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瀛堂

登瀛堂

登瀛堂,坐落在福建安溪尚卿鄉中山村,這裡風景優美,人傑地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登瀛堂(閩南傳統文化)
  • 外文名:deng ying tang 
  • 始建時間:不詳
  • 重修時間:2012年春至2012年冬季完工
  • 供奉佛祖:張公聖君(法主公,監雷御史)
登瀛堂,張公聖君,修道經過,計降蟹精,盜雨監雷,力伏蛇仙,送離瘟神,杜絕斂財,降伏邪道,烏頭與三奶分支,法主公傳承,龍瑞宮,金沙堂,金印堂,

登瀛堂

登瀛堂坐落在福建安溪中山魁梅兜中角落,始建不祥,2012年重修(加修),當年年底完工。堂外兩隻石雕獅子威嚴的守在兩旁,整個外殿主體壓在四根鏤空龍柱上,外殿中央放置一個大香爐,龍柱後屹立著殿堂的大門,大門頂上雕刻這佛光普照和登瀛堂幾個大字,大門兩邊分別是兩對以“登”“瀛”兩字開頭的對聯。進入主殿,佛龕中央壁上畫著栩栩如生的麒麟,麒麟畫上方掛著張公聖君牌匾,牌匾兩旁為木質鏤空的人物和花草雕刻,麒麟下坐著這座殿堂的主人張公聖君,左右兩邊的佛龕分別坐的是觀音和感應尊王。從外往殿頂上看,金色的磚瓦在太陽的照耀下顯得格外的耀眼,瓦上雕刻大量的龍、花草......
登瀛堂為安溪縣人民政府文物保護單位,奉祀的是閩台人民共同信仰的農業保護神張公聖君。登瀛堂就是為了供奉張公聖君而興建的。張公聖君已經成為閩南傳統文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被人們稱之為法主公。 一座法主廟,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風的展示;一尊法主像,就是千萬民眾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託;一塊青石古碑,就是一個感天動地的忠義教案。

張公聖君

張公聖君,又稱張聖者,號慈觀,道教閭山派道士,被明正德皇帝敕封為“法主神號”。張聖者確有其人,於宋紹興九年(1139年)農曆七月廿三出生在福建省永泰縣嵩口鎮月洲村。據《月洲張氏世譜》記載,張慈觀是隨王審知入閩始祖張睦第13世玄孫。張慈觀的童年和少年都在苦難中度過,四歲喪父,後隨母改嫁到盤谷鄉連厝林里(今福坪村)的連姓人家為繼子。七、八歲時,因家境貧寒,繼父讓他去放牛,十二、三歲時,以砍伐鋤柄謀生,所以當地人叫他張鋤柄。十八歲那年,他上閭山學法,修煉武功,決心扶正祛邪,救世救民。
《中國人名大辭典》、《福建通志》、《永泰縣誌》、《閩清縣誌》、《閩都別記》、《夷堅志》和《遊宦紀聞》等對張聖者生平的記敘都大同小異:“張聖者,永福(永泰)人,以採薪鬻鋤柄為業,一日入山遇仙,食以桃,因忽忽若狂,談未來事無不驗。素不諳書,忽奮筆作字,得羲、獻體,因度為僧。作字多以左手,或足指扶筆……”此後,張聖者雲遊於本邑和鄰縣的閩清、尤溪、德化、永春莆田、仙遊等地。那時,南宋政府腐敗,社會混亂,到處魑魅魍魎出沒(稱五通鬼),殘害百姓。張聖者目睹此景,大顯神威,驅妖斬魔,除害滅禍,懲惡揚善,救民於水火。民間流傳的《聖君履歷咒》詳細記敘其事跡:紹興丁丑年,聖者“十九歲到尤溪,募化緣金造橋亭”;淳熙癸巳年“再造建寧水西橋”,時逢漳州大旱,“聖君頃刻行文法,須臾降下滂沱雨”;紹興壬午年,閩清大旱,聖者“牽牛創鑿水梘際,穿通灌溉旱水田”;淳熙戊戌年,尤溪“黎民患瘟疫”,聖者“尋找草藥救病民”。張聖者對邪魔更是疾惡如仇,常懷濟民救世之志。紹興己卯年秋,德化流氓地痞猖獗,聖者神通廣大,降服了這批“五通鬼”,讓百姓過安康的日子。聖者每雲遊一地,都宣揚“惡有惡報,善有善果”的道教因果道理。路見不平,拔劍斬妖魔;遇大旱,鑿渠引甘露;遇病民,尋草藥治病,做好事不勝枚舉。淳熙十年(1183年)聖者雲遊到閩清十四都金沙,修得正果,坐在九龍潭巨石上,羽化升天。享年45歲。鄉人即以其身軀塑像建金沙堂奉祀,此寺為張聖君之“祖殿”;當年,永福人以其頭顱塑像,建方壺寺奉祀,稱為“母殿”。方壺寺雄踞於盤谷鄉岩獅峰峭壁懸崖下,占地3000多平方米,氣勢宏偉,綠樹翠竹環抱,環境清幽。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並被闢為旅遊景點。
張聖君的鴻恩大德,到處傳聞,被萬民崇拜敬仰,人們奉他為保境之神,塑像建寺奉祀。張聖君的信仰文化已傳播到八閩大地,台灣的台北、宜蘭新竹台中、彰化、雲林、高雄等縣市都有祀廟。

