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嚴歌苓著中篇小說)

白蛇(嚴歌苓著中篇小說)

《白蛇》是旅美作家嚴歌苓創作的中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99年。《白蛇》以三個不同的版本,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了在文革期間,兩個邊緣人之間的同性之愛。《白蛇》中的女性舞蹈家孫麗坤因編演舞劇《白蛇傳》傾倒眾生,也因其出色的才貌與風流人生在“文化大革命”中獲罪,由“天上人間”自由來去的“白娘子”淪落為連上廁所都被嚴格看守的階下囚,成為眾人唾棄的“反革命美女蛇”,落難後的孫麗坤與一個從小就迷戀她的“假小子”舞迷徐群珊在窗內與窗外的偶遇,引發了一段特殊歷史時期愛恨糾葛的傳奇故事。

《白蛇》中篇小說於2001年獲得中國第七屆《十月》文學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白蛇
  • 外文名稱:White Snake
  • 作品出處:《十月》1998年第5期
  • 文學體裁:中篇小說
  • 作者:嚴歌苓
  • 作品字數:26千字
  • 首次出版:1999年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美麗迷人的孫麗坤是萬人敬仰的舞蹈藝術家。“文革”期間,因曾和捷克舞蹈家一起編排過雙人舞,被定案為“資產階級腐朽分子”、“國際特務嫌疑”。為了逼迫她交代出自己和外國舞蹈家“腐化墮落”的罪行,革命民眾對她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批鬥,她也被迫寫下了長達四百多頁的反省書。在無數次的批鬥、審訊、關押後,孫麗坤變得既邋遢又衰老,然而被毀滅的還不僅僅是她的身材和容貌,還有她那高貴的尊嚴。
孫麗坤上的那個廁所,只有一個茅坑,其他茅坑都不下水。通常的茅坑正面對著門,專政隊的女娃不準許孫麗坤蹲茅坑時關門。女娃們總是一條粗腿架在門框上,大棒子斜對角杵著,這樣造型門上就弄出一個“X”形封條。
孫麗坤起初那樣同看守女娃眼瞪眼蹲一小時也蹲不出任何結果,她求女娃們背過臉去。她真是流著眼淚求過她們:“你們不背過臉去,‘我’就是憋死也解不下來。”女娃們絕不心軟。過去看你高雅傲慢,看你不食人間煙火,就是要看你原形畢露,跟千千萬萬大眾一樣蹲茅坑。孫麗坤所有的尊嚴、美麗都被這場大革命所摧毀了。曾經萬人矚目的藝術家,當下就連蹲廁所這樣基本的生活隱私都得不到最起碼的尊重。曾經對她畢恭畢敬的女學員們如今卻視她如仇人一般。在長期的關押、批鬥後,孫麗坤也漸漸習慣了“新”的身份,她不僅與民工鬥嘴、調情,甚至還為了一包煙鍋巴,讓自己像馬戲團柵欄里的動物一樣,任由民工們欣賞自己的腿。
就在孫麗坤最痛苦的時候,一位20多歲的年輕男軍官,自稱是中央特派員的徐群山走進了她的生活。徐群山的欣賞與愛慕就像一道陽光融化了她冰封起來的對美、生命和尊嚴的意識。然而,美好總是短暫的,很快孫麗坤就發現了徐群山原來是個女人,孫麗坤的愛情轟然倒塌,精神崩潰後的孫麗坤被送進了精神病院。此時,民眾才恍然大悟,幸災樂禍地揣測徐群山的真實身份,好事的民眾為了“檢驗”孫麗坤與徐群山的關係,竟強行對孫麗坤進行了婦科檢查。
在孫麗坤住院期間,還原了女兒身的徐群珊在得到孫麗坤的諒解後,重新回到了孫麗坤的身邊。但她們兩人不正常的親密舉動引起了醫院的護士和病人的猜疑,專政隊女隊員帶著六七個基本康復的女精神病人,把姍姍截到女廁所里,對姍姍撕衣扒褲地強行進行“性別鑑定”。在“文革”結束後,無法面對世俗眼光的她們,無奈地選擇了分開,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軌道。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中國的文化界也在劫難逃。無數知名人士遭受到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摧殘,其中很多人不堪受辱而走上了絕路。《白蛇》中的孫麗坤就生活這種“極致環境”中。
神話借鑑
《白蛇傳》故事,是中國古代的民間傳說。該傳說中的白娘子,以蛇身化為人形,卻一心只為報恩而做無數善事,可謂是善的化身。《白蛇傳》在青蛇還沒有和白蛇成為主僕與姐妹之前,曾有過這樣一段場景:身為男性裝扮的青蛇與白蛇比武,說自己若是打贏了白蛇,白蛇就要做自己的夫人。二人交手,最終是青蛇敗下陣來,青蛇於是化成女兒身,做了白蛇的貼身丫鬟,並以姐妹相稱。並且在後來多次場景之中,青蛇也時不時地挑撥白娘子與許仙之間的關係,更是多次勸慰白蛇為了修煉而放棄許仙,看上去難免讓人覺得是對白娘子的感情有些偏離了主僕和姐妹情誼的軌道。而《白蛇》正是以《白蛇傳》里青蛇與白蛇的情感作為了整個小說的鋪墊與底色,若隱若現、巧妙地穿插其中,為情節的發展作了淺淺的呼應,帶著淡淡的哀愁,並且預示著青蛇與白蛇無法擺脫的宿命。《白蛇》作品,是對神話傳說的現代版演繹。
創作靈感
移居海外的嚴歌苓,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對同性戀有了接觸,在深入了解後漸漸認識到同性戀不僅是一種非常深沉和含蓄的感情,而且還對戀愛的雙方有一種救贖的功能。正是基於這種理解,嚴歌苓以“文革”為背景,講述了舞蹈演員孫麗坤在“文革”時期慘遭迫害的坎坷遭遇。

