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菜

盤菜

盤菜,學名蕪菁(turnip),為芸薹屬芸薹種蕪菁亞種能形成肉質根的二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蔓菁,圓根、大頭菜,大頭芥,香大頭(華東)。因形似盤狀,故俗稱“盤菜”,是浙南地區冬天的主要蔬菜。

盤菜根如圓蘿蔔,鹽醃曬乾作鹹菜名梳菜。肉質根柔嫩、緻密,供炒食、煮食或醃漬。歐洲、亞洲和美洲均有栽培。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盤菜
  • 拉丁學名:BrassicacampestrisL.ssp.rapiferaMatzg(syn.B.rapa.L.)
  • 別稱:蕪菁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白花菜目
  • 亞目:白花菜亞目
  • :十字花科(Cruciferae)
  • :芸薹屬
  • 知名品種:武平西郊盤菜
詞語,歷史由來,植物形態,種植範圍,種植技術,做法及藥用,菜餚,藥用,知名品種,

詞語

【讀音】pán cài
【釋義】方言。由於外形扁平,類似盤子,故名盤菜。適當搭配並經加工整理,置於盤中出售的生菜餚。
染色體數2n=2x=20。肥大肉質根供食用,每100克鮮重含水分87~95克、糖類3.8~6.4克、粗蛋白0.4~2.1克、纖維素0.8~2.0克、維生素C19.2~63.3毫克,以及其他礦物鹽

歷史由來

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它出自“西番吐谷渾”,估計是張騫通西域時傳入。《後漢書·桓帝紀》記載:“永興二年六月(公元154年)蝗災為害,詔令所傷郡國種蕪菁以助人食。”傳說諸葛亮行軍時,部隊所駐之處,命士兵種此以為軍食,因此四川及湖北江陵一帶,稱其為“諸葛菜”。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有“黃黃蕪菁花,桃李事亦畢”的詩句,由此可見,盤菜在我國的種植歷史已相當悠久。
盤菜盤菜

植物形態

盤菜二年生草本,高達90厘米。塊根肉質,球形、扁圓形或有時長橢圓形,鬚根多生於塊根下的直根上。莖直立,上部有分枝,基生葉綠色,羽狀深裂,長而狹,長30~50厘米,其中1/3為柔弱的葉柄而具有少數的小裂片或無柄的小葉,頂端的裂片最大而鈍,邊緣波浪形或淺裂,其他的裂片越下越小,全葉如琴狀,上面有少許散生的白色刺毛,下面較密;下部莖生葉象基生葉,基部抱莖或有葉柄;莖上部的葉通常矩圓形或披針形,不分裂,無柄,基部抱莖。總狀花序長,花小,鮮黃色,長約7毫米;萼片4,2列,展開;花瓣4,十字形,具長爪;雄蕊6.4強;雌蕊1,子房上位,1室,由1層膜質隔膜隔成假2室。長角果圓柱形,長3.5~6厘米,喙細長。花期春季。

種植範圍

浙南區域所產盤菜,以瑞安白門、梓岙和馬嶼等地所產的個大、色白、最為有名,特別是成熟時埋在土中經霜凍之後,盤菜越發變得質輕、肉細、味甜。浙南盤菜分“大纓”、“小纓”兩種(即地上生長的綠葉部分),植株葉叢,橫展匍匐,它的塊莖部分幾乎全部裸露。生產要求不高,土地疏鬆、水肥充足、氣溫涼爽即可。每年8月間播種,苗期30天。選壯苗定植後,到11月上旬至次年1月下旬,陸續採摘,一般每畝六七千斤,為我區出口蔬菜之一。

