂獨具一格有很強的地域研究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