人物介紹

孫麗坤
孫麗坤本是個被最佳化的女人,她曾經是那樣的優雅與美麗,舞蹈帶給她驕傲與自尊。孫麗坤的人身價值體現於她自己舞蹈家身份的認同上,她自身與藝術已經融為一體,藝術帶給了孫麗坤作為人所渴望的一切,美麗、榮譽、尊重等等,
“大會小會鬥爭她,她也不放下那個下巴頦。”“孫麗坤一發胖就成了個普通女人。”她曾經的美慢慢退化與磨滅了。支撐尊嚴的主體一旦喪失,她的女性主體性意識也就逐漸被磨滅與粉碎。當建築工們們發現孫麗坤“原來不是個畫中人。最後一點令他們拿不準的距離感沒了。最後一點敬畏也沒了。”於是開始了對孫麗坤《白 蛇》同性戀情感背後的真實的戲弄與挑逗,進一步導致了她的沉淪。“1970年夏天,孫麗坤開始對自己的身份習慣了,不再對一大串不好聽的罪名羞慚得活不下去。”“兩年牢監關下來,一個如仙如夢的女子會變得對自己的自尊和廉恥如此慷慨無謂。”孫麗坤的自尊與驕傲,在歷史的污濁中,遭到群體式迫害,最終被人性的醜陋毀滅。
徐群珊
徐群珊化名徐群山,是那個時代的反叛者,她努力追求著對自身形象多元化選擇的自由,向傳統的性別規範進行著挑戰。男人們愛她的美麗,愛她的風騷而毒辣的眼神,愛她舞動的胸脯,愛她的長頸子尖下巴流水一樣的肩膀。她對自己的性別偏離是恐懼的,從一開始就是那樣的小心翼翼和膽怯。而且,不僅對自身的挑戰持懷疑態度,她對社會規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認同的,她一直被灌輸著“‘我’得記住,‘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我’必須做一個正常健康的接班人”的思想。所以,她的反抗是有限的。在“文革”這個極致的環境中,她通過對慣例的否定來追求一種極致化的情感,這本身就導致了情感的邊緣性,從而也使得這種情感缺乏持久性。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超越於歷史與神話之上的人性張力
《白蛇》實為女兒身的假小子徐群珊作為一個遊走於男性與女性世界之間的“酷兒”登場的。徐群珊是一個生活在尋常女孩世界之外的女孩,她從小酷愛穿哥哥們穿剩的衣服,酷愛剪短髮,她輕蔑女孩的膚淺又鄙夷男孩的粗俗,可以說酷兒特質是她尚未成熟的身體裡沉睡的一粒種子。在12歲時看過六遍舞劇《白蛇傳》之後,少年徐群珊對飾演白娘子的孫麗坤陷入了不可自拔的迷戀,最終成為她終生的追隨者。徐群珊對孫麗坤的這種迷戀,始於對女性身體之美的傾慕與渴望,在日記中,她袒露了自己稚拙的心聲:“‘我’一直喜歡舞蹈,可自從見了她的舞蹈,‘我’覺得‘我’不是喜歡舞蹈,而是喜歡產生舞蹈的這個人體。”她甚至渴望能夠用手去觸碰孫麗坤那雕塑般隆起的美麗胸部,而這種渴慕又是與對自己身體的自卑相伴而生的,她曾反覆自問是否能夠成長為像孫麗坤那樣妖嬈美麗的女人:“看看‘我’自己已經發育的身體,‘我’想到白蛇的。‘我’的身體多可憐啊。‘我’會長得像她那樣嗎?”徐群珊因為像男生一樣短的頭髮而被孫麗坤誤認成了“男娃娃”,可以說,正是孫麗坤如蛇的身姿催開了徐群珊心底“酷兒”(西方主流文化對同性戀的貶稱)特質的種子,在前者的妖嬈美麗與自我的平凡無奇的對比中,徐群珊對性別身份的自我質疑開始生根發芽,而這種質疑與對孫麗坤的曖昧情愫兩相牽絆,共同滋長。