種植技術

武平西郊盤菜無公害栽培技術操作規程介紹如下:
1 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無公害盤菜生產基地環境,栽培技術,採收、包裝和貯運技術。
2 規範性引用檔案
GB4285農藥安全使用準則;GB/T8321(所有部分)農藥合理使用準則;GB/T5009.188蔬菜水果中甲基托布津、多菌靈的測定;NY5010-2002無公害食品蔬菜產地環境條件。
3 生產基地選擇
3.1 產地環境
基地遠離工業區,無廢水、廢氣、廢渣等“三廢”及病源微生物污染,空氣品質、灌溉水質、土壤質量應符合NY5010-2002無公害食品蔬菜產地環境條件要求。
3.2 土壤條件
應選擇土層深厚,排灌方便,土壤疏鬆肥沃的沙壤土為好,有利盤菜塊根生長發育,使種植農戶獲得較好產量、品質及效益。
4 栽培技術
4.1 適時播種,培育壯苗
播種期在9月上旬(白露期間)。苗床應選擇排水良好的新墾沙壤地或山地紅壤土,忌老菜地育苗。667m2大田需苗床面積10m2。施腐熟牛豬糞50kg、火燒土50kg,耙入土中,整平畦面,做成連畦帶溝寬1.5m,溝寬0.3m,畦高0.25~0.3m。667m2用種量10g,播後採用火燒土蓋種,蓋土厚度以不見種子為宜;而後在畦面上覆蓋一層厚稻草,再澆足水。播後3天內,每天早晚澆水1次(根據氣候而定)。第3天種子發芽露尖後適量撤去厚稻草,稀疏留下一些稻草,保持土壤濕潤,乾旱時每天淋水1次,每隔3天施1次腐熟稀薄人尿,促進幼苗生長。在幼苗生長期間,注意間苗和防治病蟲害,苗齡35~40天。壯苗標準:要求子葉平展,莖生葉對稱而舒展,肉質根直徑1~2cm,未受病蟲殘害。
4.2 施足基肥,整地作畦
定植前667m2撒施腐熟的廄肥1000~1500kg、火燒土500kg、過磷酸鈣50kg、硫酸鎂5kg、硫酸鋅2.5kg、硼砂1.5kg耕耙摻入土中,然後整成畦高30cm、畦寬120cm、溝寬40cm的畦;畦面開4條長小溝,按15cm×15cm開穴,每穴再施入約0.5kg的腐熟牛豬糞或拌入腐熟人糞尿的火燒土,與土充分混合即可定植。
4.3 適時移栽,合理密植
當幼苗有5~6片真葉、肉質根長至直徑1~2cm肉球時移栽定植。開斜行,4行,株行距30cm×40cm,每穴種1株,苗根展開伸直,不能彎曲,而肉質根球要露土。667m2植4500~5000株,植後澆足定根水,並用稀薄稻草或狗尾草遮蓋幼苗,避免太陽曝曬。
4.4 科學施肥,合理用水
4.4.1 幼苗生長期:植後3天,每天早、晚各澆1次水。第3天幼苗髮根成活後,輕輕扒開稻草或狗尾草,露出葉片,植株(肉質根球)周圍仍然用草遮掩,肉質根雖然露土但不露天;土壤要保持疏鬆,對於露出的細根在雨後和施肥前須中耕除草和培土;澆水以保持土壤濕潤為原則,地不乾不澆,每隔3天追施1次10%稀薄腐熟人尿,共施2~3次,尿水可直接澆在根部周圍。
4.4.2 幼苗團棵期:每隔3天追施1次淡腐熟尿水,每隔15天在株間澆施腐熟人糞尿1次,共施3~4次,前期苗小溫度高,腐熟人糞尿濃度宜淡,隨著苗的生長濃度逐漸加大,畦面應保持濕潤,乾旱要經常澆水。
4.4.3 肉質根膨大期:肉質根迅速膨大,葉片生長轉慢,此期需水需肥量最大,不宜偏施氮肥,應增施磷鉀肥。每隔10天在株間澆1次腐熟的人糞尿,667m2用15:15:15硫酸鉀複合肥50kg+硫酸鉀25kg,在行間開淺溝施入,覆蓋土後適量澆水;施肥時忌把濃肥濺在植株的葉面上,以免燒苗。多年的經驗證明,該期增施鉀肥,增產效果明顯。氮、磷、鉀的比例為1.7﹕1﹕4。
施肥澆水需注意事項:
①整個生育期以施腐熟農家肥(人糞尿)為主,少施化肥,有利於植株生長和肉質根的膨大。
②肥水只能澆在肉質根周圍,不能澆在肉質根上,否則會造成腐爛死苗。
③整個生育期保持土壤濕潤,忌乾燥忌積水。
④澆肥、水應選擇在北風天進行,南風天土壤和空氣濕度大,澆肥、水會加重病害發生。
4.5 病蟲害防治
盤菜主要蟲害有蚜蟲、菜螟(卷心蟲)、菜青蟲、斜紋夜蛾,小菜蛾、黃條跳甲;主要病害有霜霉病、蕪菁病毒病、軟腐病、細菌性角斑病。
立足健身栽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以農業防治為基礎,選用物理,生態防治等有效的非化學防治手段。嚴格按照無公害農產品農藥使用準則的規定,科學合理使用化學農藥防治。
4.5.1 農業防治:盤菜生產過程在寒冷的冬季,病蟲害為害較輕,在不造成危害的情況下,儘量不使用化學農藥,一是可採用人工摘除病蟲枝葉、拔除病株等方法;二是採取健身栽培措施,選用抗病品種,定期輪作,平衡配方施肥,合理密植,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提高抗病蟲能力;同時及時清除病株及田埂雜草等病蟲源。
4.5.2 生物防治:選擇對天敵殺傷力小的低毒農藥,避開自然天敵對農藥的敏感時期,創造適宜天敵繁殖的環境,保護天敵;利用和釋放天敵控制病蟲害的發生。
4.5.3 物理防治:採用黑光燈、振頻燈誘殺害蟲,設定黃板誘殺蚜蟲。
4.5.4 藥劑防治: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規定,不應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使用藥劑時,嚴格執行GB4285和 GB/T8321使用準則。
4.6 適時採收
盤菜的採收標準:一般在肉質根充分膨大,葉色轉淡,開始變為黃綠時採收(定植後75~90天)。採收應選擇晴天,挖出塊根,削頂去葉,晾乾外部水分,去掉附土,入窖貯存,窖溫1~4℃。
5 包裝和貯運
5.1 包裝
5.1.1 規格:包裝用紙箱或塑膠箱10kg/箱,紙箱或塑膠箱應明確標明無公害標誌。
5.1.2 標籤:包裝上應標明產品名稱、產品的標準編號,商標生產單位名稱、詳細地址、規格、淨含量和包裝日期,標誌上的字跡應清晰、完整、準確。
5.1.3 包裝材料:包裝容器如塑膠箱、紙箱應按產品的大小規格設計,同一規格應大小基本一致、整潔、乾燥、牢固、透氣、美觀、無污染、無異味,內壁無尖突物,無蟲蛀、腐爛、霉變等;紙箱無受潮、離層現象,塑膠箱應符合相關要求。
5.2 貯運
運輸前應進行預冷。裝運時做到輕裝輕卸,嚴防機械傷。運輸工具要清潔衛生,無污染。運輸過程中適宜的溫度為1~4℃,相對濕度58%~90%;運輸過程中注意防凍、防雨淋、防曬、通風散熱。

