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鎮(河南歷史文化名鎮)

石林鎮(河南歷史文化名鎮)

石林鎮是河南歷史文化名鎮,剪紙藝術被命名為“河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總面積96平方公里,轄39個行政村,總戶數9870戶,人口4.03萬。

位於鶴壁市山城區東部太行山東麓,北接安陽,東部和南部鄰湯陰。歷史悠久,既有唐寺、宋廟、清民居古建築的古色古香,又有劉鄧大軍“石林軍事會議”舊址,2005年5月被納入河南省第一批重點建設的二十六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林鎮
  • 外文名稱:shilinzhen
  • 地理位置:河南省
  • 歸類:歷史文化古鎮
  • 總面積:96平方公里
概況,沿革,自然環境,交通區位,文化遺產,美食小吃,紅色歷史,古代建築,居民建築,廟宇祠堂,古橋樑,古址遺蹟,崗洞河植物,古代商業,

概況

石林鎮位於鶴壁市北部,西依太行山,南臨淇水。面積96平方千米,人口4.03萬人。轄西石林、中石林、東石林、南唐宋、前馬、西馬、東馬、軍王莊、黑家崗、羅莊、施古道、張家爻、白寨、時豐、北唐宋、黑塔、東寺望台、西寺望台、前柳江、後柳江、大么屯、賴家河、卜家溝、胡家溝、三家、溫家溝、小寨溝、李古道、范家墳、宋溝、鄭溝、西九寺、店莊、沈柏、柏樂、苗莊、淇洪、耿寺、柳澗39個行政村,52個自然村。湯鶴鐵路、豫39省道過境。

沿革

1958年建石林公社,1985年改鄉。1997年,位於鶴壁市郊區東部,距區政府10千米,面積97平方千米,人口3.6萬,轄軍王莊、小寨溝、西石林、中石林、東石林、李古道、范家墳、宋溝、店莊、鄭溝、西寺望台、淇洪、苗莊、耿寺、沈柏、柏落、柳澗、西酒寺、胡家溝、張家窯、前柳江、大磨屯、賴家河、東寺望台、黑塔、寺豐、白寨、施古道、卜家溝、羅莊、黑家崗、北唐宋、西馬村、漫家溝、東馬村、後柳江、前馬村、三家村、南唐宋39個行政村。?年劃入山城區。2010年1月4日,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鶴壁市山城區石林鄉撤鄉建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原轄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
【2010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10603100:~201 111西石林村 ~202 112中石林村 ~203 111東石林村 ~204 112南唐宋村 ~205 111前馬村村 ~206 111西馬村村 ~207 111東馬村村 ~208 220軍王莊村 ~209 220黑家崗村 ~210 220羅莊村 ~211 220施古道村 ~212 220張家爻村 ~213 220白寨村 ~214 220時豐村 ~215 112北唐宋村 ~216 220黑塔村 ~217 220東寺望台村 ~218 220西寺望台村 ~219 220前柳江村 ~220 220後柳江村 ~221 220大么屯村 ~222 220賴家河村 ~223 220卜家溝村 ~224 220胡家溝村 ~225 220三家村村 ~226 112溫家溝村 ~227 112小寨溝村 ~228 112李古道村 ~229 112范家墳村 ~230 112宋溝村村 ~231 112鄭溝村村 ~232 220西九寺村 ~233 112店莊村 ~234 112沈柏村 ~235 112柏樂村 ~236 112苗莊村 ~237 112淇洪村 ~238 112耿寺村 ~239 112柳澗村 (原石林鄉代碼410603200)

自然環境

石林鎮地勢西高東低,屬淺山區向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海拔高度200米左右。屬暖溫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陽光充足,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3.4℃—14.0℃,年均降水量625—675毫米,全年無霜期222天。凌河、湯河分別自北部、南部流經,有湯河水庫、溫家溝水庫等小型水庫6座,水利灌溉面積達到3.1萬畝,成為山城區重要的糧食和蔬菜生產基地。

交通區位

這裡位於豫北城市中心位置,區位優勢明顯。東距京廣鐵路、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3公里,境內省、市、區三級公路總里程超過100公里,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向北到北京不足五個小時、向南到新鄭國際機場僅兩個小時即可到達,交通便捷。