徐群珊性別意識的脫軌與歷史車輪的脫軌幾乎同步行進,在“文化大革命中”,她這種與常規性別規範相違背的認知,被獨特的下鄉經歷再次塑造:因為短短的頭髮與身穿哥哥的大號毛料子軍裝,而在熟人眼中被看成是一個“假小子”,使得她能夠在鄉下擁有一個“不男不女”的身份,從而保全自身的“安全”與“尊嚴”;而第一次被火車上的陌生人叫作“大兄弟”時,她突然間意識到這聲“大兄弟”為她打開了一扇陌生而新奇的大門,而這扇門是通向無限的可能性的:“‘我’能否順著這些可能性摸索下去?有沒有超然於雌雄性徵之上的生命?”這種超然於兩性特徵之上的思考,使得徐群珊的酷兒特質最終綻放出燦爛的花朵,如果說之前的徐群珊的生命中或明或暗的閃耀著酷兒精神的光華,那么這之後的徐群珊真正成為一個特立獨行的大寫的“酷兒”。最終,徐群珊以這樣的姿態與身份出現於被囚禁的孫麗坤的世界中:她(或者說“他”)穿一身舊黃呢子軍裝,那身呢軍裝寬大沉重,由於軍裝的大和身體的小而顯出一股獨特的倜儻。在旁觀者和孫麗坤眼中,徐群珊被戲稱為“毛料子男青年”,而她在簡潔的自我介紹中不僅為了偽飾自己的真名,更是鄭重地重構了自己的性別身份:“徐群山。民眾的群,祖國山河的山。”
在為完成對孫麗坤的援救中,她褪去了代表女性特質的“群珊”,而將頗能代表男性巍峨力量的“群山”附於自己的姓名符碼之上,試圖以一個超越男女二元對立的既溫柔又剛毅的酷兒身份降臨,解救孫麗坤走出實體的囚室和心靈的絕望。
從台上到台下的酷兒重生路:徐群珊的酷兒特質產生於兒時的性別迷宮,舞蹈家孫麗坤的酷兒特質則萌芽於《白蛇傳》的藝術世界,並在徐群珊的影響下波及了自己的藝術人生。在藝術世界中,孫麗坤以酷兒精神打破了愛情故事中的男女兩性二元對立結構,對非異性之愛做了精神上的探索。作為風靡一時的舞劇《白蛇傳》的編演者,傳統民間傳說中白蛇與許仙動人的愛情故事並沒有成為孫麗坤在舞台上藝術表現的主線,在《白蛇傳》中,青蛇愛戀白蛇,欲與白蛇成親,而白蛇卻提出了比武的要求,如果青蛇獲勝,白蛇與之為妻,反之則青蛇變為女子做白蛇的侍女,青蛇應允比武的要求,卻在比武中不敵白蛇,最終按約定化為侍女,侍奉和陪伴了白蛇終生。在孫麗坤的編演中,可以發現,傳統愛情故事言說的還是愛情的主題,只是月老紅線兩端的人發生了令人咋舌的變換——白蛇與青蛇原本的姐妹情誼在聚光燈下籠罩了愛情的光環,民間千百年來流傳的溫柔儒雅的許仙形象反而成為了多餘的“第三者”,傳統許仙形象中固有的救小白蛇一命的救世主精神也統統消失不見了。可以說,“白蛇”在孫麗坤的藝術世界中,戀愛中的男性形象是缺席的,而由“女性”代償。
孫麗坤所建構的青蛇形象,開始是以男性代詞“他”來指稱的,而後青蛇戰敗才變成了女性代詞“她”,由男性變為了女性,陪伴白蛇終生,可見在孫麗坤的世界中,性別規範與性規範都是異乎尋常而不“規範”的,這正是她的酷兒特質在藝術世界中的隱蔽體現。
孫麗坤的藝術世界與她的現實人生是緊密相連的。在生活中她與蛇關係密切,為了觀察模仿蛇之動態,她曾與一位印度馴蛇藝人交談並飼養蛇類,而在此基礎上所獨創的蛇步舞蹈引起舞蹈學者的極大重視;在外形上她的身材與蛇類頗為相似,有長蛇般的纖細脖頸,水蛇一般的曼妙腰肢,渾身沒一塊骨頭長老實的,而是像蛇一樣隨著心思遊動;在命運上她與蛇休戚與共,由眾生追捧的善良多情的蛇妖白娘子一夕淪落為萬人唾棄的國際特務嫌疑反革命美女蛇,成也白蛇,敗也白蛇。可以說,孫麗坤就是白蛇,白蛇就是孫麗坤,現實中的孫麗坤的傳奇人生與舞蹈故事中白蛇的愛情故事也是合二為一的,而這種契合開始於孫麗坤和徐群珊眼神的交匯:“青年(徐群珊)這天和孫麗坤目光相碰了,如同曲折狹窄的山路上兩對車燈相碰一樣,都預感到有翻下公路和墜入深淵的危險,但她倆互不相讓,都不熄燈,墜入深淵就墜入深淵。”
