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口技

相聲口技

相聲口技是指我國傳統藝術相聲中表現的藝術手段。共四種,分為“說”、“學”、“逗”、“唱”。相聲口技是相聲表演者的基本功。擁有好的相聲口技,更易受到民眾的喜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相聲口技
  • 包括:“說”、“學”、“逗”、“唱”
  • 含義:傳統藝術相聲中表現的藝術手段
  • 性質:相聲表演者的基本功
相聲口技,表達手法,重複法,否定法,反常法,錯覺法,雙關法,誇張法,打岔法,曲解法,諧音法,爭辯法,

相聲口技

羅榮壽在《相聲表演漫談》中指出:”相聲占‘說’、‘學’、‘逗’、‘唱’這四門口技,就是模仿曲藝‘信角鼓’里的特點…….....這個曲種從它的形成上講,是以唱為主,以說當先。不管它是學,或者是唱,在它的正題開始之前總是先說一個鋪場的小段,說完之後才進入正題,所以它占有‘說’字。它的‘學’是雙學一人,名為‘雙簧’。前面也使鋪場小段,學是主科。‘逗’是用熟練的藝術語言技巧,引出豐富多彩的幽默笑料。‘唱’是它能唱出各地不同的各種曲調…….....相聲用不著樂器伴奏,所經它只用‘八角鼓’里的‘說’、‘學’、‘逗’、‘唱’這四門口技來充實和豐富上演的節目。”具體說來,”說”、”學”、”逗”、”唱”的內容是這樣的…….....
‘說’、‘學’、‘逗’、‘唱’
——包括說、批、念、講四種手法。說,指吟 詩、對對聯、猜謎語、解字意、繞口令、反正話、顛倒話、歇後語、俏皮話、短笑話、趣聞鐵事等。曲目主要有《熬柿子》、《五星樓》、《天王廟》等。批,批的曲目主要有《批生意》、《歪批三國》、《批聊齋》等。念,指”貫口”,曲目主要有《選單子》、《地理圖》、《洋藥方》等。講,講的曲目主要有《講帝號》以及單口相聲《解學士》、《化蠟扦兒》等。
--各種口技雙簧摹擬方言、市聲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風俗習慣禮儀。曲目主要有《學四省》、《學四相》、《規矩套子》等。摹擬方言,又叫“倒口”,過去也叫“怯口”,是為表現人物的愚昧憨厚。最初大多摹擬河北省深(澤)、武(強)、饒(陽)、安(平)一帶的方言。當時,某些北京人譏諷從這些地方來京作工的人“怯”,誣為“一嘴螞蚱籽,兩腿黃土泥”的“怯勺”,帶有明顯的鄙視成分。後來發展到摹擬山西話、膠東話、天津話、寶坻話、唐山話。三十年代初,又擴及上海話、蘇州話、廣東話。四十年代中期以來,又增加了學英語。解放以後,又出現了摹擬外國味的中國話、華僑說國語等。學做小買賣的吆喝,又叫貨聲,主要摹擬賣大小魚兒、賣茶雞蛋、賣熏魚炸麵筋、賣硬面餑餑、賣餛飩、賣布頭、賣估衣、賣包子的吆喝聲。
--就是抓哏取笑。甲、乙二人,一賓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口吻互相捧逗,褒貶評論,諷刺嘲謔。曲目主要有《論捧逗》、《找堂會》、《老老年》等。清末,英斂之《也是集續篇》中就曾提到相聲演員是”滑稽傳中特別人才”,形象地描繪了”逗”的藝術魅力,說:”該相聲者,每一張口,人則捧腹,甚有聞其趣語數年後向人述之,聞者尚笑不可抑,其感動力亦云大矣!”可見,那時候的相聲已經把”說”的形式、”逗”的內容、”學”的手段熔於一爐。
--演唱”發四喜”、”弦子書”、”太平歌詞”以及”農家樂”、”算了又算”、”十二月探梅”等以間小調,還有學唱各種戲曲、曲藝,統稱之為”柳活”。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相聲的”說”、”學”、”逗”、”唱”與”全堂八角鼓”有密切關係,也可以說,”全堂八角鼓”是相聲的”說”、”學”、”逗”、”唱”的根,因此,這裡以”全堂八角鼓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對相聲的”說”、”學”、”逗”、”唱”的影響略作考察。
康熙、雍正、乾隆是清代的鼎盛時期,為各種雜耍技藝的繁榮提供了較充分的條件。這些皇帝都曾提倡宣讀《聖諭廣訓》,以鞏固統治;演唱《大有年》、《萬民樂》,頌揚”八旗一統,國泰以安”。雖對各種小曲屢頒禁令,但,他們自己卻熱衷戲曲、雜耍,耽於享樂。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到處觀戲聽曲,徵召評彈等藝人進京獻藝。每年坤寧宮祭灶,還坐在正炕上,自擊鼓板,唱《訪賢》一曲,這就推動了民間伎藝的發展和交流。同時 ,承平日久,旗子弟逐漸廢棄射騎生活,加以按月友取餉銀,生活富裕。當票友,走票局,演唱”全堂八角鼓”,自娛娛人,蔚成風氣。民間藝人學唱後,開始進雜耍館,走堂會,實現了漢族民間伎藝和滿族伎藝互相交流。
八角鼓
——是”全堂八角鼓”的簡稱,屬於綜合表演的伎藝。全堂包括”鼓”、”柳”、”彩”,具體形式有五音大鼓、雜牌子曲、琴腔、大岔曲、逗哏、棗核兒腰節、聯珠快書、拆唱八角鼓、雙簧、變戲法等。此外,民間伎藝還有口技、評書、十不閒、蓮花落、南板馬頭調、京韻大鼓、北板大鼓等。”全堂八角鼓”中的逗哏,”滑稽突梯,令人噴鈑”,對相聲的形成和發展有重大的影響。八旗子弟演唱的”拆唱八角鼓”不以正旦、小旦為主要角色,而改以丑角為主要角色。”拆唱八角鼓 ”有正、醜兩種角色。根據故事內容,人物多少,由三至五人分包趕角,一般以三人演唱的節目為多,彈弦的也兼唱一兩個角色。演唱時,僅丑角一人化妝,即以丑角為主。唱詞之外穿插了很多插科打諢的主白成份。這些插科打諢大都游離於故事情節之外,只是為了逗笑。”拆唱八角鼓”包括”說”、”學”、”逗”、”唱”、”
吹”、”打”、”拉”、”彈”八項技藝,其中又以”逗”最為重要。從現有的資料看,丑角的”逗”與相聲所使用的”三翻四抖”、諧音打岔、俏皮話等十分類似。”拆唱八角鼓”的丑角的”逗”可能源於北京流行的高腔戲的丑角的插科打諢。”拆唱八角鼓”的逗哏由三個人表演,與今之相聲的”群活”酷似。旗籍子弟演唱的”全堂八角鼓”形成以後,民間藝人紛紛效法,作為謀生手段,到雜耍館或走堂會作藝。

