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介素-7

白細胞介素-7是趨化因子家族的一種細胞因子

截至2013年12月,共發現了29個白細胞介素(今後可能為35個),分別命名為IL-1---IL29。它們功能複雜,成網路,複雜重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細胞介素-7
  • 外文名:Interleukin-7;IL-7
白細胞介素-7介紹,一般性質,

白細胞介素-7介紹

白細胞介素是由多種細胞產生並作用於多種細胞的一類細胞因子。由於最初是由白細胞產生又在白細胞間發揮作用,所以由此得名,現仍一直沿用。最初是指由白細胞產生又在白細胞間起調節作用的細胞因子。是指一類分子結構和生物學功能已基本明確,具有重要調節作用而統一命名的細胞因子,它和血細胞生長因子同屬細胞因子。兩者相互協調,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調節功能。白細胞介素在傳遞信息,激活與調節免疫細胞,介導T、B細胞活化、增殖與分化及在炎症反應中起重要作用。
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 縮寫為IL,功能關係免疫反應的表達和調節,這種調節有來源於淋巴細胞或巨噬細胞等的許多因子參與。來源於淋巴細胞的有淋巴細胞活素,來源於巨噬細胞的總稱為monokine,其中的各個因子的生物活性各有不同(例如巨噬細胞活化,促進T細胞繁殖等),因子自身的物理化學性質多不清楚。
1979年這方面的研究團體提出了在淋巴細胞活素巨噬細胞因子(monoki-ne)中,已作為一種分子提純並弄清了性質的稱為白細胞間殺菌素。最初測定的為 IL1和IL2。IL1屬於monokine,以前曾以淋巴細胞活化因子(lymphocyte activating factor)命名。細胞促進蛋白質(mitogenic protein)以及B細胞活化因子(B cell-activating factor)等七種名稱稱之。而IL2屬於淋巴細胞活素,以前曾以胸腺細胞刺激因子(thymocyte stimulating factor)、T細胞生長因子(T cell growth factor)等六種名稱稱之。
在對免疫應答的研究過程中,在絲裂原刺激的細胞培養上清中發現了許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研究者各以自己測得的活性進行命名,十幾年報導了近百種因子。後來藉助分子生物學技術進行比較研究發現,以往許多以生物活性命名的因子實際上是具有多效性的同一物質。為了避免命名的混亂,1979年第二屆國際淋巴因子專題會議將免疫應答過程中白細胞間相互作用的細胞因子統一命名為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在名稱後加阿拉伯數字編號以示區別,例如IL-1、IL-2……,新確定的因子依次命名。只有取行克隆化的基因、明確產物的性質和活性才能得到國際會議的認可。
白細胞介素是非常重要的細胞因子家族,截至2013年,得到承認的成員已達29個;它們在免疫細胞的成熟、活化、增殖和免疫調節等一系列過程中均發揮重要作用,此外它們還參與機體的多種生理及病理反應

一般性質

IL-7是由骨髓基質細胞分泌的糖蛋白,分子量為25KD;其基因位於第8號染色體。現多採用基因工程手段,從轉染含IL-7CDna表達性質粒的哺乳類細胞培養上清中獲取IL-7。
IL-7的靶細胞主要為淋巴細胞,對來自人或小鼠骨髓的B祖細胞、胸腺細胞及外周成熟的T細胞等均有促生長活性。①與幹細胞生長因子(SCF)協同能夠刺激b前體發生有絲分裂,這一效應可被tgf和所抑制;但對B祖細胞(pro-b)的生長沒有明顯作用。②促進雙陰性胸腺細胞的成熟,提供胚胎胸腺細胞發育過程中tcr基因重組的始動信號;但對成熟T細胞無明顯作用。③誘導胸腺細胞或外周血淋巴細胞產生LAK細胞活性,其效應細胞主要為CD8+亞群;但IL-7誘導的LAK細胞不具有NK活性。④IL-7能刺激髓樣前體細胞和巨核細胞產生集落形成單位和血小板,使機體從環磷醯胺的免疫抑制作用中恢復過來;在較高濃度時,IL-7還能增強巨噬細胞的細胞毒活性,誘導單核細胞分泌細胞因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