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感

界限感

親近地保持距離,才是恰當的交際方式。完美解答全民熱議話題“我憑什麼要幫你”,讓內心善良卻不擅長交往的人實現理想的人際關係。做一個迷茫時代的聰明人,不要成為你討厭的那種人,把握界限感,打造完美人際關係。

基本介紹

  • 書名:界限感:打造完美人際關係的秘密
  • 作者:凌嵐
  • ISBN:978-7-5546-0605-6
  • 類別:成功勵志
  • 頁數:249
  • 定價:35
  • 出版社:古吳軒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1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680×960  1/16
  • 圖書品牌:文通天下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媒體評價,目錄,文摘,

作者簡介

凌嵐,精通行為心理學,對人格解析也有深入研究,明確提出了“界限感”這一影響人際交往的關鍵因素,並給出了切實可行的指導方法。已出版暢銷書《做內心強大的自己》。

內容簡介

你弱你有理?我憑什麼要幫你?
我沒有權利遷就你的過分。
你還沒重要到讓我動用情商的地步。
也許你並不知道,諸如此類糟糕的人際關係,往往是因為缺乏“界限感”造成的。“界限感”的基本原則是,管好自己的事,不干涉別人的事,順應老天的事。
缺乏“界限感”的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總是索取不願分享,總是命令不願商量,總是發泄不願包容,總是破壞不願維護……然而,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欠你什麼,想得到就要付出;你並不比誰高貴,想被尊重就要以禮待人;發泄情緒沒關係,但不要傷害無辜的人;你的行為必須符合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掌握了“界限感”,你就會明白,親密地保持距離,才是恰當的交際方式;圈子不同,不能強容;想跟別人愉快地做朋友,就不能強人所難;收回玻璃心,別人更願意理解你……“界限感”是打造完美人際關係的魔力法則。

媒體評價

人情歸人情,事情歸事情。人情事情混為一談的人,做不了大事情。
——蘇芩
我們在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尊嚴和人格空間的前提下,儘可能對他人釋放善意。
——《羅輯思維》羅振宇
適度的挑釁,絕對能讓談話熱絡。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意見被重視、被探討,而不是被一個完全沒原則的人敷衍了事地點頭稱是,應付過去。
——蔡康永

目錄

第一章 最好的關係,是親近地保持距離
最好的關係,是親近地保持距離
把握自我邊界,別因自我認同感而失去理性
遷怒,損人不利己
炫耀,碾壓了別人的尊嚴,也失去了他們的認同
別在自己的主場丟盔卸甲,獨立人格讓你獲得愛與尊重
給對方一點空間,就是給自己一份心安
少一些計較,大氣的人才受歡迎
先考慮他人的感受,再決定要不要開口
能隨手解決的摩擦,沒必要小題大做
第二章 “情感綁架”是毀掉所有關係的根源
無能的人最喜歡用交情“綁架”別人
誰都沒有義務遷就你的過分
你還沒重要到值得他關注的地步
強人所難,怎么能愉快地做朋友
別太把自己當回事,沒人願意看你擺架子
過度熱情反而讓人對你敬而遠之
不要為了任何事去討好任何人
做了中間人,就要當心受夾板氣
放得下臉面,自然更有情面
玩笑太過火,害了自己傷了別人
第三章 守住自己的本分,不苛求他人的情分
別人不想幫你,也許是因為你太無知
你所認為的不公平,在別人眼裡可能很正常
其實,大多數人並不在意你
隱私這種事,別泄露自己的,也別過問他人的
需要跟別人協作的時候,請不要孤立了自己
多嘴的人,走到哪裡都惹人厭
吃虧是福,總是吃虧哪來的福
你可以對上級的不合理要求說“不”
世上沒有絕對的事,說話要留有餘地
第四章 不打擾,是你與別人最好的相處方式
請不要把你的秘密告訴我
他人的人生,你碰不起
別人不是你,不要過於苛求
別成為那個毀掉生活情趣的人
每個人生來都有價值,不要小瞧任何人
太過高調,反而會讓自己的人緣變差
用溝通解決殺傷力比較弱的流言
他人的嘲笑,何必放在心上
你吃的都是不懂拒絕的虧
別讓自己的犯迷糊變成招人煩
第五章 如果沒有界限,關愛也會變成傷害
把好脾氣留給親近的人
與愛人以外的人保持恰當的距離
愛人如沙,握得越緊失得越快
曖昧,你玩不起
遇到對你沒興趣的人時,請你識趣
不要從人情世故的角度看待伴侶
愛情不是你的全部,生活才是
幸福靠心感知,不需要秀給誰看
再親密的人,也忍受不了你過度猜疑
第六章 不是你的圈子,就別忙著擠進去
不要忙著擠進別人的圈子
找準位置,不妨礙別人,也不拘束自己
從成熟的角度接納別人的批評
完美的人際關係從玩轉朋友圈開始
別讓金錢“逆襲”了朋友圈
看人說話並不是羞恥的事
誤會,往往會給你一道致命傷
太精明的人只會耽誤自己
不管多么敬重上級,也不要任其擺布