表達手法

在相聲中安排"包袱",要善於借鑑傳統技巧,不斷推陳出新,適應時代的需要。組成"包袱"的手法很多,最主要的有重複、否定、反常、錯覺、雙關、誇張、打岔、曲解、諧音、爭辯等十種。

重複法

把矛盾的假象重複三遍,第四遍時巧妙地加以突變,揭示事物的真象。例如《友誼頌》:甲:外國能聽懂相聲嗎? 乙:聽不懂沒關係,有翻譯呀!(為製造假象鋪墊) 甲:噢!一個演員旁邊站一個翻譯,說一句,翻一句? 乙:那多好哇! (繼續鋪墊) 甲:現在我們開始說段相聲。乙:威諾比根,柯勞斯套克。(第一遍) 甲:相聲是中國的民間藝術。乙:柯勞斯套克,耶包克阿特齊洽納。(第二遍) 甲:相聲這形式,形式活潑,戰鬥性強。乙:伊太斯來夫,力安密勒騰特。(第三遍) 甲:這個形式是鞝鞋不使錐子--真(針)好!狗攆鴨子--呱呱叫。乙:這…… 甲:翻哪! 乙:我翻不過來了,俏皮話怎么翻哪?!(第四遍抖"包袱") 這種手法演員稱它"三番四抖"。

否定法

表里不一的人,說一套,做一套,經常自我否定,不能自圓其說。例如《買佛龕》:乙:年輕人說什麼? 甲:"大娘,上街了,買佛龕了啊!"這不是句好話嗎? 乙:啊! 甲:老太太不願意聽啦!"年輕人說話沒規矩。這是佛龕,能說買嗎?得說請!" 乙:請。甲:"大娘,我不懂,您那個多少錢請的" 乙:“咳,就他媽這么個玩意兒,八毛!" 乙:"怎么…… 甲:一心疼錢罵上啦!"

