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大冶

登封大冶

大冶鎮位於中嶽嵩山腳下的東南邊陲,登封市區東南25公里處,,全鎮34個行政村,341個村民組,,。鄉鎮企業達到3420個。98年完成鄉鎮企業總產值315000萬元,工農業總產值261000萬元,為登封市經濟發展的龍頭鎮。92年被省民政廳命名為“鄉鎮之星”。93年被國務院授予發展鄉鎮企業先進鄉鎮,94年被省政府授予發展經濟先進鄉鎮,95年被省體改委等11個部門定為河南省五十個改革發展建設綜合試點鎮之一,95、96年被市政府命名為發展經濟強鎮、三星級鎮、四星級鎮。

大冶是全國發展鄉鎮企業先進鄉鎮、中國鄉鎮綜合實力500強、中國鄉鎮投資潛力500強、中國20佳和諧小城鎮、中國最佳新農村建設示範名鎮、全國生態文明先進鎮、全國創先爭優示範單位、河南鄉鎮之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登封大冶
  • 總面積:98.7平方公里
  • 總人口:7.8萬
  • 耕地面積:57000畝
行政村,歷史文化,自然資源,經濟發展,發展歷程,可持續發展之路,憧憬未來,

行政村

大冶鎮有34個行政村,190個自然村,其名稱由來分述於下:
一、冶南村地處大冶鎮區南部而得名。先為大冶南街,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定為現名。
南溝:因在鎮區南邊溝內而得名。古稱薄稅溝。
上爐拐:古時冶鐵爐場遺址,久而居民成巷,以古爐而得名。
郝家拐、吳家拐、王?:以居民姓氏定名。郝家拐還是古時冶鐵鏵爐場遺址。郝家拐又名李拐,清時為李姓聚居之地。
二、冶東村地處大冶鎮區東部而得名。先為大冶東街,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定為現名。
橋溝:溝處廣濟橋下而定名。
菜園:因居民多開菜園而得名。
東地:以方位定名。
三、冶西村地處大冶鎮區西部而得名。先為大冶北街、西街,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定為現名。
馬莊、馮家溝、王?:以姓氏定名。
栗子溝:因村內古有一棵大栗樹定名。
四、火石嶺村在鎮區西1.5公里處。其嶺產一種黑色石頭,質堅細脆,用鋼鐵器具擊之,火花飛濺,可引燃棉絮和軟紙,民稱火石;上古黃帝巡視到此,見用石取火,比鑽木取火容易,遂讓人用之,後嶺上居民成村。定名火石嶺,至今無改。
太古城:此村為唐洧源縣城遺址的一部分。
白土坑:因村頭有一白矸土坑而得名。
西三里廟:因東距鎮區3華里處一廟得名。
雙坑:村頭有兩個大坑而得名。
茶庵:古時路邊設一庵無償供行人用茶水而得名。
石老婆:其處一石,如老婆狀而得名。
上、中、下煙坡溝:以地勢定名。
五、松華村由來有二,其一:古時此處松、樺樹並茂,有居民後定為松樺村;其二:古時此處溝壑縱橫交錯,地凹而多松樹,起名松凹,覺名俗,以嵩山之勢,定名嵩華,今稱松華。在鎮區西南4公里處。
石洞溝:有一石洞通向西北,傳說和川口村的扁擔眼相連,以洞定名。
鐵匠爐:以前此處有一鐵匠爐而得名。另,此處有一牛王洞,故又稱牛王洞。
官井:因有一公用水井而得名。
砦溝:位於砦下溝內而得名。
孫家?、於家?:以姓氏定名。
六、老井村在鎮區西南5公里處。因有一眼古老深井得名。井口用青石板券成,供周圍村民用水,用壞多少井繩不可知,何時挖成亦無考,繩磨井沿石成溝兒,深寸許,井口四周比比皆是,足以證明井的古老。
東溝、寨根、西溝、上坡:以地勢方位定名。
胡家?、楊家?:以姓氏定名。
七、溫溝村在鎮區南稍偏西3公里處,以姓氏和地勢定名。
高崖頭、過洞莊:以地勢取名。
趙家?、劉家?、溫溝、景家?、寧家嶺:以姓氏定名。
八、雅山村在鎮區南1.5公里處。古時有兩文人到此春遊,見此處溝深林茂,鳥語花香,彩蝶飛舞,景色宜人,一曰“真乃幽雅處”,一曰“山秀景色新”。居民覺好,各取一字,定為雅山。據《上下五千年》載:有史家考證,此地為夏族起源地之一。
古路套:此處為兩道溝匯合處,形似葫蘆,取名葫蘆套,年久音轉,成為現名。
