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石榴子

番石榴子

番石榴子,中藥名。為桃金孃科植物番石榴Psidium guajava Linn.的種子。在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和雲南等地均有分布或栽培。具有止痛,止瀉之功效。常用於腹痛,瀉痢。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番石榴子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桃金孃目
  • :桃金孃科
  • :番石榴屬
  • :番石榴
  • 分布區域:在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和雲南等地
  • 採收時間:秋季
  • 用量:內服:煎湯,3-5g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

入藥部位

種子。

性味

味微苦、澀,性平。

功效

止痛,止瀉。

主治

腹痛,瀉痢。

相關配伍

治腹痛:(番石榴)種子,樟木樹之木皮共煎服。(《台灣先住民之藥用植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g。

使用注意

不宜多食,多食易導致便秘。

採集加工

秋季果熟時,收集種子,曬乾。

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13米;樹皮平滑,灰色,片狀剝落;嫩枝有棱,被毛。葉片革質,長圓形至橢圓形,長6-12厘米,寬3.5-6厘米,先端急尖或鈍,基部近於圓形,上面稍粗糙,下面有毛,側脈12-15對,常下陷,網脈明顯;葉柄長5毫米。花單生或2-3朵排成聚傘花序;萼管鐘形,長5毫米,有毛,萼帽近圓形,長7-8毫米,不規則裂開;花瓣長1-1.4厘米,白色;雄蕊長6-9毫米;子房下位,與萼合生,花柱與雄蕊同長。漿果球形、卵圓形或梨形,長3-8厘米,頂端有宿存萼片,果肉白色及黃色,胎座肥大,肉質,淡紅色;種子多數。

生長環境

生於原野、村邊、溪旁、林緣等地。在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和雲南等地均有分布或栽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