修道經過

傳說中,法主公張慈觀,與蕭朗瑞、章朗慶二真人,義結金蘭,三兄弟於閭山許遜真君宮殿中修煉,受賜風火輪;又習太乙天尊法術,均善道法。
張真人也修佛法,一次至南海普陀山拜山,觀音大士曾賜張真人柳枝,真人一拿,即化為寶劍,返回途中,於龍王宮前遇龍樹菩薩,龍樹菩薩傳之以空法,並以經書裝在錦囊內,贈予張真人,真人開錦囊,取經欲讀,手上錦囊即化作能裝鬼神的“乾坤囊”,張真人甚感激兩菩薩的傳授,也立志為佛門護法

計降蟹精

張慈觀真人得太乙天尊、旌陽祖師之道法,精於法術,在福建修煉。修煉時遙見妖怪“五通”(“五通”是妖怪的習稱,數目或是種類皆不一定。)強娶民女。張真人為救無辜少女,遂駕著風火輪飛到,用隱身法把少女救出,自己化身成新娘,趁妖怪不注意時拔劍殺出。
這時,“五通”抵擋不住,要求放掉武器,空手對仗。真人允之,將寶劍插在地上,一跺腳步,足跡入石一尺三寸。“五通”遂效法之,足跡只入石一寸,種種跡象,足證真人法力較高,五通拔腿就跑。真人追趕“五通”,一步步地走上矗立的石壁,石壁形成寬八寸、深一尺三寸的石溝,留下四十五個腳印。“五通”見狀大驚,知道真人法力不凡,於是打算智取。
“五通”拚命奔跑,將真人引入石壺洞中,“五通”奔出,塞住洞口,點起陰火焚燒,欲將真人燒死。真人禁錮於洞,聽到洞外“五通”與群魔在狂歡慶賀,分食紅龜粿(一種烏龜形象的點心,內餡多為甜豆沙,多為祭祀神明、節日時的應景食物),真人飢腸轆轆,無力作法,遂喃喃自語:“火煙燻不死我,就怕被紅龜粿粘到身上,必然喪命。”“五通”信以為真,就把紅龜粿全部丟進洞內,想粘死真人。真人遂大得於紅龜粿,飽餐一頓後,念起真言,請出蕭、章兩個結義兄弟前來助戰。蕭真人、章真人一至,大殺鬼卒,打破洞口。張真人遂出洞,又與五通大鬥法一次。故民間傳說,祭祀法主公最好的供品,就是紅龜粿。
真人法力較高,本欲將“五通”殺之。但一想“蒼天有好生之德,此怪修煉有年,法力不低,不如收為護法神。”,於是打算計降之,向“五通”提出和解,並請“五通”食狗肉。“五通”法力不濟,本知必敗,見到能和解,立刻欣然應允。於是,夜半兩人在洞門口共食。真人一塊狗肉也沒有吃,只吃囊中帶著的黑豆,口中響聲不斷。“五通”遂問:“君口中嘎吱作響,何故也?”真人答:“汝運好,挾到肉,我挾到的只有骨頭,所以口中作響。”天明,五通犯了葷菜不食狗肉的禁忌,法力全失。於是張真人把“五通”打回原形,原來“五通”是螃蟹精,真人令其悔悟,並收之為護法神將。

