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扁擔戲

界首市扁擔戲俗稱“小挑子”,又名猴頭人子,一台戲,獨腿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界首扁擔戲
  • 俗稱:小挑子
  • 又名:猴頭人子
  • 屬於:一台戲,獨腿戲
界首市位於安徽省西北邊陲,淮北平原的西部邊緣,地處東徑115°15’一115°32’,北緯33°O’— 33°30’。東與太和縣相鄰,東南與阜陽市接壤,南與臨泉縣泉河相望,西連河南省沈邱縣,北依河南省鄲城縣,境內有潁河、泉河兩條主要河流。 界首歷史悠久。早在二三萬年前就有人類勞作生息在這片土地上,夏商時屬豫州,戰國時歸楚,秦代入陳郡,陳勝部屬蒼頭軍在此聚義;東漢王莽、劉秀逐鹿中原,在此留下“王莽趕劉秀”的千古史話;南宋名將劉琦大敗金兀朮,在此劃溝為界,史稱“界溝驛”;元末紅巾軍領袖劉福通反元起義,在此揭桿。抗日戰爭期間,作為大後方的界首,商賈雲集,名噪一時,被譽為“小上海”。1989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復市。
其流行區域主要在界首市蘆村鎮小徐村,小徐村位於蘆村鎮東北部,東與太和縣接壤,北依河南鄲城縣,是一個偏遠鄉村,交通不便,民眾生活窮困,為了生計,村民學會了一些耍猴,說唱藝術。大約在清末,由利辛縣藝人葛三傳入界首,歷史約一百多年。小徐村朱惠賢(第一代傳人)通過對扁擔戲不斷地摸索和創作,逐漸形成了界首扁擔戲獨特魅力。演出劇目有《王小二賣豆腐》、《王二打虎》、《西遊記》、《王小二上山打柴》等。
如今,在界首市城鄉提起朱允德和他表演的扁擔戲,幾乎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
朱允德,男,1951年生,安徽省界首市蘆村鎮小徐行政村朱莊村人,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傑出民間藝人。
小徐村位於界首市蘆村鎮東北部,東與太和縣接壤,北依河南鄲城縣,是一個偏遠鄉村,交通不便,經濟落後,村民們祖祖輩輩都有靠雜耍、說唱等曲藝維持生計的習俗,界首扁擔戲藝人朱允德就出生在這裡。從記事起,朱允德就開始接觸這些民間文化藝術,耳濡目染。那時,小徐村家家戶戶都有外出賣藝的藝人,每家孩子都從小開始學藝。朱允德的伯父朱守未是遠近聞名的扁擔戲藝人,一次偶然的機會,伯父發現他對扁擔戲特別痴迷,於是就經常帶著他走村串戶進行演出,閒暇時就手把手地教朱允德扁擔戲的表演技藝,傳授他演出經驗和技巧,朱允德學習得也很投入。為了練習口技,朱允德常常跑到野外,一練就是半天,直到模仿的聲音惟妙惟肖;為了練習手上的功夫,他常常忘了吃飯和睡覺,直到手指發麻起泡。從10歲到15歲,正是一個孩子最為天真純樸、貪玩好動的年齡。但在這5年時間裡,朱允德一直堅持學習,從未鬆懈,很快掌握了扁擔戲表演技藝。
朱允德不僅對表演技藝進行了改進和創新,而且還利用閒暇時間進行曲目創作。他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及戲曲為題材,以伸張正義,懲惡揚善,積極向上、樂於助人為內容,融入扁擔戲輕便、靈活的表演形式,在民間傳統藝術中喜聞樂見,使百姓深受教育。他自編自演的傳統曲目有《王小二賣豆腐》、《武松打虎》、《香蓮告狀》、《馬囫圇換親》等;現代曲目有《捉特務》、《小兩口離婚》等。
1980年,朱允德加入界首縣曲藝隊。帶著創新後的扁擔戲表演藝術,朱允德從這一年起,開始在安徽、山東、河北、河南、湖北等省進行演出,所到之處觀眾都是人山人海。朱允德記得第一次在山東一廟會上演出,他的出色表演吸引了上千觀眾,引起了轟動。山東電視台、安徽日報等媒體都進行了採訪和報導。從此,朱允德和他的扁擔戲,到處享有盛譽。
1990年至今,由於生活條件的改善,朱允德沒有再外出賣藝,但他並沒有放棄對界首扁擔戲的熱愛,期間創作曲目不斷,每年的農閒時節,他都會表演扁擔戲給鄉鄰鄉親娛樂,豐富民眾的文化生活。
1989年,朱允德由於扁擔戲技藝精湛,受邀參加“界首市建國40周年暨復市”大型文藝匯演活動,並獲得表演優秀獎。
2008年以來,朱允德先後參加了安徽省民眾文化藝術節、安徽省首屆民俗文化藝術節、阜陽市雙藝節、界首市節慶晚會等演出活動上百場次,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2010年12月,朱允德被列為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一根小扁擔,人生大舞台”。而今,朱允德仍然堅持為大眾表演扁擔戲,用觀眾的歡聲笑語去詮釋他的藝術人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