事實上,徐群珊以女扮男裝、性別不明的酷兒形象代替了“許仙”成為了孫麗坤戀愛的對象,而在對徐群“山”愛情力量的支撐下,落魄舞者於消極懈怠和自暴自棄的精神泥淖中得以翩然脫身,重拾美麗與希望,而徐群珊的這種拯救使得孫麗坤在獲得“重生”的軀體中注入了異乎尋常性規範的酷兒特質,由藝術世界的酷兒構想真正走向了酷兒人生。
在小說《白蛇》中,“愛情”已經不再是局限於性別桎梏之內的男女遊戲,而是因酷兒因素的介入升華為普遍人性之中對於愛與美的共同追求。然而,《白蛇》中的兩個酷兒主角經歷了性別身份的懷疑與探尋,同性之間的親近與受挫之後,結尾仿佛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作者讓她們各自選擇了與平庸至極的正常男性結婚,恢復到正常軌道,回歸到主流所能接納的異性戀當中,並最終以一場並非本願而顯得笨手笨腳的婚禮和一座充滿多重指涉意味的玉雕隱喻般的結束了這個偏執的故事:“禮物擱在亂糟糟的洞房裡。這時她(孫麗坤)才發現這座雕得繁瑣透頂的玉雕是白蛇與青蛇在怒斥許仙。珊珊的丈夫千恩萬謝,說玉雕太傳神太精緻了。珊珊看了她一眼,意思說她何苦弄出這么個暗示來。她也看她一眼,表示她決非存心。”
作者有意或無意間構建起的兩個曾經於性別規範與性規範的潮水中舞蹈的酷兒弄潮兒形象,因這“回歸”而定格於“曾經”的過去時態,酷兒愛情戛然而止,而使得《白蛇》成為一次“非典型性”的酷兒書寫。在孫麗坤最輝煌的日子裡,她曾生活在眾多男性的追求中,然而那些男性所愛的只是她身上所呈現的世俗標準本身:“男人們愛她的美麗,愛她的風騷而毒辣的眼神,愛她的和周恩來總理的合影。除了她自身,他們全愛。”
當孫麗坤在“文革”時期遭受迫害而失去了外在擁有的一切美麗的資本時,過去那些男人的“愛”也隨之無影無蹤了,甚至對她加以迫害。在孫麗坤落魄之後,居住在孫麗坤囚室爛場院中的建築工人,以一種近似動物的欲望對孫麗坤調戲、偷窺,甚至愚弄的。總之,她們逃離之前的男性世界幾乎成為了禽獸、虛情假意甚至無情無義的代名詞。當徐群珊變成了“珊珊”,退化的柔媚漸漸回到了她的身上,她不再是個造作的北方小爺兒,她真的就是珊珊了;當孫麗坤變成了“孫姐”,在平反後有了新的稱呼,叫“前著名舞蹈家”。將為人妻的珊珊和同樣將為人妻的孫姐都努力掙扎著回到男性的懷抱:珊珊丈夫是個三十五歲的助教,絕對不標新立異的本分男子,珊珊天性中的鐘情仿佛可以被這樣教科書般的男人糾正;孫姐丈夫是一位中學的體育老師,是個不重言辭重行動的人,並不懂得她的舞蹈,但正在加深這方面的修養,爭取一生做她最忠實的觀眾。總之,她們回歸之後的男性世界,雖然是安定的、安全的,卻是麻木的、冷淡的,缺少二者一直苦苦追尋的生命中的美好,甚至可以說是無愛的精神荒原。可見,由酷兒世界向主流性別規範以及性規範的回歸併不能帶給曾經的酷兒真正的幸福。
嚴歌苓在《白蛇》中展現出了女性主義者作為弱者和邊緣人的生存景觀,說明她們是男性世界的受害者與反抗者。孫麗坤的美與自尊在社會中逐漸被毀滅,是徐群珊給予的愛拯救了她。但是這種拯救只能在混亂的社會環境中才能生效,當社會逐漸恢復正常,這種拯救在社會規範與倫理制約面前頓時喪失了它的力量。他們滿懷希望,他們頑強生存,他們夢醒破碎,他們無助哀嘆。這些個體只有通過選擇來確認自身,同時獲得他們所依賴的精神家園。然而同性戀者最終放棄“畸愛”,被中國式的家庭倫理收羅。

