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低碳經濟指導意見

發展低碳經濟指導意見

發展低碳經濟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會在全國範圍內選擇大約10個城市推進低碳經濟的試點,開始探索應該怎么做的問題,這制定促進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發展的財稅、金融、價格等激勵政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發展低碳經濟指導意見
  • 類型:經濟指導意見
  • 目的:發展低碳經濟
  • 意義:保護環境
激勵政策,試水廣東,面臨問題,兩會前低碳熱,大力發展,注意問題,

激勵政策

權威部門提出,將從四個方面採取措施,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
2009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國家發展改革委的報告表示,下一步,將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1.加強規劃引導,完善扶持政策
將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發展理念和相關發展目標納入“十二五”規劃和相關產業發展規劃中,抓緊研究制定《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發展低碳經濟指導意見》《加快推行契約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業發展的意見》等。
2.紮實推進節能減排,加強生態環保建設
全面落實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強化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加快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抓緊出台《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管理辦法》;大力發展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有序發展水電,積極發展核電,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力爭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
3組織開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試點
編制再生金屬及再製造等重點領域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啟動“城市礦產”循環利用工程,抓好汽車零部件再製造、秸稈綜合利用等工作。選擇典型地區和行業,開展低碳經濟發展示範試點。
4.建立健全科技、統計、信息等支撐體系
加大對節能、清潔能源、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投入。逐步建立溫室氣體監測統計、氣候變化信息共享平台和信息服務體系。

試水廣東

廣東省發展低碳經濟路線圖及促進政策研究,這個有點長的名字是鄧梁春參與的廣東低碳研究項目的全稱,與他合作的還有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所的專家。自2007年進入中國後,氣候組織就一直在竭力推動中國走上低碳經濟發展道路,它的發展足跡也與中國低碳經濟的發展之路暗中契合。
實際上,低碳路線圖項目,是氣候組織在廣東開展的第二個項目—2007年,氣候組織便與國家發改委進行了合作,開展了大珠三角空氣污染治理項目研究。“一期項目提出了2020年廣東溫室氣體控制的總目標,二期項目的目的則是制定實現這個目標的具體過程。”鄧梁春解釋。
合作的各方中,廣州能源所及中國社科院主要做技術課題層面的研究;氣候組織則負責相關的能力建設—如培訓、參考指標的制定、宣傳以及落實企業層面的合作等;而英國外交部則提供戰略項目基金的支持。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廣東已經成為全國區域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而近兩年,它卻面臨民工荒和產業轉移等問題的困擾。“目前,廣東省已選定了深圳作為低碳經濟的試點城市,我們正在與深圳市政府對接中。”鄧梁春說。
他透露,之所以沒有選擇經濟同樣發達的長三角,是因為那將會涉及到上海、江蘇和浙江3個省市,政府之間協調起來比較複雜。“而在廣東,政府高層一直在關注是否能形成新興的產業支柱,它又有太陽能、電動汽車產業等一些有潛力的公司,與發展低碳經濟有比較好的契合點”。
基於低碳經濟發展構想,鄧梁春和他的合作夥伴還將提出一系列刺激發展政策,包括風險投資、綠色金融、低碳貸款、交易機制、地區市場建立等方面。並將嘗試推動廣東省政府將低碳計畫整合到“十二五”規劃中去。
“我們是在獲得相關支持的情況下,先於政府決策之前做的項目,但在未來,它很可能成為廣東省發展低碳經濟的一個研究支持。”他對自己的項目充滿信心,“我們打算先在廣東做試點,成功了後再在其他省份鋪開做。”

面臨問題

中國走向低碳經濟的現實道路並非坦途。“目前還存在著一系列的障礙。”氣候組織政策與研究項目總監喻捷直言。發展低碳經濟需要以使用新能源為基礎,目前各地都把發展新能源作為能源戰略的一個方向,但在技術上還存在著不成熟的問題。比如併網、成本問題。
早在1995年就已經開始低碳經濟的嘗試與探索的深圳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自民,也在早前對時代周報記者坦承,“我們從傳統的能源結構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主要還是一個商業機制的問題,如果我們從企業的角度,也從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的角度來看,如果沒有長期的比較合理的商業利益的存在,低碳經濟在實踐上是比較難以維繫的。”
以太陽能發電為例,即便國家給予太陽能發電很高的定價,但是太陽能發電依然不具有經濟性,需要政府在投資上給予一定的貸款,給一些直接的補貼,再在上網時給直接的支持和優惠。由於缺乏有效激勵機制,低碳技術發展可能會面臨諸多障礙。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指出,總體技術水平落後是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嚴重阻礙,“鎖定效應”則是潛在風險。所謂“鎖定效應”,是指基礎設施、機器設備以及個人大件耐用消費品等,使用年限都在15-50年以上,其間不會輕易廢棄,這樣技術與投資都會被“鎖定”。以住宅建設為例,從已有建築看,95%左右都是高耗能建築。如果未來情況沒有改善,大量高耗能房屋一旦修建,短期內改造很難。
“中國必須從實際出發發展低碳經濟,”吳曉青說,“比如說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制定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先行試點示範;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開發低碳技術、低碳產品;積極運用政策手段,推進低碳制度創新與法律體系建設,這些都有很大的改進和發展空間,要花大力氣做好。”