桑園:因古時有一盛產桑樹的大園,嫘祖曾在此地教民養蠶繅絲,故稱桑園,沿用至今。
里灣:因村在溫溝河灣以里而得名。
南三里廟:因村頭有一神廟,距鎮區南3華里而得名。
小南頂:位於村南一小山頂上而得名。
九、南五里廟村村有一廟,北距鎮區2.5公里。俗稱南五里廟。
趙井溝:古時有一老人早起拾糞,見一束光從西而來,直照入溝內一口井中,甚覺奇怪。查其源,此光來自東劉碑南嶺,又究不出其因,猜疑有寶鏡隱現,遂定嶺名為南鏡嶺,溝名照井溝。久傳變成現名。
杏山坡:因坡上多種杏樹而得名。
大堰灘:此一灘地築有一大堰而定名。
秤鉤灣:地形像秤鉤,村在鉤灣里,因此得名。
楊家?:以姓氏定名。
楊樹溝:以樹定名。
密岵溝:以靠近密岵山而得名。
十、橋板河村因古時此處河上架板成橋而得名,在鎮區東南部,與鎮區毗鄰。
明朗寨、後河、南坡:以地勢方位定名。
桐木溝:以桐樹多定名。
謝家?、王家?、董家?、景家?、閻家溝:以姓氏定名。
瓦背:地勢像覆瓦,中間高兩邊低。又曾名扁擔村,因此處距古集、窯場近,村民農閒,多用扁擔挑窯貨、陶瓦器具進行交易而得名。
十一、塔灣村在鎮區東1.5公里處,村在溝灣之處,又有古塔一座,因而得名。
關帝廟溝:因溝口建有高大的關帝廟而得名。
坡寨:因寨建在山坡上而得名。
冶窯:從古至今冶陶業興盛。陶窯林立,初為挨窯,後改稱為冶窯。
車灣:初建一車坊,後成村落,因而得名。
石道:村西一砂石崖,長年滴水,水流成石道而定村名。
大灘、東莊、西莊:以地形地勢方位定名。
十二、周山村以姓氏定名。在鎮區東2.5公里處。明時從密縣周渡口遷來一戶周姓人家,初經商後定居,而得村名。
白崗泉:此處有一白石崗,崗上清泉溢流,終年不斷,水涼而沉,面浮油花,人畜常飲,壯體提神,當地人多食此水。
楊樹溝、槐樹口、栗子溝:以樹定名。
南地、里河:以周山莊為中心以方位定名。
十三、弋灣村在鎮區東偏北3公里處,因弋姓在洧水河灣建村而得名。據傳,唐代前此處設為青石鎮。
廟灣:因河灣處有一古廟得名。
東河、河南、後溝:以地勢取名。
張莊:以姓氏定名。
十四、粉坊?村原名砂鍋洞,在鎮區東北4公里處,以居民從業定名。1964年,此地因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整修地堰之事被《河南日報》刊登時,當時開有一粉坊,故報紙刊登為粉坊?,後沿用至今。
郭家?、謝家?:皆以姓氏定名。
十五、吳莊村在鎮區東3公里處,以姓氏得名。
椿樹嘴:以樹木定名。
劉灣:以姓氏定名。
上?、下?:以地勢定名。
洧源溝:因古人誤為洧水源泉之一而得名。
馬溝:為麻道溝下端,因此溝內沙岩中長年流泉水,水沖痕跡如披麻而得名。又繼白居易在香山發現煤炭後,有人在大煤窯溝挖煤,用馬拉煤筐,上下工時,馬皆從此往返礦井而得名。
大平:因鄭州煤業集團大平煤礦在此而得名。大平二字,大字取於大冶,平字取於平陌。
十六、陳家溝村鎮區北2公里處,以姓氏得名。
陳前河:以地勢和姓氏而得名。
高門台:初居一戶弋姓,門台較高,久呼成名。
十七、沁水村在鎮區東北4公里處。大溝村南溝口,有井深三、四尺,井中一石,四周沁出泉水,飲覺甜涼爽美。村中高壽人很多。傳說:古時一南蠻游此,見一百歲老人,向其求錢,回說:需問祖父。甚覺驚奇,查詢其因,始知民飲井中水之故。細審,原來井內有一大石縫,縫內一棵人形何首烏,遂取走,井水味減,後人以井泉水定村名、河名。
大溝:以溝大定名。
磨河:沁水河在此彎曲迴轉,好似推磨,因而得名。
荊木嶺:嶺上荊林叢生,石家?有山神廟一座,梁為荊木,廟前還有一高大荊樹,因而得名。
砦根、東莊、西莊、東坡、石嘴、南溝等,以地勢定名。
巴河:村處沁水河尾巴之處。
楊家莊、景家莊、董家溝等:以姓氏定名。
十八、王家莊村以姓氏定名,在鎮區北6公里處。
趙家莊、孔家莊、景家莊、鄭家坡、劉家?等,以姓氏定名。
石坡、石樓溝、高石崖、太崗:以地勢定名。
十九、石嶺頭村古時一王姓在此建一樓(實為上下兩層土洞),遂叫王樓。又因此村在山嶺之首,又稱石嶺頭。在鎮區西北4公里處。
柿樹林:因滿坡柿樹而得名。
木蘭洞:傳說古時此處溝內有一天然土洞,洞內長年居一母狼,民稱母狼崗、母狼洞。又因溝內多木蘭樹,民多以木燒炭冶鐵,覺母狼為村名不雅,改為現名。