文化遺產

剪紙石林鎮的柏落、羅莊、南唐宋、鄭溝四個村的剪紙藝術比較突出。尤其是柏落村,50歲以上的婦女大都會剪紙,該村村民劉樹東的剪紙作品最出名。剪紙藝術被命名為“河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石林鎮(河南歷史文化名鎮)
社火石林自古就有“正月十五鬧元宵”的習俗,每年元宵佳節各村都有文藝活動。中石林、李古道、羅莊、耿寺等村的高調、樂腔最為古老。以村為單位的民間表演隊表演節目,也叫“出故事”。耿寺村的高蹺抬閣、寺望台的高蹺、軍王莊的抬花轎等最為精彩。
石林鎮(河南歷史文化名鎮)
金龜舞《金龜舞》這項民族民間舞蹈,是鶴壁市石林鎮時豐村眾多民間歷史悠久的項目之一。查證距今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現為省非遺項目,並報國家級。
石林鎮(河南歷史文化名鎮)

美食小吃

粉條粉皮三家村粉條歷史由來已久,全都是傳統的手工製作。原料選用上等的紅薯粉和綠豆粉。粉條粗細均勻,久煮不爛,因而遠近聞名。在粉條的基礎上,又開發了粉皮。
三家村蜂蜜三家村有養蜂采蜜的傳統。養殖的多數是土蜂,現蜜蜂品種得以改良。
石林小米石林歷史上就是小米的主產地,石林多為崗坡旱地,小米生長期多施用農家肥,尤其是石磨生產的小米口感香甜,粘、爛,是走親訪友的饋贈佳品。

紅色歷史

石林軍事會事會議
1947年6月10日,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在石林村法隆寺中佛殿召開各縱隊首長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副司令員徐向前、騰代遠、參謀長李達以及各縱隊首長陳再道、宋任窮、王近山、陳錫聯、曾思玉、王宏坤、王秉璋、楊勇等。
石林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貫徹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制定的“兩翼鉗制、中央突破、三軍配合”的戰略方針,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打入蔣管區,挺進中原,千里躍進大別山,拉開了解放全中國的序幕。
石林軍事會議的歷史價值
劉伯承同志在《劉伯承回憶錄》中寫到“石林會議後,準備出擊到外線,到大別山。打出去前,還準備打幾仗,多消滅點敵人,出去包袱輕點,也減輕點根據地的負擔。如打了湯陰,打了安陽等,這些都做了,這才過黃河南下。”
歷史驗證,“石林軍事會議”是中國革命歷程的重要轉折點,是我軍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進攻的標誌,是劉鄧大軍這支英雄部隊突破黃河,挺進中原、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歷史見證,在我國軍事史、黨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既豐富了劉鄧大軍解放戰爭時期在中原的文獻記載,又把劉鄧大軍挺進中原的起點由搶渡黃河向前推溯至“石林軍事會議”,彌補了中國革命史文獻中的一個空白。
石林軍事會議舊址的保護開發
2005年4月,“石林軍事會議”舊址被中共鶴壁市委宣傳部列為“鶴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2010年河南省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將其納入以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為主線的“中原解放戰爭戰地游”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並列為全省第一批重點建設的二十六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2006年6月,省政府將其列為“河南省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4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第二批歷史文化名鄉鎮。