盜雨監雷

張慈觀真人得知福建旱災,民生艱苦,頗動悲心,飛身潛入天庭,發現閩人注定有劫,故不降雨。於是將玉帝洗筆之水倒下福建,遂黑雨遍降,消解旱災,且因黑雨為天上仙水,故農作物長得極快,幾近一日長成。
玉帝法眼一觀,發現是張真人,遂命雷神持天書逮捕張真人治罪;雷神動起雷光尋找張真人,張真人靈機一動,化身作監察神“御史真君”,手持乾坤囊至,考察雷神,問雷神辦事可有天書玉旨。雷神忠厚,遂將天書與之。御史開天書一覽,說:“天書詔曰:遣張慈觀擒拿雷神問審,爾其欽哉。”雷神大驚,謂是天庭將天書寫錯。御史說:“君且在我囊中休息,我為君向玉皇天尊請示,以免誤事。”雷神感謝,於是入袋。慈觀真人向袋口細細叮嚀:“君且莫出聲。”雷神聽成“君且出聲。”於是不斷鳴雷,一時間天庭震動。
因天上連連巨響,眾仙震怒,於是要找出雷神,此時張慈觀真人遂答稟雷神在自己手上,並將自己為何要違犯天條之理由稟告玉帝。玉帝甚感張真人誠實之意、愛民之心,不但赦免其罪,還封張為“監雷御史法主真君”,以監督雷神。

力伏蛇仙

張真人三人結義,一曰“蕭真人”,另一曰“章真人”(或曰姓洪)。三位真人得到閭山法術,法力高深、武藝精通。三人修道之時,聽說永春九龍潭石牛洞有一條千年赤色蛇仙為害地方,動輒作祟,使得水災、旱災不斷,並且要求人民以活人獻祭,張真人兄弟聞而大怒。
三人駕風火輪入洞,洞中毒水瀰漫,不見大蛇,其實大蛇藏於洞中密處,已知來意,猛然吐信直取張真人,張真人飛騰而起,手持寶劍勒住蛇頭,怪蛇突噴黑煙,張真人頓時變為黑面。蕭真人怒甚,滿臉赤紅,掄起月眉斧,猛砍蛇身,在怪蛇掙扎中,誤傷了章真人額頭,在章真人額上留下一道刀疤,更為緊張,臉色遂更紅,(或曰章真人焦急而臉色轉青)。終於制服此蛇,張真人念動真言,將蛇纏繞於手上而離去。
三人制服蛇妖之後,功成行滿,即有仙樂飄飄,香花朵朵降下,三人即踏彩雲登天。也因此法主真君三兄弟,張真人為黑面,蕭真人紅面、章真人青面,額部有一條刀痕。

送離瘟神

張真人成道以後,在安溪、永春、福州都享香火。一次,瘟神到永春行瘟,一時病人甚多。張真人遂與該瘟神打賭,若輸,可將廟宇讓給瘟神,否則請瘟神離去,瘟神允諾。
於是兩神相鬥七晝夜,僵持不下,瘟神於是在廟門設幕府,動起干戈,部將諸軍包圍真人之廟,陰風陣陣,夜半刀兵之聲不絕。張真人有監雷之權,早將雷神、五營六甲神兵埋伏於廟,以俟後變;此時真人躍登法壇,動起雷法,雷神等一氣衝出,將瘟神部隊圍住。
瘟神知道張真人法力甚高,又具謀略,遂告知真人:“吾代天巡狩,意在難‘在劫之人’,今此鄉在劫之人幾盡;君當入武夷山採藥,重者仍不可治,輕者可存。”真人知道瘟神亦奉天命,來收劫數中人的性命,不得不為,遂贈之以酒食紙錢,送之離去。
瘟神既離,真人遂入山,訪武夷真君,采草藥與眾人服食,病者逐漸痊癒。從此,永春人除瘟疫都奉祀法主公,而非沿海人除瘟疫的王爺信仰。

杜絕斂財

泉州有某尊王信徒,時常迎接其神明神像在各地展開廟會,四處對鄉民派斂香火錢永春州人頗苦之,唯不敢言。法主聖君一日降乩曰:“豈為真虔,莫非要錢?若恨垂涎,廟金換鉛。”意思是將法主公廟弄得破破舊舊,避免神棍垂涎。信徒依照此言行動,神棍隊伍一至永春法主公廟,發現法主公廟變得十分破舊,覺得怪異,因而詢問。廟方回應“近來永春災荒,人民困窘,才會連法主公廟都這么窮困。”神棍只好將神明鑾駕返回,徒費銀錢數萬。