趙家莊、趙家?、景家?、王家?、郝家?:皆以姓氏定名。
二十、新興溝村以前此處有一座星星廟,村在溝中,民稱星星溝。後改名為新興溝。在鎮區北偏西2公里處。
油坊溝:因村中開有油坊而定村名。
土橋溝:村東有一土橋而定村名。
全神廟:村中有一座天地全神廟而得名。
鬼推磨:村頭兩巨石相疊,其形似磨,兩邊各有一傳說中的鬼形石頭,狀如推磨;民傳半夜還會聽到巨石處有推磨之聲。久呼成為村名。
趙家?、景家莊、秦家?、董家?、李家?等:皆以姓氏定名。
二十一、東施村:在鎮區西北2公里處。因在西施村之東而得名。
隨家?:以姓氏定名。
煤窯溝:因溝內曾開辦煤窯而得名。
西溝、北坡:以地勢方位定名。
二十二、炮坊溝村在鎮區西1.5公里處,因村內開設鞭炮作坊得名。
太古城:因此村為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所設的洧源縣古城遺址一部分而得名。
董家溝:以姓氏定名。
川溝:村在通往劉碑川的溝里而得名。
南坡、東南溝:以地勢方位定名。
二十三、西施村在鎮區西3公里處。村名來歷傳說有二,其一為戰國時,范蠡以西施為餌設美人計,滅吳後,攜西施隱居於此,西施女常在紫羅池洗羅裙,後葬於此地而定名。又一傳說,村民多種馬鳴寺善地,有施主專為寺收租,和東施村相應稱西施村。
獅子口:村東南路口處建一閣,前立一石獅,久呼成名。
水泉:又名牛蹄泉。傳說古時此處缺水,村民多到馬鳴寺內擔水,甚為艱苦。有一頭神牛從此經過,踏地成坑,終年有水滲出,人們掘地成泉,因而得名。
上河、下河、坡尖、坡根、山懷、鳳凰嶺、石板道、中一節等:以地勢定名。
劉?、徐莊、張砦、翟家?、尤溝、尤家溝、張東、張西等:皆以姓氏定名。
二十四、大路北村在鎮區西北6公里處。古時有從大冶通往登封城一條官道,民稱大路。因村在大路之北而得名。
大路南:村在上述大路以南。
劉子溝:初溝內多柳樹,稱柳枝溝。後因民多劉姓,改名為“劉字溝”;1927年被該村名士劉敬昆改為劉子溝。古代“子”為尊敬之意。
炮樓?、轆轆坪、寨?:皆以建築、地勢稱名。
二十五、沙溝村古代冶鐵業興盛,稱為鐵冶谷。因居民多姓史,定名為史家溝。後來因鑄鐵翻砂爐子多而定為沙溝。在鎮區西6公里處。
張家?:以姓氏定名。
寨北溝:以地勢定名。
老泉里溝:有一古泉,供方圓數里村民食用,村又在泉的里溝而得名。
老君台:因台地上建有老君廟而得名。
二十六、朝陽溝村在鎮區西偏北8公里處。原名曹村,又名曹家灣,以姓氏定名。傳統曲劇《卷席筒》即出自該村。1957年河南劇作家楊蘭春在此體驗生活,編寫的現代豫劇《朝陽溝》,引起反響。1974年改村名為“朝陽溝”。
馮窯:以姓氏定名。
盆窯:因燒制瓦盆而得名。
黑鹿溝:古時溝內林木茂盛,有一對黑鹿出沒於此,民稱黑鹿溝。後有民居成村。
二十七、垌頭村原稱洞頭,位於鎮區西7公里處,因村旁有一大土洞而得名。
南河:因方位而得名。
二十八、前柿杭村位於鎮區西7.5公里處。從前此處為集場,設有柿子行,稱作柿行。因此村在柿行前,古稱前柿行。村有文士感覺不雅,改名為前柿杭。
西溝:因地理位置而得名。
二十九、後柿杭村與前柿杭對稱,地名來歷相同。位於鎮區西7.5公里槐下公路旁。
三十、東莊頭村位於鎮區西7公里處。明時村名為上徐莊。明末李際遇起義,火燒此村,民眾逃亡,只剩莊東頭姓徐的一家老婆和兩個孫子倖免,民稱莊頭徐家。後又成村莊,呼村名為莊頭。又因位於登封市東部,定名東莊頭。
三十一、西劉碑村距大冶西偏南7公里處。因村在劉碑寺西南而定名。
董家嶺、劉家?、楊家?:皆以姓氏定名。
三十二、東劉碑村在鎮區西偏南6公里處。因村在劉碑寺東南而定名。
大橋溝:因溝口有一大橋而定村名。
白家溝:以姓氏定名。
三十三、川口村在鎮區西6公里處。因村建在劉碑川東北出口處而定名。
塔廟:原建一小廟,後建一大廟套著小廟,初稱套廟,久成塔廟。
川溝、東坡:以地勢定名。
尖山:村在一上尖下圓的石山下,傳說楊二朗擔山趕太陽到此,倒鞋內積土而成山。
焦家嶺、陳家?、景家?、董家?、胡家?等:皆以姓氏定名。
三十四、新村1973年大冶修建朝陽溝水庫時,將庫區內盧店張家?村油坊?第五生產隊村民遷此建村而定名。在鎮區西6.5公里處。