古代建築

居民建築

石林古代民居建築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九門相照”。它是石林古代民居建築中最具特色的一種建築形式。所謂“九門相照”就是整個民居從前到後有三重院落,共九道門,在同一中心軸線上,一字排開,門與門相照。建築物結構一般採用石頭地基,上部為磚木結構。
三家村古民居三家村也叫三冢村,因管叔蔡叔霍叔葬於此得名。三家村老街古建多,且以“九門相照”居多。宋、明起,三家村張姓族人便定居於此。建築物形式多樣分別有樓、瓦房、平房,裝飾花樣繁多,圖案異彩紛呈,絢爛多姿。有些建築物雖然已經破舊了,但從現存的建築上仍然可見當年建築物的風采。僅從這些建築物的斗板上就可看到萬字,福字,壽字圖案,萬字不斷頭圖案,錢形圖案,萬字與錢字合一的圖案,這些圖案千變萬化無一重複。房角的墀頭也雕有各種不同的福,壽,寧,康字樣和蓮花,菊花,麒麟等圖案,表達了人們渴望幸福,平安,長壽的美好願望。
索家大院”位於東馬村“索家大院”相傳是一索姓人家府第,後成為李姓宅院。它坐北朝南,分東、西兩個院落,而且都是“九門相照”。院內樓房,瓦房,平房布局工整。東院臨街東南角和西院西南角各有一座高大的青磚更樓,上面有槍眼,城垛。西院最後一進院主房是五間瓦房,是整個建築中最別出心裁的一座。瓦房東西兩間“甩袖”,中間三間有1.5米寬的走廊.走廊外側有兩根紅色木拄。柱上裝飾雕刻精美的雲紋圖案。房門頂上有木質槅扇。房角有墀頭。房屋建築風格是明末清初建築。
卜家溝村古民居為清代建築,數量多,且保存完好。人們把土地與建築融為一體,使“九門相照”特點發揮的淋漓盡致。有一座“九門相照”背靠土岸,門前開闊。門樓高大,氣勢宏偉。進入其中,院落小巧玲瓏。它最後一進院東面是一座兩層樓房,西面是瓦房。樓房門斗板上刻“竹苞茂盛”四字。而南面土岸上被開鑿出一孔寬敞的土石窯洞。如果不是仔細觀看,根本發現不了那是孔窯洞。
羅莊民居也特別富麗堂皇。以付景泰的住宅為例,在他宅第中有一處“九門相照”簡單明了。南北長約150米,寬約18米,三進三出自成一體。九道門從前而後首尾想見,格外順敞。整個建築雖然簡單,卻不失豪華。門楣之上木雕彩繪花紋,房檐下門窗斗拱上朱漆,彩塑獨具匠心。雖經過風雨剝蝕,依然可見當年的風韻。整座建築中最有特色的是它的防禦功能,宅內門後有槓、門栓等五道安全裝置。門前原有更樓一座,樓上日夜有專人打更看守,主要負責住宅內及周邊人家的安全。
時豐古民居位於時豐老街,是王澤辯兄弟三人宅第,長150米,寬約90米是典型的“九門相照”,為明末建築。該建築群整體布局合理,房屋錯落有致,氣勢輝宏。

廟宇祠堂

張家祠堂位於石林三家村,明代建築,有院和享堂。大門門樓和享堂大殿屋脊上裝飾有獸。享堂有三間,出檐抱柱,大殿內有木雕槅扇,東西兩墀頭上裝飾有麒麟圖案。堂內供奉張姓祖先木雕牌位一座和石碑一塊。
崇興寺位於石林耿寺村。始建於唐代,歷代再擴建,至清末,寺院占地約4000平方米。寺內現存佛殿兩座,石碑、羅漢像座和石雕羅漢像。
火帝真君廟位於西寺望台村南。火帝真君廟始建於唐貞觀三年,明正德十二年和清乾隆六年重修,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廟內遺存有古佛祖石像一尊,古石碑半塊及碑座、古石香燭各一座,石迎風、石壓風各一對,石墩六個,石獸兩對, 宋時蕭銀宗屯兵紮營時所用旗桿二處。後在原址上又修復廟宇十三間,戲樓十五間,轉花樓六間,六角亭一座,水井一眼,配房六間,廟內供奉有多尊神像。
郡王廟又叫真武廟。位於大么屯虎頭山。郡王廟始建於宋代,南北長100米,東西寬40米,占地約為4000平方米。據廟內石碑記載明弘治五年重修,萬曆三十年和清光緒二十年又修。原有正殿和東西配殿多間,廟內現有大殿三間,東西殿各三間,客房八間,戲樓一座,遺存《重修真武碑記》等古石碑四座。據傳說,古有一神勇無比的將軍夜跨神虎巡山,百姓常於夜間聽見虎嘯和銀鈴聲,因此該山得名虎頭山。由於此廟靈驗異常,歷代香火不斷,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廟會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十分熱鬧。
泰山廟位於黑塔村。因村中有黑塔故村名黑塔,相傳村中有東大寺、西大寺兩大寺院,而且寺內塔石林立。至清代,因羑河水每次泛濫成災,逐漸衰落。村中現僅存有泰山廟和黑石塔,據泰山廟門前石碑記載,清道光年間和光緒年間兩次因河水淤積泰山廟台階十層而重修。現廟記憶體古廟宇一座,古石碑兩座,神像四尊。
臥龍崗天齊廟位於石林羅莊村東,始建於五代十國時期漢明帝永平年間,建築面積1420平方米。迄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占地7450平方米,廟內有月台、山門、戲樓、三噸重的鐵鐘、六合石佛塔等,有“千年古剎”之說。建築風格具有較強的民族性,布局對稱合理。1947年4月至6月,劉鄧首長指揮豫北戰役時,曾在此設立指揮部。(附天齊廟全貌圖)
古觀音堂位於東石林村南崗,背靠將軍崗,下臨湯河支流,現存佛堂一座,清代石碑一通。