兩會前低碳熱

即使困難仍存,鄧梁春的樂觀也並非沒有原因:就在剛結束的廣東省兩會上,已經有代表和委員就發展低碳經濟提交了相關議案提案。“就我所知道的,不僅廣東,浙江杭州、重慶、南昌的城市也在地方兩會期間提交了類似的議案提案。”鄧梁春如數家珍,“在以前,只有發改委和外交部在說低碳的事,現在已經覆蓋到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區域了。”
早在2009年11月12日,哥本哈根會議召開之際,科技部、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和環保部等部委就曾聯合召開“節能減排與應對氣候變化高層論壇”,有關部門負責人在會上表達了我國在國際氣候談判中的立場,並詳細闡述了未來促進節能減排的思路。
“在2008年以前,就只有發改委和外交部在談;如今,除了他們之外,國際關係學界、環境經濟研究學界和商務部,都在關注低碳經濟的事。”鄧梁春對這一變化感到欣喜。他透露,發改委目前正在起草低碳經濟指導意見,將對低碳經濟概念進行界定,規劃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
“該指導意見會在全國範圍內選擇大約10個城市推進低碳經濟的試點,開始探索應該怎么做的問題,”鄧梁春說,“這一意見有望在3月初,也就是全國兩會的坎上公布,可以預測,低碳經濟在全國兩會上肯定會是一個議事熱點。”
2010年3月11日,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楊金貴指出:“低碳經濟將逐步成為全球意識形態和國際主流價值觀,低碳經濟以其獨特的優勢和巨大的市場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熱點。一場以低碳經濟為核心的產業革命已經出現,低碳經濟不但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結構的大方向,更已成為全球經濟新的支柱之一,也是我國占據世界經濟競爭制高點的關鍵。”引爆了低碳經濟關注熱點。

大力發展

就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的有關發展低碳能源、最佳化能源結構的問題,發展改革委的報告表示,有關部門貫徹落實相關規定,啟動了太陽能電站示範項目建設和"太陽能屋頂計畫"。截至2009年6月底,全國風電裝機達到1500萬千瓦,在建規模1000萬千瓦;全國淺層地溫能供暖(製冷)建築面積已達8000萬平方米;全國農村水電裝機容量達5400萬千瓦。2009年新核准5座大型水電站項目,總裝機容量500萬千瓦。全國核准核電項目總裝機2540萬千瓦,在建規模1335萬千瓦。我國的核電在建規模、水電裝機容量、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積和光伏發電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風電裝機也躍居世界第四。
發展改革委的報告表示,下一步,有關部門將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完善財稅優惠政策,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加快低碳能源的利用和推廣:
--在妥善處理好水電開發與環境保護、生物資源養護及移民安置工作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開發水電資源。
--逐步提高核電占一次能源供應比重,加快沿海地區核電建設,穩步推進中部缺煤省份核電建設,構建核電自主創新體系,推進現代核電工業體系建設。
--加快風電發展,逐步建立國內較為完備的風電產業體系。
--推進生物質能發展,加快推進秸稈肥料化、飼料化、新型能源化等綜合利用,在生物質資源豐富地區因地制宜建設以秸稈為燃料的發電廠和中小型鍋爐。加快農村沼氣建設力度,加快推進養殖小區、規模化養殖場沼氣建設。在經濟發達、土地資源稀缺地區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
--積極推進太陽能發電和熱利用,在偏遠地區推廣戶用光伏發電系統或建設小型光伏電站,在城市推廣太陽能一體化建築、太陽能集中供熱水工程、建設太陽能採暖和製冷示範工程,在農村和小城鎮推廣戶用太陽能熱水器、太陽房和太陽灶。
--積極推進地熱能和淺層地溫能開發利用,推廣滿足環境和水資源保護要求的地熱供暖、供熱水和地源熱泵技術。

