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溫度調節

皮膚溫度調節是指皮膚感受溫度變化向體溫調節中樞輸送相關信息,通過血管和汗腺反應調節體溫的能力。在溫度學中有兩種溫度,即核心溫度(Tc)和皮膚溫度(Ts)。核心溫度是指腦、心、肺等深部器官的溫度。所謂的正常體溫就是指核心體溫,一般在37℃左右,此時人體的組織及器官處於最佳功能狀態。皮膚溫度是指人體外圍組織的溫度。一般情況下,皮膚溫度是在核心溫度與環境溫度之間,但是當汗液快速蒸發時,皮膚溫度可低於環境溫度。若皮膚處於過熱或過冷環境中時間過長,皮膚溫度高於45℃或低於18℃時,會造成皮膚的損傷和疼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膚溫度調節
  • 過程:通過血管和汗腺反應調節體溫
  • 意義:皮膚是體溫調節的重要器官
過程,意義,

過程

皮膚溫度的調節,可通過以下環節。
1.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是控制部分,人體的恆溫為37℃,此溫度稱為參考溫度。當下丘腦的溫度升高0.01℃時,人體每小時排汗6ml,以利於散熱。
2.通過人體本身的導熱性,以及皮膚血管的熱傳遞、汗液的排泄來完成皮膚的保溫和散熱。
3.核心溫度受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控制,可通過輻射、對流、傳導、汗液蒸發等方式進行皮膚與外界環境的熱能交換。
4.皮膚內一些細胞具有溫度探測器或溫度受體的作用,呈點狀分布,密度不一,通常被分為熱點和冷點兩種。熱點是在溫度升高時被激活,冷點是在溫度下降時被激活,從而將冷、熱信號反向傳至下丘腦,以便調節皮膚溫度。

意義

皮膚是體溫調節的重要器官,能對抗環境的溫度變化和體內產生的過多熱量,將體溫維持在37℃左右。當外界溫度升高或機體進行大量運動,肌肉組織產生過多的熱量時,皮膚血管擴張,汗液增多,有利於散熱。外界溫度下降時,皮膚血管收縮,汗液減少,防止體內熱量丟失。若體溫調節紊亂,可導致高熱、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及低溫意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