古橋樑

老爺廟橋位於三家村。該橋屬於拱橋的一種,為石台石拱結構,跨1.3米,台高1.2米,橋面寬大10.8米,長工10米,清雍正十三年重修,距今已有200餘年的歷史。橋體題字“日月星明”仍清晰可見,雖老爺廟不復存在,但是當年的古橋卻風韻猶存。
冬青橋位於三家村。建於清乾隆十五年,有250多年的歷史。該橋屬石台石拱結構,跨徑3.25米,台高1.5米,橋長10米,屬半圓拱單孔拱橋。橋體石面紋路雕刻清晰,橋體古樸凝重。
石樑橋位於三家村。建於明建文元年,已有600多年歷史。結構屬於3孔石台磚拱結構,屬馬蹄拱橋。3個橋拱跨徑均為1.4米,台高1.5米,橋面寬2.6米,橋長5.9米。
北鴛鴦橋位於東馬村。該橋跨徑3米,台高0.5米,橋面寬5米,橋長12米,也屬於石拱橋的一種。建於唐僖宗中和辛丑,距今已有1100年的歷史。橋兩側拱石上雕鎮水獸,雕工精美,栩栩如生。南鴛鴦橋始建於元天曆己巳年,重修於清末,橋跨徑2.8米,台高0.5米,橋面寬4米,橋長10米,為石台拱結構。
順行橋位於石林北唐宋村北。建於清道光五年,今有180年歷史。該橋屬於單孔石台拱結構,跨徑3.2米,台高1米,橋面寬4米,橋長30米。據橋頭石碑記載,該橋是往來於鶴壁與湯陰的煤商出資所建。

古址遺蹟

黑塔原在黑塔村中,因塔為黑色石頭雕刻壘砌而成,又因塔石材質細膩,人稱“黑玉塔”,也叫“黑塔”。現遷至黑塔村北崗坡之上。塔為四方形,塔基4米見方,高約4米,分12層。塔基座上雕四大金剛,第二層雕西方三聖圖案;以上三至十一層每層上雕三位佛,最上層是寶頂。整座塔通身黑色,雄壯而莊嚴。
曹操墓時豐村北原有兩個大土堆,當地人稱“大冢”和“小冢”。上世紀五十年代,村民在大冢附近澆地,水流至此漏於地下,遂挖地三尺以探究竟,挖出墓石碑刻,後經湯陰縣文物部門考證為曹操墓。據當時參與挖掘的老人回憶,該墓用白石壘砌,規模宏大。四壁雕刻精細,有龍紋圖案,墓門上有硃砂大字。現仍有部分地下建築。
李燧墓李燧墓位於山城區石林鎮李家墳村東北隅,明弘治年間,官至工部尚書的李燧75歲告老還鄉,死後葬於此。李燧墓圍牆長約800米、寬300米,墓區大門朝南,原有多級青石台階和長10米、高6米的青石牌坊。牌坊下面立有兩排石柱,石柱前有兩個高約兩米的石獅子,石獅子旁邊分別立著兩隻石羊。墓區內原有旗桿、神道和石象生等物。
時豐摩崖石刻時豐村南羑河南岸懸崖上有一處村民稱為“大石炕”的地方。“石炕”平整光滑,“石炕”下方有三米見方的摩崖石刻,隔河而望可見有“相州龍興寺”“唐”、“天”等字樣。
賴家河商周文化遺址位於石林鄉賴家河村,於1981年首次發現,1982年、1984年先後兩次進行複查,查得文化層厚度1米至1.5米。遺址內發現有3個遺址,坑距為1.5米左右,坑口直徑1.5-2米。賴家河商周文化遺址中發掘出的文物多為灰陶片、石器和陶器。此外,還發掘出一定數量的獸骨和鹿角龍山時期等文物。

