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中國漢字)

益(中國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益(拼音:yì)是漢語常用字,字形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器皿中的水滿溢而流出,本義為充滿而向外流,後表示增益,本義由“溢”字表示。由滿溢引申,指增加、增多,又引申指更加。由於增加了,得到的好處更多了,所以“益”又引申指好處。在古漢語中,“益”字還有超出、過度的意思。

(基本信息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益
  • 拼音:yì
  • 注音:ㄧˋ
  • 平水韻部:入聲十一陌 
  • 部首:丷、皿
  • 總筆畫:2+8、5+5
  • 五筆:UWLF
  • 倉頡:TCBT
  • 統一碼:CJK統一漢字-76CA
  • 四角號碼:80102
  • 造字法會意字
  • 結構:合體字,上下結構
  • 異體:𠍳
  • 鄭碼:UAOL
  • 字級及編號:一級(2055) 
文字溯源,詳細釋義,古籍解釋,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廣韻,康熙字典,字形書法,字形對比,書寫提示,書法欣賞,韻書集成,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字形演變流程圖
會意字。甲骨文(圖1、2)上部是一股水向外漫出的樣子;下部是“”,是一種容器,皿中有水,會水滿外溢之意。益本義是水滿了漫出來向外流,是“溢”的古字。“益”字在商代形象特點鮮明,皿形內有多少不等的小點,顯示水滿欲溢之勢。入周后,皿形變得低淺,皿上大多是由三個水滴形變作字元A、字元B形(圖3、4),全字如同從血從八,仍可表示滿溢之意。戰國末期秦系文字(圖6)“皿”上變作橫寫的“水”,與商代初文之意密合,但是,秦隸(圖7)及早期漢隸(圖9)這個橫寫的“水”每一筆都趨於平直,與八卦中表示水的坎卦卦形(字元C)相合。後世楷書把這一“水”形寫成一條橫畫的上下各一個“八”形,現代規範字形在橫畫上是倒“八”形(丷)。

詳細釋義

讀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動詞
”的古字。水從器中漫出。
overflow
呂氏春秋·察今》:“澭水暴益。”
增加。
increase
《周易·謙卦》:“天道虧盈而益謙。”
《孟子·告子下》:“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增益;損益;延年益壽
引申為進一步或進一層。
論語·子路》:“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賞賜。
《周易·損卦》:“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
墨子·號令》:“寇去,事已,塞禱,守以令益邑中豪傑力斗諸有功者。”許維遹集釋引李慈銘:“益即嗌字。”
補助;援助。
help
戰國策·秦策二》:“於是出私金以益公賞。”
舊唐書·郭子儀傳》:“祿山聞思明敗,乃以精兵益之。”
通“”。掩。
賈誼《新書·勸學》:“益口笑。”
名詞
利益;好處。
profit;
benefit
尚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
利益;權益;滿招損,謙受益
《周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參看“益卦”。
(Yì)姓氏用字。
形容詞
有益的(與“害”相對)。
beneficial
論語·季氏》:“益者三友。”
益鳥;益友
多。
戰國策·齊策三》:“可以益割於楚。”姚宏註:“益,多也。”
富裕;富饒。
prosperous
呂氏春秋·貴當》:“其家必日益,身必日榮矣。”
副詞
更加。
all the more
左傳·昭公七年》:“國人益懼。”
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
逐漸。
gradually;
little by little
禮記·坊記》:“故亂益亡。”
漢書·蘇武傳》:“武益愈,單于使使曉武。”
ài
動詞
通“”。阻塞。
《詩經·大雅·板》:“攜無曰益,牖民孔易。”
通“”。咽喉窒塞。
呂氏春秋·審時》:“得時之稻……舂之易而食之香。如此者不益。”
以上參考資料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五上】【皿部】伊昔切(yì)
饒也。從水、皿。皿益之意也。
①從水、皿:王筠《說文解字釋例》:“當作‘從水在皿上’五字觀之。②皿益:謂皿水溢出。

說文解字注

【卷五上】【皿部】
饒也。
【食部】曰:饒,飽也。凡有餘曰饒。《易·象傳》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從水、皿。水皿,
此水字今補。
益之意也。
說會意之恉,伊昔切。十六部。

廣韻

伊昔切,入昔影 ‖益聲錫部
益,增也。進也。伊昔切。八。

康熙字典

【午集中】【皿部】 益
古文:𠍳
《唐韻》《集韻》竝伊昔切,嬰入聲。饒也,加也。《廣韻》:增也,進也。《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詩·邶風》:政事一埤益我。《左傳·昭七年》:三命茲益共。《禮·曲禮》:請益則起。《論語》:益者與。註:疑童子學有進益也。《春秋·繁露》:有益者謂之公,無益者謂之私。
又多也。《史記·酷吏傳》:上問張湯曰:吾所謂,賈人輒先知之,益居其物。
又盈溢也。《莊子·列禦寇》:有貌願而益。
又《易》卦名。《釋文》:益,增長之名。
又以弘裕為義。
又《金史·國語解》:益都,次第之通稱。
又《六書正譌(訛)》:二十四兩為益,假借別作鎰溢。
又草名。《詩·王風》疏:蓷卽茺蔚。一名益母。
又《爾雅·釋草》疏:蛇牀(床),一名思益。又果名。《博雅》:益智,龍眼也。又州名。古蜀國,漢武帝置益州。《釋名》:益,阨也。所在之地險阨也。
又姓。《印藪》:漢有益強,益壽。宋有益暢,紹興進士。
《六書正譌》:益,器滿也。故從水從皿。會意。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筆順:①丶(點)②ノ(撇)③一(橫)④ノ(撇)⑤丶(點)⑥丨(豎)⑦㇕(橫折)⑧丨(豎)⑨丨(豎)⑩一(橫)
筆順動畫演示筆順動畫演示
寫法:❶第一、二筆點、撇,居上居中,分寫在豎中線左右;第四、五筆撇、點寫在橫中線上。❷“皿”,居下居中;框內兩短豎分寫在豎中線左右;末筆橫兩端超出上部。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韻書集成

小韻韻攝聲調韻目韻系字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
入聲
二十二昔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伊昔切
ʔjɛk
集韻
入聲
二十二㫺(昔)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伊昔切
ʔjæk
中原音韻
入聲作去聲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i
中州音韻
入聲作去聲
齊微
銀計切
洪武正韻
入聲
七陌
全清
伊昔切
ʔiək
分韻撮要
陰入
第七英影應益
(以上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