注意問題

綠色環保一直是產業發展的方向,這個方向並不是因為低碳概念的興起而剛剛產生,任何一個新概念的提出都意味著新商機的誕生。然而,不能不引起注意的是,概念到現實總是需要一個實現的過程,如今在面對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卻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
一、留意外貿出口中的綠色貿易壁壘
所謂“綠色貿易壁壘”,是指通過制定嚴格的強制性的技術標準,用以限制不符合能耗、環保標準的產品進口,這對國際貿易在客觀上形成了一種技術壁壘。WTO在《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的前言中規定“不能阻止任何成員方按其認為合適的水平採取諸如保護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命與健康以及保護環境所必須的措施”。因此,已開發國家採取的嚴格的綠色貿易壁壘措施,是無可爭辯的。而近年來,我國也頻頻遭遇國際綠色貿易壁壘的圍堵。有專家指出,綠色貿易壁壘已經成為了匯率之後影響外貿的第二大因素。
隨著世界範圍內低碳概念的提出,不符合綠色低碳理念的產品必然要遭到淘汰。而我國的產品出口目前仍大量依賴產品的初級加工,客觀上,對我國外貿出口構成了一定影響。但是,綠色貿易壁壘有別於關稅壁壘,是把雙刃劍。雖然綠色貿易壁壘是在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處於經濟與科技存在巨大反差的背景下施行的,具有隱蔽性、歧視性的特點,並將對以加工製造為主的中國企業造成一定的影響,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將推動企業加強產業升級改造,推動企業科技研發上的投入,實際上這也是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必然趨勢。
“低碳經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對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以加工製造為主體的我國中小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為此,我國中小企業應當未雨綢繆,加強科技研發能力,提升產品國際競爭水平,以贏得未來經濟發展的先機。
二、杜絕產業轉移掩護下的“污染轉移”
在改革開放初期,一些地方盲目追求招商引資帶來的稅收,卻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我們一邊在享受著外商投資企業加速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不得不去面對那些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對中國環境造成的巨大破壞。
如今,中國內地再次吹響了產業轉移的號角,不能不引起我們注意的是,要謹防產業轉移成為污染轉移的藉口。地方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是不能不因為眼前經濟利益、個人政績考慮,而忽視了對污染的把控,破壞當地環境。此舉不但不會促進地方經濟成長,相反會因環境破壞,制約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
如果產業轉移僅僅是把高污染高排放企業,從發達地區轉移至落後地區,此舉雖然從短期來看解決了地方招商引資問題和沿海地區的產業升級、淘汰落後高耗能企業的安置問題,但其實只是把高碳從左手交到了右手,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三、謹防以發展低碳經濟帶來負效果
發展低碳、淘汰過剩產能有可能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速度,一部分企業關停並轉將會增加就業壓力,並由此可能造成一定的經濟動盪。因此我們必須處理髮展與穩定的關係,有計畫、有步驟的實施低碳策略,且不可一擁而上、一蹴而就。
隨著經濟的增長,中國的能源消耗總量可能還會相對增加,但是這種增加還是一種合理的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還會有所增加。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關鍵階段,還不能脫離高碳發展的模式,而工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後,又加重了中國經濟的高碳特徵。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技術創新是低碳經濟的核心,企業應加強技術創新力量,加強自主研發能力,使得產品更加符合“低碳時代”要求。
四、不要誤判低碳經濟發展概念
低碳經濟不單純指某個行業的低碳發展,更是產業上下游的低碳協調發展,如果把下游的耗能轉移到上游,還能算是發展低碳嗎?今年的北京國際汽車展上,各大廠商都迎合著潮流打出了低碳、環保的電動汽車牌,仿佛誰若是沒有兩個電動汽車產品便就會被市場淘汰一樣。各大媒體也將焦點對準了電動汽車,一時間,仿佛不買電動汽車便構成了低碳經濟的絆腳石,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眾所周知,電動汽車的最大特點是能源替代。誠然石油的消耗與二氧化碳的排放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電動汽車就真的能降低碳排放嗎?
目前中國80%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燃煤,超過50%的煤炭消費用於火力發電,而同時,火力發電量占到總發電量的70%以上。加之目前我國煤炭發電平均效率只有35%,在這樣的情況下,發展電動汽車,無異於增加電力消耗,同時也就意味著增加碳排放量。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步伐的加快,電力資源將更為緊張。而在風能、核能發電尚在發展階段的我國而言,大力發展電動汽車,勢必將增加能源供需緊張形勢,相反不利於低碳產業的發展布局。
對於政府來說,在不遺餘力地支持電動汽車發展、支持相關企業開發新產品的同時,更需要解決源頭問題。以電動汽車為例,用煤炭替換石油的作為並不可取,電動汽車成為低碳經濟時代先鋒的前提是解決電力資源問題,否則,前景並不樂觀。
五、當心低碳高“炒作”而低行動
自今年兩會開始,“低碳”字眼頻頻出現於各大媒體的醒目位置。就在這個時候,企業和地方政府也迅速完成了由“高碳”向“低碳”的角色轉變,甚至於某些房地產開發企業都打起了“低碳”的旗號,這與中國人的政治敏感度息息相關。但同時,不能引起注意的是,部分地方政府與企業將低碳作為“炒作”的手段,原來的產品,貼上低碳的標籤,便號稱低碳經濟,這只是自欺欺人罷了。中國人善於炒作概念,這大概是因為漢語的辭彙太過豐富。有些傳統我們必須傳承,有些傳統我們必須摒棄。(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楊金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