做法及藥用

菜餚

浙南民間對盤菜有多種食法:生食可謂浙南地區獨創,食前先將盤菜切成薄片狀,要求似斷非斷,如連不連,切工精細,落刀均勻,絲絲相扣,形狀不變,一旦拉開像盞燈籠,能張能合。然後用鹽水醃製三四天,取出拌以上等醬油,再滴上幾滴小磨麻油,俗稱“盤菜生”,其香其脆,別有風味,是下飯飲酒的佳品。
用料:
盤菜 鹽 白醋 白糖 花椒 生抽 香醋 白糖 麻油
做法:
1. 準備大盤菜。切去兩頭,把皮削乾淨。
2.先在一面以1~2毫米左右的寬度切上“百刀”,不要把底部切斷,再翻過另一面,跟背面的刀交錯地再切上“百刀”。
3.在切好的盤菜兩面都抹上鹽,蓋上保鮮膜,上面壓一個重物(我用一個裝滿水的鍋)醃上一天,這時候會出來許多水,將水倒掉,上面抹上白糖,放幾顆花椒,再倒上白醋蓋上保鮮膜繼續壓重物醃製一天。
4.醃製好的盤菜生出很多水。同時也變軟了。放冰櫃一個星期。
5.吃的時候,用水沖洗一下然後手撕成片,一片片有點像梳子。生抽、香醋、白糖、雞精、麻油調成醬汁,倒在盤菜生上。
紅燒盤菜、生炒盤菜、湯煮盤菜年糕是盤菜的主要熟食法。用生粉作勾芡,用大蒜葉作輔料,綠白相間。一碗熱氣騰騰的紅燒盤菜端上桌,可謂色、香、味俱佳,著名書畫鑑定專家楊仁愷先生來溫品嘗之後,讚不絕口,欲將溫州盤菜作畫,載入畫冊。