降伏邪道

清時,有道人自言奉羅祖教,能呼風喚雨之術,在泉州勸眾捐資,以便老母收圓,時頗惑眾,有民賣妻子田產以隨之者,道人遂殷富,魚肉鄉里,甚至威逼店家納香火錢,否則聚徒眾鬧事,一日輿過法主真君廟,忽見一巨蟒急祟出,轎夫大驚,轎墜地,道士仆倒,懷裡銀錢四散,蛇即不見。道人怒曰:“廟有邪鬼害我”,仗劍入廟,廟中有聲,厲曰:“老母何在?”,道人手、足竟自起火燃燒,滾地,廟內香客助以滅火,火滅時,道人已瘋癲矣。

烏頭與三奶分支

台灣的閭山派分為兩支,閩南語俗謂“死歸法主,生派夫人”。
一支將法術高強的法主公奉為祖師,並以黑頭巾作為派系之標記,以喪禮法事、超渡驅邪等見長,人稱“法主公派”,台灣人稱之為“烏頭法師”,亦稱“烏頭派”。
另一支,奉臨水夫人等三位女神為祖師,以紅頭巾作為標記,稱作“三奶派”,又稱“紅頭法師”,專作節日、廟宇做醮等法事。

法主公傳承

法主公信仰於福建的福州、永泰、仙遊、德化、永春、安溪等縣頗為盛行,而安溪之茶葉商人信奉尤誠,安溪許多茶商將法主公與清水祖師並列,視為重要之保護神。
17世紀後,渡台的安溪茶商,將法主公香火帶入台北,法主公信仰,遂成為流行的台灣民間信仰之一。此信仰尤其流行於安溪族群聚集處,其中以台北法主公廟最為著名。

龍瑞宮

龍瑞宮始建於明朝,清嘉慶年間曾有加修,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宮殿的中殿較高,兩廂較低,屋面龍脊花檐,以像雄鷹展翅之英姿,矗立在安溪縣官橋鎮虞宗村的北面獅山的萬木蔥蘢之間,背座獅身,堂朝三水之匯,山下有藍溪的滔滔急流,宮殿懸於溪沿峭壁,每逢雨季,波濤拍岸,遙望此地,大有雄鷹展翅翔於河海之勢,雨期過後,宮下存一深潭,水綠如璧,潭畔立一碑,碑有“阿彌陀佛”之字。傳說專治潭中惡鬼作祟,碑後長一叢竹,專用落地除妖之符,人稱青竹符。碧潭東畔溪中,怪石嶙峋,呈有石筆、石龜、石獅、石雞、石狗之狀,傳說群石立水尾,急水廻流,為境內萬民招財聚寶。
龍瑞宮落成之後,主殿供奉“大老”、“二老”兩尊張公金身。宮裡有僧人主持,香火不斷,便利民眾。張公大發慈悲,廣施符水丹藥,人們又稱張公為法主公法主公神威顯赫,保境安民,爐下弟子廣受恩澤,邪祟斂跡,疫病不生。
七月二十三日乃法主公聖誕,陳姓村民皆虔誠敬奉,外姓善男信女值此張公聖誕,前來祈求還願,絡繹不絕,人山人海,規模之大,供品之豐,盛況空前,令人讚嘆。米粽松糕要用榖桶裝盛,糯米炊蒸之印果(俗名大龜)大如米蘿,臨近舍里無可比擬(民國初年還是如此)。
張公聖君神威遠播,澤被四方,爐下弟子有往外地謀生者,大都愛帶上張公香火信物隨身供奉以求平安。條件具備即立廟雕像以供眾膜拜。幾百年來,張公聖跡遍布海內外。如廈門、溫州、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處,均有龍瑞宮分爐之張公聖殿廟,時有分爐信士尋根問祖,前來找尋龍瑞宮發祥地。彼此往來,神人一體,正是神道無私,惠及蒼生,澤被萬民。