藝術特色

文本結構
嚴歌苓借用“復調”的創作形式,將《白蛇》故事的情節分別分派給各個不同的“版本”——官方版本、民間版本、不為人知的版本去講述,讓它們去傳達文字敘述背後的潛在涵義。打亂故事情節原本的寫法,讓版本之間相互對話,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享受一種思維上的拼貼,同時對講述故事的“聲音”的真實性進行判別。
《白蛇》以“革命民眾”來信、“革命檔案指示”、報紙的官方特稿構成的“官方版本”;以純粹第三人稱客觀敘事構成的“民間版本”;以敘述人物內心隱秘和事件真相的“不為人知的版本”。三個“版本”交錯組合,從不同的視角來展現孫麗坤在“文革”期間和平反後的經歷。
1、官方版本
官方版本主要採用了下級向上級單位作報告的形式來呈現官方話語下對“孫麗坤患有精神病”這一事件始末的匯報過程。官方版本體現了一種意識形態的強制力量,它由一系列的“套話”組成。在“革命”的大帽子下,可以無端強制禁閉孫麗坤,為了給她扣上“間諜”的罪名,對她無休止地進行批鬥,要她一遍又一遍地“交代”她和捷克舞蹈家的“腐化”過程;為了“檢驗”她是否和“假特派員徐群山(徐群珊的化名)”有“不正當關係”,竟然運用暴力強制挾持對其進行婦科檢查。
“官方版本”充斥著對“文化大革命”的歌功頌德,對當事人的尊嚴和權利則給予理所當然的漠視。高調而刻板的語言與其所敘述的人物的悲慘遭遇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對讀者的閱讀形成了尖銳的刺激效果。作者在“官方版本一”中偽造了“內部參閱。秘字00710016”等標記,造成了一種真假難辨的文本假象,讓虛構的故事情節與看似真實的政府報告相互混雜,反諷式地點破文革時期政治意識形態。這些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話語充斥在官方版本的內部而構成了一種戲仿的書寫效果。
在“官方版本”里,人物的個人話語在“革命”的權力話語下是被遮蔽的。“文革”結束後,孫麗坤獲得了平反,恢復名譽。在反映這個時期的“官方版本”四里,以《成都晚報》特稿的形式呈現給讀者的是,在一個高調的話語背景下,給予她過於泛濫的讚美,對於她在“文革”期間所遭遇的非人迫害卻隻字不提,曾經直接或間接迫害過她的舞蹈團成員們,居然被描述成幫助她康復的“功臣”,隻字片語中折射出強烈的對比與諷刺。雖然“官方版本”一到四中對孫麗坤的態度從鎮壓變為了褒獎,但是“官方版本”所代表的權力意志對人物的真實經歷和個人感受的遮蔽卻絲毫未改。孫麗坤的經歷,在那個年代或許只是一個小小的縮影,但作者通過她的經歷影射了那個時代的黑暗與悖謬。不同時期的“官方版本”的話語,呈現給讀者的不僅是歷史的演變,也暗含一種荒誕。這種荒誕,來自人物在那個特殊歷史時期真實的悲劇命運。