崗洞河植物

黃沙洞位於石林賴家河村青龍山上,山腰部從東至西並排有三個天然石洞穴,稱“黃沙洞”。西面一洞,相傳繞山轉嶺,與鶴壁集房子山相通。這裡也是賴家河商周文化遺址的所在地,出土過大量的文物。
平頂柏位於賴家河青龍山上,樹齡1000多年。因樹冠平整如砥,旁枝從不向上生長。傳說為北宋時期簫殷宗征戰路過此地,在該樹上涼過戰袍而壓平。
神廟崗位於時豐村西。現長約400米,寬約60米,崗上松柏成林,四季長青。傳說村中人家辦喜喪之事,晚上到此燒香,早上就能取到所需桌、椅、鍋、碗等物,此崗就叫神廟崗
豫北第一湖—湯河水庫1958年修建,位於石林與湯陰縣交界處。水域面積8000畝。水庫中部有兩個半島,面積6.7萬平方米,島上樹木叢生,植物茂盛,各類野生鳥類棲息於島,繁衍生息,是一處天然的鳥類博物館。周圍魚塘遍布,花木叢生,河灘寬闊,可划船、餐飲、垂釣,供旅遊開發利用。

古代商業

煤炭運銷清中後期,隨著鶴壁煤礦的興起,石林鄉成為鶴煤外運的主要通道,可分南北兩條路線。北線由鶴壁集經羅莊到湯陰;南線由鶴壁集走校場、鹿樓,耿寺過吳家窪到宜溝,直運淇縣,濬縣,滑縣。
羅莊是鶴煤外運的最大集散地。由清代至民國初期,羅莊販煤、運煤的商戶有十幾家,其他小煤商更是數不勝數。其中,付景泰的景泰煤廠,付升華、付長只兄弟開的南德盛、北德盛煤廠,新記煤廠、復慶煤廠等煤廠最有名,規模也最大。煤炭運輸方式多採用人推馬拉。一般腳夫零辰從鶴壁集、沙鍋窯出發,中午把煤送到羅莊各大煤廠。湯陰城裡、菜園、任固、高城等地以及東邊更遠地區的煤商頭天晚上住宿在羅莊,中午裝車運往各地。羅莊的煤廠規模大、本錢足,常常賒賬給各地煤商,而且不欺不瞞,誠實守信,對遠道來的煤商來往安排食宿,因此,羅莊煤商生意興隆,老街里車水馬龍,最多每天有近百十輛車運送煤炭。羅莊煤廠最興旺的時期,由鶴壁集煤礦修有小罐車道到道羅莊,每天工人們都推一節節罐車由小鐵道往返於羅莊和鶴壁集之間,大大提高了煤炭運銷量。
煤炭外銷帶動了運輸業,促進了經濟的發展。700口人的羅莊村,幾乎每家都有人從事煤炭運銷。李安學老人的父親、伯父、每天往返鶴壁集和羅莊之間運煤,掙腳錢;82歲的李合堂老人一家幾輩人賣煤,送貨到湯陰,收現錢。他們肩扛背馱,牲口拉。牲口馱煤,趕腳人為了多運煤,背上再背一袋。
旅館耿寺是淇縣濬縣滑縣通往鶴壁西部山區的必經之路,也是石林第二條鶴煤外運通道,距離鹿樓集又近。每天趕集上店的,做買賣的絡繹不絕。特殊的地理位置給這個800口人的村子帶來了商機。一個耿寺村十三座旅店(也叫留人店),店內食宿設施齊全,有客房和牲口棚。李春喜家的店最大。光房子就占地一畝多,僅牲口槽就十三個,一個槽上可栓四到五頭牲口,最多能容納六十頭牲畜吃草料。隨著人流量的增加,鐵匠鋪、木匠鋪、煤廠等手工業、商業蓬勃發展。
皮革作坊三家村原有皮革作坊,主要生產皮鞭、牲口套等生產生活用品。
鐵匠鋪石林鐵匠鋪主要生產鋤頭、鐮刀、鐵杴等生產生活工具。分布在耿寺、石林和寺望台等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