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禮

白春禮

白春禮,男,滿族,遼寧人。博士,化學家和納米科技專家,研究領域包括有機分子晶體結構、EXAFS,分子納米結構、掃描隧道顯微鏡。

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名譽校長。1996年任副院長,黨組成員;2004年任常務副院長、黨組副書記(正部長級)。中共十五屆、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十八屆、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春禮
  • 民族:滿族
  • 出生地:遼寧岫巖
  • 畢業院校:中國科學院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7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人物履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榮譽表彰,社會職務,人物言論,人物評價,

人物履歷

1970.09——1974.09,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二師十八團機運連司機、文書;
1974.09——1978.01,北京大學化學系催化專業學習;
1978.01——1978.10,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實習員;
1978.10——1981.12,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結構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實習員;
1981.12——1985.09,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結構化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
1985.09——1987.11,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後和訪問學者,在噴氣推進實驗室從事真空掃描隧道顯微境(STM)研究;
1987.11——1992.07,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STM實驗室主任(1991.10—1992.04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客座教授);
1992.07——1996.03,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副所長,黨委委員;
1996.03——2004.12,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1995.06——2003.12兼第三、四屆歐美同學會副會長,1995.07——2000.07 兼全國青聯副主席,1996.05——2006.10兼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會長,第25、26屆中國化學會理事長,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9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2001.01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1997.03——1997.05在中央黨校進修一班學習,2001.06和2006.05分別當選第六屆、第七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2002.03——2002.05中央黨校進修一班學習);
2004.12—2011.02,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黨組副書記(正部長級),第五屆化學學部主任(2005亞太材料學會副主席,2006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7英國皇家化學會榮譽會士);
2011.02—2013.01,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2011.05被授予中國科協榮譽委員,2012.03被推選為丹麥皇家文理科學院外籍院士,2012兼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2012.09當選新一屆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長);
2013.01—,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長。
2014年5月3日,因白春禮是納米科學領域的先驅之一,且在相關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白春禮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
2016年4月20日,白春禮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2017年11月20日,白春禮當選白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是首位獲選的中國科學家。
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九大代表。
中共第十五屆、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1、研製成功了計算機控制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TM)
白春禮白春禮
2、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台原子力顯微鏡(AFM)
3、第一台雷射原子力顯微鏡
4、低溫掃描隧道顯微鏡(STM)
5、彈道電子發射顯微鏡
6、超高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
7、在原子或分子級解析度的水平上,解釋了材料表面結構與樣品製備、形成條件的關係。
白春禮先後從事過高分子催化劑的結構與物性、有機化合物的X-射線晶體結構、分子力學和導電高聚物的EXAFS等研究。從80年代中期開始轉入到納米科技的重要領域--掃描隧道顯微學的研究。主要工作集中在掃描探針顯微技術,以及分子納米結構和納米技術研究。在白春禮博士的主持下,成功研製了計算機控制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獲1989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與此同時,與中國科學院電子顯微鏡實驗室合作,研製並開發另一台STM,獲1989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這兩項工作的進一步完善,共同獲得199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也是中國第一項關於掃描隧道顯微學領域的獎勵。隨後,他率領的科研小組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台原子力顯微鏡(AFM)(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一台雷射原子力顯微鏡、低溫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彈道電子發射顯微鏡、超高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等多種掃描探針顯微儀器。所獲得的這些科研成果,由於以不同於國外的創新方式解決了一系列重要技術難題,先後獲得六項國家發明專利。這些新型系列顯微儀器的研製成功,為掃描隧道顯微學的套用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為中國在這一領域工作的開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利用研製的儀器,在極高解析度的水平上,對材料表面結構與樣品設備、形成條件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同時在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進行納米級加工方面,對新型高密度信息存儲方式和納米科技的研究進行了重要的探索。
白春禮白春禮
在基礎研究方面,白春禮博士在使用這些新技術研究有機固體和大分子的表面結構方面做出了貢獻。如用STM、AFM和磁力顯微鏡(MFM)研究了有機導體、有機鐵磁體、有機自組裝膜以及核酸、細胞等生物材料。這些研究結果,在原子或分子級解析度的水平上,解釋了材料表面結構與樣品製備、形成條件的關係。另外,還首次利用AFM和MFM研究了磁性有機薄膜表面的形貌和磁疇,建立了一種研究幾個分子層厚的有機LB膜表面微弱磁場分布的新方法,可達到納米級空間解析度。在單分子結構,有機分子自組裝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高水平結果。利用超高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STM),首次觀察到半導體化合物二硫化鉬的表面形貌,在原子級水平上揭示了這類層狀化物表面結構的新特點。
組建了“北京本原顯微儀器開發中心”,生產的STM整機很快打入國際市場。先後獲國家和院部級二等獎以上科研成果獎7項,國家發明專利5項。在國內外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180篇,出版中英文專著7本。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
1989年
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
1989年
國務院“全國先進工作者”
1989年
中國科學院首屆優秀青年科學家
1990年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1991年
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
1992年
全國十大傑出青年
1994年
第二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
1995年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 “傑出青年學者獎”
1997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7年
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2006年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7年
英國皇家化學會榮譽會士(獲此殊榮的第一個中國人)
2008年
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9年
印度科學院榮譽院士
2010年11月
教科文組織首次頒發的“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發展貢獻”獎章
2011年
德國工程院院士
2012年
丹麥皇家文理學院外籍院士
美國、英國、瑞典、丹麥、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多所大學的榮譽博士
2018年
入選“中國改革開放海歸40年40人”榜單

