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池

白馬池

白馬池亦稱白馬泉,在縣東27.5公里、屯字鎮東3公里的景家窪,因為當地有白馬廟,故稱白馬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馬池
  • 地理位置:縣東27.5公里、屯字鎮東3公里的景家窪
  • 亦稱:白馬泉
  • 名字來源:因為當地有白馬廟,故稱白馬池
簡介,人文歷史,

簡介

白馬池亦稱白馬泉,在縣東27.5公里、屯字鎮東3公里的景家窪,因為當地有白馬廟,故稱白馬池。

人文歷史

據考證,清同治7年(公元1868年),這裡兩度山體滑坡,堵塞溝渠流水,形成此池。白馬池的形成還有一段離奇的故事,傳說同治年間生活在這裡的農民,過著男耕女織的農家日子,沿池邊的農田生長著大片金黃色的麥子和綠油油的玉米及五穀雜糧,綠樹成蔭,村莊星羅棋布。許多家牛羊成群,車馬成套,日子過得滋潤而富裕。同治七年的秋天,沿池畔地下不時發出隆隆的怪鳴,有一白髯老翁似瘋似痴,整日游轉於村間,一連三日只說一句話:“快跑快逃!”村民們聯想地下的轟鳴聲和老人的戒語,意識到可能有什麼災難降臨,依依不捨地離開了村莊,嗣後,山體滑坡,村莊裡所有的居民皆免遇難,人人都說那老人定神仙下凡,土地顯靈,保佑生靈。白馬池如一條碩大的“金魚”面北尾南,靜靜地安臥於黃土高原的腹地。魚的右尾部有一小池,池的上端有白馬泉,晶池娘娘泉,二泉遙相呼應,清澈的泉水源源不斷地流入池中,小池之水長年如注流進大池,真如:問池那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據測定,水深17米,水面面積15.3萬平方米,總蓄水量為130萬立方米,流域面積1.97平方公里。池水蕩漾山腰,清澈如鑒,真有“春來江水綠如藍”之感,景色十分秀麗。春秋季節,釣客雲集,遊人絡繹不絕。邑人馬鑒堂贊云:“人形亂翻春水綠,漁歌頻唱夕陽紅。”池湫周圍還有三股泉眼,水從溝渠兩側紅砂土層的不同角度瀉出,如細雨淋漓,似銀柱涓涓,音韻多律。流經懸崖,苔蘚叢生,水草豐盛,如翡翠綠帶,纏繞於池湫四周。白馬池水質優良,水資源豐富,池中碩大的金魚,結隊暢遊,五光十色煞是好看,晴日片片白雲倒影其中,雨天團團迷霧繚繞池畔,徐徐升起,如一面巨大的紗縵。它是一塊尚未開發的處女地,正期待有眼光的商人到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