2、民間版本
民間版本主要以民眾的視點為敘事的切入口,描寫“庸眾”視角下孫麗坤由舞蹈藝術家到精神病患者這一身份與境遇轉換的全過程。《白蛇》不僅寫出了孫麗坤被迫害的過程,更寫出了她在迫害之下重新自我塑造的過程。後者比前者更加殘酷,本來美麗動人的孫麗坤變得沒了廉恥之心,由別人對她的迫害轉成了自我迫害和自我監禁。經過重新塑造的孫麗坤變得胖、俗、自甘墮落,完全拋棄了本來的優雅。這也是她對別人的報復,那些迫害她的人只配看到她這樣的形象,他們也想不到“兩年牢監關下來,一個如仙如夢的女子會變得對自己的自尊和廉恥如此慷慨無畏”。集體大眾在充分滿足了自身的迫害欲之後,終於對她失去了興趣。這時,優雅高傲的“毛料子”徐群山的出現,又激起了讀者新的興趣。隨著孫麗坤的精神失常,人們對徐群山的態度也經歷了一個由膜拜轉向揭發檢舉的過程。
3、不為人知的版本
不為人知的版本採用了作者與徐群珊相互交錯的講述口吻。在敘述孫麗坤與徐群珊“相識——相愛——分手”這一過程時,主要是作者在講述故事的發生經過;而在徐群姍質疑自己性別取向時,則採用了第一人稱獨白的日記體形式。
徐群珊在12歲那年迷上舞蹈家孫麗坤和她扮演的白蛇,20歲從插隊的知青點出走,偶然發現自己少女時代的偶像在監禁下已經今非昔比。她女扮男裝冒充“中央特派員”接近在監禁中的孫麗坤,在接觸過程中兩人產生了一種超乎肉體的感情,終於在徐群珊的性別真相大白後導致孫麗坤的精神失常。之後徐群珊還原為女性身份,以“珊珊”的名義在醫院裡陪伴照顧孫麗坤,直到徐群珊結婚,兩人之間的愛欲糾葛方告一段落。

作品影響

《白蛇》中篇小說於2001年獲得中國第七屆《十月》文學獎。

作品評價

《白蛇》文本,把現實舞蹈家孫麗坤塑造成為抽象唯美的藝術形象。
——鄭飛(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作者簡介

嚴歌苓,1958年生於上海,旅美作家,好萊塢專業編劇。1970年考入成都軍區文工團,擔任歌唱和舞蹈演員。1979年,當過戰地記者。1983年,在中國鐵道兵政治部創作組工作。1986年與李克威結婚。1989年赴美學習,學習期間與李克威離婚。1990年,在美國哥倫比亞藝術學院文學寫作系攻讀文學碩士。1992年,與美國外交官勞倫斯結婚。作品有:《第九個寡婦》、《白蛇》、《扶桑》、《赴宴者》(英文)、《小姨多鶴》、《陸犯焉識》等。
嚴歌苓嚴歌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