反常法

把違反常規的事物,按照符合常規來講。例如《愛優點》:甲:兩個人談戀愛都是愛對方的優點。乙:那是啊! 甲:男方向女方徵求意見都這么說:"小張,我們倆接觸這么長時間了,你談談還有什麼意見嗎?" 乙:徵求意見。女方怎么說? 甲:"我沒什麼意見了,我很喜歡你,我感覺你有很多優點值得我學習,你品行端正,辦事認真,尤其喜歡你的是你肯幫助人,能做到捨己救人,大公無私。" 乙:這多好哇! 甲:有專愛對方缺點的嗎? 乙:沒聽說過。甲:男方徵求意見:"小張,你究竟愛我哪點呢?" 乙:小張說什麼? 甲:"愛你那點兒?第一,我愛你會說謊話,我們認識這么長時間,你一句真的沒有!" 乙:嚯! 甲:"第二,我愛你膽子大,誰的錢你都敢偷。" 乙:瞎! 甲:"尤其最愛你的是你不講衛生,三個月不洗一回腳。" 乙:沒聽說過。

錯覺法

由於錯覺而造成誤認為正確的假象。例如《女隊長》:甲:我領著記者出了村,老遠就看見戴紅邊草帽的了。乙:那就是你愛人。甲:我趕緊跑過去:"桂英!記者找你說說,桂……大 爺!" 乙:為什麼叫大爺? 甲:留著兩撇鬍子哪!

雙關法

一語雙關,產生誤解。例如《老站長》:乙:你家住哪? 甲:河北上海。乙:河北上海? 甲:啊!河北省上游公社海子大隊。河北上海。乙:這誰聽得懂啊!

誇張法

按事物發展的規律,予以誇張分析。例如《哭笑論》:甲:常言說笑一笑少一少。乙:不,應該是笑一笑十年少。甲:一笑就年輕十歲,那誰還敢聽相聲。乙:怎么不敢聽啊? 甲:你今年多大歲數? 乙:四十。甲:笑一回剩三十,笑兩回剩二十,笑三回剩十歲,說什麼也不敢再笑了。乙:怎么? 甲:再一笑沒啦!來的時候騎著腳踏車,走時候抱走啦!劇場改託兒所啦!("包袱")

打岔法

用打岔的手法,故意岔說,使人發笑。例如《賽足球》:乙:這場我來表演。甲:表演賽,那可精彩呀!是單打還是雙打? 乙:誰打呀? 甲:我跟你對付一盤兒,讓你先開球。乙:開球?!我會彈球兒。甲:彈,你彈過來我給你擋回去。乙:我得接的著啊! 甲:接不著,那算出界,你先輸一分。("包袱") 乙:這就一分呀?你先等等吧! 甲:等等,出去了,又輸一分。("包袱") 乙:嘿!怎么叫我碰上啦! 甲:碰上啦?!那叫不過網,又輸一分。("包袱")

曲解法

把人們熟悉的一些普通知識,故意加以曲解歪講。例如《詩歌與愛情》:乙:詩經上"君子好逑"這句還真聽懂了。甲:怎么講? 乙:凡是君子人都好踢足球。("包袱") 甲:那……"窈窕淑女"呢? 乙:那時候他們踢的不好,淨輸(淑)給女的。("包袱") 甲:你這都什麼呀?

諧音法

對同音詞巧妙運用,可以妙趣橫生。例如《棒打與溺愛》:乙:小孩兒們住哪兒啦? 甲:都在河邊"公館"里住著呢。乙:公館? 甲:……嚯,還真不錯,一排四間,上下兩層。乙:簡易樓房? 甲:洋灰管子。乙;那叫公館哪? 甲:管子是誰的? 乙:公家的。甲:公管(館)嘛!("包袱") 乙:嘿!

爭辯法

固執己見,強詞奪理,窮追猛問,振振有詞。例如《小抬槓》:乙:聽相聲好處大啦! 甲:噢!能免三災去八難,虱子不叮,虼蚤不咬,耗子不來,沒錢來錢,沒面來面,不渴不餓,不病不愁。("包袱") 乙:沒有那么大好處,有點小好處。甲:給我買雙鞋? 乙;不管買東西。甲:那還有什麼好處啊? 乙:比如您,心裡有點不痛快。甲:我幹嘛不痛快呀! 乙:比方說您心裡有點煩。甲:我不煩哪! 乙:您有點兒彆扭。甲:我跟誰彆扭哇? 乙:我哪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