社會職務

中國科學院、開發中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歐洲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等20餘個國家和地區科學院或工程院院士。
兼任中國微納協會名譽理事長、國家納米科技指導協調委員會首席科學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成員。擔任《國家科學評論》、《Nanoscale》主編。

人物言論

1.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呈現出多點、群發突破的態勢,某些領域將會引發群發性、系統性突破,產生一批重大理論和技術創新,湧現一批新興交叉前沿方向和領域,進而引發新一輪科技革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涉及科學和技術的深刻變革,為中國科技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科技工作者身處時代潮流,也肩負著偉大歷史使命,理應將目光投向黎明,理應勇於獲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第一棵蘑菇”,敢於成為“第一隻領頭羊”。
白春禮白春禮
2.在宇宙演化、物質結構、意識本質等一些基本科學問題上,孕育著新的科技突破。
3.在能源與資源領域,人類必然從根本上轉變無節制耗用化石能源和自然資源的發展方式,迎來後化石能源時代和資源高效、可循環利用時代。
4.在網路信息領域,信息技術和產業正在進入一個轉折期,2020年前後可能出現重大的技術變革。
5.在先進材料和製造領域,綠色和智慧型將凸顯。
6.農業領域將在一些基本的問題上取得突破。 農業將進入生態高效可持續發展時代,不僅要繼續發揮其保障食物安全和國民經濟發展等傳統功能,還將擔負起緩解全球能源危機、提供多樣化需求和優良生態環境等新使命。
7.人口健康領域孕育重大突破和產業發展。預計本世紀中葉,全球人口將達80億-100億。人類將面臨傳統傳染病新的變異和傳播,新的感染性疾病、心理障礙和精神性疾病、代謝性疾病、老年退行性疾病的挑戰。必須提高人口質量,保證食品、生命和生態安全,通過疾病早期預測診斷與干預、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等研發,攻克影響健康的重大疾病,將預防關口前移,走一條低成本普惠的健康道路。
8.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看,我國處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的重要時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日趨急迫。我們必須充分意識到,中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總體上仍處於國際分工的低中端,加快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保持國內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必將更多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同時,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供給能力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的矛盾日益凸顯和尖銳,突破能源資源環境瓶頸制約,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同樣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人物評價

白春禮院士作為中國掃描隧道顯微學的開拓者之一,也是國際STM方面有一定影響和活躍的科學家之一,領導實驗室開展了廣泛、深入並且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