藥用

盤菜藥用價值甚高,《本草綱目》載:“根葉苦溫無毒,利五臟,輕身益氣,常食通中,令人肥健,消食下氣,治嗽、止消渴”等.
【性味】苦辛甘,平。
①《別錄》:“味苦溫,無毒。”
②《飲膳正要》:“味甘,平,無毒。”
③《本草綱目》:“辛甘苦。”
【功用主治】:開胃下氣,利濕解毒。治食積不化,黃疸,消渴,熱毒風腫,疔瘡,乳癰。
①《千金·食治》:“主消風熱毒腫。”
②《食療本草》:“下氣,治黃疸,利小便。根:主消渴,治熱毒風腫。”“冬月作菹煮作羹食之,能消宿食,下氣,治嗽。”
③《飲膳正要》:“溫中益氣,去心腹冷痛。”
④《本草備要》:“搗敷陰囊腫大如斗,末服解酒毒,和芸薹根搗汁,雞子清調塗諸熱毒。”
⑤《醫林纂要》:“利水解熱,下氣寬中,功用略同蘿蔔。”
【用法與用量】:內服:煮食或搗汁飲。外用:搗敷。
①《千金·食治》:“不可多食,令人氣脹。”
②《本草衍義》:“過食動氣。”
【常見藥方】
1 鮮大頭菜(或鮮菜莖葉)加少許食鹽搗爛敷患處。治乳癰,瘡腫及各種無名腫毒。
2生大頭菜子研末,每次10克,用開水服,服後大便則瀉下。治黃疸,腹脹,便秘,小便黃赤。
3大頭菜子1公斤,用燒酒浸一夜,然後取出隔水蒸二十分鐘,曬乾研細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次5克,用米湯送服,一日兩次,治虛勞,青盲眼障,肝虛目暗,風邪攻目,夜盲、疳眼。
4鹹大頭菜(切細)與粳米各適量,同放鍋內加適量水共煮粥,煮熟後加適量豬油(或花生油)調味食用。有下氣寬中,開胃功效。適用於發熱病後,胃口不開不思飲食的服用。
【營養分析】
盤菜原產於歐洲,各種盤菜不論大小、形狀或顏色的差異都相當大。盤菜全年都可以買到,青嫩的小型球根可以整顆烹煮並榨泥糊,或將老蕪菁加在煨菜和湯里。蕪菁上端的綠葉可用來作為春季蔬菜。
營養含量:每100克中含水分50.3克,蛋白質1.4克,碳水化合物6.3克,胡蘿蔔素2.38毫克,粗纖維1.7克,鈣41毫克,磷31毫克,鐵0.5毫克,硫胺素0.07毫克,核黃素0.04毫克,尼克酸0.3毫克,抗壞血酸3.5毫克

知名品種

武平西郊盤菜屬十字花科蕓薹屬蕪菁品種,塊莖類植物,客家語稱“油頭”,生長期90~100天,盤菜根部肥大,呈圓盤形,葉簇生,葉色深綠,葉面有絨毛,單根重0.5~1.0kg。武平西郊盤菜從當地盤菜品種中選育出來的優良品種其表皮光滑,皮肉黃白,肉質緻密,味甜,品質好,營養豐富,煮食與醃製均可,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武平縣成立盤菜協會,積極推廣新品種、新技術,以“生產標準、資料供應、產品銷售”三統一,實現“種植(基地)+加工(外銷)”的發展模式,有效推進西郊盤菜種植產業化進程。通過種植戶、行銷戶努力,武平縣西郊地區的平川、城廂、中山、萬安、東留等5個鄉鎮56個村每年種植盤菜2500畝以上,產量達3750噸,可實現年產值2200多萬元。西郊盤菜種植已成為主產區農民致富主要途徑之一。
榮譽
2012年2月通過了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2013年“武平西郊盤菜”獲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這是該縣繼“武平綠茶”、“武平金線蓮”等之後又一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的農產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