金沙堂

張聖真君祖殿
,又名金沙堂,位於閩清縣金沙鎮金沙街中段,為閩清縣人民政府文物保護單位,奉祀的是閩台人民共同信仰的農業保護神張聖君。
張聖真君祖殿建於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原先並不是奉祀張聖君的,只是個小廟。張聖君羽化升天后,老百姓就以其身軀塑像,放入小廟奉祀紀念,從此小廟就改稱為張聖真君祖殿,至今已有八百多年了。現存正殿為明正統四年(1439年)修,清康熙間重修,民國6年(1917年)又覆以鐵瓦重修。張聖君祖殿為重檐歇山頂,飛檐斗拱,主祀張聖君,兼祀蕭法明、連良瑞二君。主殿內,張聖君塑像居中,兩旁為蕭法明、連良瑞塑像。塑像兩邊是黑底金字的對聯:“威鎮金沙驅厲疫,恩敷宇宙護蒼黎”,生動地表達了人民對張聖君的敬仰。這裡還建了門樓、戲台及聖母廳、伽藍廳、土地廟、觀音樓、文昌閣等,使張驛君祖殿的規模更大。值得一提的是,張聖君祖殿至今還保留著許多珍貴的文物:雕刻於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的石獅一對,石獅造型古樸,線條明快簡潔,十分難得。明洪武、崇禎年間的碑刻各一方,還有挖掘於清嘉慶八年(1803年)的九龍泉,民國6年的鐵瓦……這些文物,向人們展示了張聖真君祖殿走過的歷程,讓人回味、引人遐思……
張公聖君的神奇故事在閩清民間流傳甚廣,如點石化豬、坑伏五鬼等,家喻戶曉。這裡還保留有許多人文景觀,如坐化石、張聖君當傭工時的遺址、張聖君親手栽的二合一樹等,都值得一看。
在福州,張聖君活動和居住過的地方,也建有“張真君祖殿”。堂、殿建成,地方政府的官員上報朝廷,皇帝嘉其恩義,賜張為“大化真人”,並“奉旨祀典”。從此民眾稱他為“張真君”或“張聖君”。這兩座堂、殿都有近千年的歷史,至今尚存,誠為極珍貴、極難得的文物古蹟,被定為市級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明清兩朝及至建國前夕,在這裡經商的福州及其他各地的商賈,抱著祈願“財源不盡滾滾隨潮來”的心態,以此為“福地”和發財的“聚寶盆”,不斷雲集在上下杭地區,組成經濟實力雄厚的“商幫”,進行頻繁的商貿經營活動。他們都把張真君奉為“祖師爺”,稱之為“商神”,頂禮膜拜,虔誠至極,在海內外頗有影響。並把福州“商會”、“金融公會”和“商事研究所”的會址設在殿內,以此為中心再輻射到上下杭其他地區,分別成立各商業同業公會的分支機構。
由此可見,“張真君祖殿”實質上是各商幫、各行業在商務活動中議行論市、互通商業情報的信息發布中心。要研究福州商業史,特別是上下杭地區的商業史,不能不研究“張真君祖殿”歷史的發展沿革。這二者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金印堂

金印堂又名張公宮,坐落於東嶠鎮珠江村,是珠江、珠川、先鋒三村(俗稱“三珠”)的總宮。金印堂有前中後三殿,坐東朝西,西北面為巍峨的五侯山,風光旖旎。大殿背後北側為“林氏宗祠”,是20世紀30年代革命先賢活動場所------閩中游擊隊珠江中隊舊址,現為莆田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附近還有建於明代的“瓊林書院”。  “珠江派衍長城系,金印堂供鐵面神”。據《三珠林氏族譜》記載:珠江原為北高長城村金紫林氏自明代中期遷至,距今有500多年的歷史。金印堂始建於明代後期,清雍正十年(1732)擴建中殿,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擴建拜亭及前殿,民國21年(1932)重修。1953年金印堂被改為糧食倉庫,1980年退還珠江村, 1984年“三珠”林氏信徒進行修建。1991年在宮殿前左側建造“駐雲亭”。  金印堂奉祀媽祖、慈濟仁君、張公聖君、劉公元帥、尊主明王等神像。傳說,原先金印堂主神為劉公元帥。劉公元帥滿臉赤紅,錚錚鐵骨,威風凜凜。一次,張公聖君想進宮坐鎮神龕,被劉公元帥阻撓,張公聖君便從宮殿的天井鑽進去,強橫端坐於諸神的中間,而二位聖侯則被趕出在中廳兩側當作守鬥神。  金印堂的壁畫、匾額、石雕或門柱石刻楹聯,皆精美典雅。其橫匾“珠江福曜”、“風雷可召”和“龍潭澤遍”等書法雄健朴茂。在許多楹聯中,“具大神通欽鐵漢,聿就廟貌鎮珠江”。“有降龍伏虎手段,顯披髮仗劍威風”。這兩幅是清代古聯,意蘊深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