歷史文化

悠久的歷史,秀麗的山川,賦予了大冶鎮燦若群星的自然及人文景觀。東有唐代詩人隱居的“香山廟”,南有聞名與世的中原勝景,素稱“天下小桂林”的石淙會飲,西有名揚全國的“朝陽溝”,北有西施美女浣沙的“紫羅池”。

自然資源

大自然的厚愛不僅給大冶留下了豐富的自然景觀,也慷慨賜予了大冶豐富的礦產資源。據初步勘探,大冶鎮境內蘊藏有14種礦產,其中煤炭儲量3.2億噸,鋁礬土1.1億噸,石灰石1.6億噸,白矸石2.2億噸,藍矸石6500萬噸,鐵礦石、磷礦石及稀有金屬鎵等也有可觀的儲量。
豐富的礦產資源給大冶鎮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改革開放以來,鎮黨委、政府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適合當地實際的經濟發展戰略決策。把發揮資源優勢,大力興辦工礦企業作為全鎮人民脫貧致富,實現小康的突破。目前,先後已有24個行政村達到了小康標準。然而,依靠資源富起來的大冶人民也深知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已把投資的目標轉向資源深加工、高、精、尖等項目上去。目前,已逐步形成以煤炭、建材、耐材、冶金、機械、加工為龍頭的門類較為齊全的鄉鎮工業體系,並相繼形成了11個集體公司。其中,該鎮的第二耐火材料總廠先後研製新產品20多項,其中4項填補國家空白。向陽實業總公司滾動發展,實施煤變電戰略,新建坑口電廠一座,計畫投資1億元,即將投入運行。

經濟發展

發展歷程

“經濟要發展,交通、通訊是先行”。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從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入手,投放巨額資金,先後建造了影劇院、俱樂部、溶食宿、娛樂於一體的宏達賓館、敬老療養院、電視差轉台、有線電視台等基礎設施。開通了4500門程控電話,1200門行動電話,傳真業務相繼走入了尋常百姓的家中;境內大小鐵路兩條,與國鐵接軌;四通八達的公路村村相連。鎮政府94年又投資3160萬元,用於境內的槐下公路擴寬工程,在登封修路只上創出了奇蹟。95、96兩年又修村級柏油公路30公里,投資2億元的鎮區建設,按照武漢設計院的設計,已進入實施階段。
2011年以來,大冶鎮多措並舉,全面促進經濟強勁發展。大冶鎮共有規模以上企業55家,其中第一季度開始生產運營的有50家,占全鎮規模以上企業的91%。截至4月底,全鎮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4.6177億元,同比增長9.5%;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7.3077億元;工業總產值完成44.5388億元;實現利潤107792億元,同比增長47.6%;財政收入實現4586萬元,同比增長14.8%;人均純現金收入達到4700元,同比增長17%;實現利稅11.5627億元,利稅率26.5%。同時,積極做好外貿出口工作,第一季度,完成外貿出口52萬美元。

可持續發展之路

經過不懈的努力,如今的大冶鎮已經初步形成了煤炭、電力、磨料磨具、耐火材料、建材為主導的工業體系。2008年1至9月份:大冶鎮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1億元,同比增長28.5%;規模工業增加值完成20.5億元,同比增長95.2%;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億元;財政收入完成1.2581億元,同比增長59.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585元,同比增長20.8%。 “今後,我們將繼續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和生態化進程,努力構建和諧大冶。”大冶鎮黨委書記這樣告訴記者——長風破浪會有時,我們有理由相信大冶鎮正走在一條充滿希望的道路上。

憧憬未來

改革開放的春潮在大冶富饒美麗的沃土上浪激濤涌,勤勞勇敢的大冶人民正用智慧的雙手編織著希望和未來。大冶,也終將成為中原大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神州大地上的一面紅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