文摘

最好的關係,是親近地保持距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無論你與別人的關係多么親密,都應該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要過度介入別人的生活。誰都不可能完美無缺,都會有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如果你不懂得包容和忍讓,一味地咄咄逼人,很可能會破壞彼此的關係。而適當地保持距離,才能給對方和自己都留下迴旋的餘地。
公司有個女同事叫玲子。有天,玲子問我,能不能幫她找一間廉租房,她想一個人住。
我有些疑惑,她本來是跟閨密歡子一起合租的,怎么突然就要找房子呢?
玲子看出我的疑惑,有些失落地說:“唉,別提了,我再也沒辦法跟歡子好好相處了。”
聽了玲子這句話,我想起三天前的一件事。
那天上午,玲子一到公司就在辦公桌上東翻西找。我看她一臉焦急,就問了一句:“丟東西了嗎,要不要我幫你找我?”
原來玲子有份客戶資料找不到了。
我和玲子是鄰桌,我們經常有把東西放到對方桌子上的情況,我在自己的桌子上翻了翻,沒發現有玲子的東西。這時,我突然想起來,昨天晚上下班的時候,玲子好像將一份客戶資料帶回了家。我連忙提醒玲子。經我一提醒,玲子也想起來了,她確實把那份客戶資料忘在家裡了。
玲子馬上給在家調休的閨密歡子打電話:“歡子,我有份資料丟在家裡了,麻煩你幫我送到公司吧。”
我聽不到電話那邊歡子說了什麼,只看到玲子舒了口氣,估計是資料找到了。
半小時後,玲子的電話響起,她接了電話,就匆匆地趕到前台。我尋思,肯定是歡子到了。
果然,不一會兒,玲子致謝的聲音從前台傳來:“歡子,辛苦你了,今晚回家我給你帶好吃的。”
出人意料的是,歡子卻對玲子好一番責備:“你這個豬腦子,總是丟三落四的,要不是我在家,看你不得哭死。”聲音之大,讓公司所有人都吃了一驚,大家紛紛向前台看去。
當著整個公司人的面,玲子被這一番數落,自然不悅。可歡子依然不依不饒,“豬腦子,豬腦子”說個沒完。
玲子氣憤地說:“我錯了還不行,你趕緊回去吧,我還要上班。”
歡子哼了一聲,轉身離去。可剛走出沒幾步,她忽然又折轉身來,盯著前台的小姑娘說:“剛才我跟閨密鬧著玩兒,你一直冷著眼看我乾什麼,沒教養。”丟下這句話,歡子揚長而去。
前台的小姑娘都快被氣哭了,玲子見狀,趕緊好言安慰。
事情平息後,玲子回到座位,一陣長吁短嘆。
被歡子一鬧,玲子覺得在公司丟盡了臉面,非常苦惱。我便安慰了她幾句,見玲子沒什麼過激反應,我們便各自投入到了工作中。
我以為那件事就這樣過去了,沒想到玲子現在提出想搬家,我猜想可能跟歡子送資料那件事有關,便問:“你跟歡子還沒和解嗎?”
玲子說:“那次矛盾只是個導火索,我忍歡子很久了,她做事真的好過分。”
玲子和歡子是大學同學,兩人來北京發展已經三年了,一直住在一起。
剛來北京那會兒,她們為了生計奔波,兩人常常不分彼此——衣服換著穿,房租誰有錢誰先墊付,一起買菜做飯。
當她們工作穩定,收入有了保障後,開始對生活的品質有了一定的追求。漸漸地,兩人的性格、愛好、審美等方面的差異逐漸顯露出來。她們便遵循大事共同商議,小事各隨心意的原則相處。比如,房租每人承擔一半,值日按天輪流。
三年來,兩人親如姐妹,相處得非常融洽。就算有了爭議,也能很快解決,從來沒有過傷害對方感情的過激行為。
然而,玲子心裡明白,表面看來她跟歡子親密無間,其實內心早就互生嫌隙。兩人每次鬧矛盾,都是玲子主動容忍退讓,才換得了眼前的相安無事。時間久了,玲子心生鬱結,總有一天會忍無可忍,爆發出來。
按玲子的話說,她跟歡子的矛盾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歡子認為跟玲子關係好,就可以直言不諱,經常毫不留情地指責玲子,即便在公眾場合也不顧及;二是歡子完全不尊重玲子的私人空間,經常妄動玲子的私人物品,干涉玲子的私事。
歡子犯了一個許多人都會犯的錯誤。她忘記了,每個人都有獨立的人格和私人空間,別人決不能毫無底線地強加干涉。再好的朋友,也要保持適當的距離。我建議玲子應該先跟歡子好好談一談,把她的感受說出來,畢竟是多年的好朋友,不要因一時衝動就斷了來往。
玲子嘆了口氣,想想自己都忍了這么久了,也不差這一次,決定回去跟歡子聊聊。如果聊開後,歡子還是不知分寸,她就果斷搬走。
這件事後,過了一個多月,玲子對我說,歡子以前把自己的咄咄逼人當成親密的表示,現在她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逐漸改變了與人相處的方式,在這份友誼中,兩人都感到更加舒服,也更加親近了。聽了這話,我打心裡為她倆高興。
人們常說最親近的關係也是最脆弱的,兩個人長時間不分你我,難免會忘記自身應該堅守的分寸,以至於過多地干涉對方的私人生活,最終導致互相怨恨。
人與人之間,只有保持適當的距離,以平行線的方式相處,才能避免摩擦,共同進退。親人之間,距離是尊重;愛人之間,距離是美麗;朋友之間,距離是愛護;同事之間,距離是友好;陌生人之間,距離是禮貌。適當的距離是我們表達愛的最佳方式,沒有距離的相處是一種自私的表現,人與人相處需要給對方保留一定的心理空間,感情才會長久。
把握自我邊界,別因自我認同感而失去理性
不知你是否有這樣的感觸:當別人說起你所熟悉和喜愛的人或事時,哪怕他的評價很客觀,可一旦稍有負面評價,你就無法容忍,會與之據理力爭。
這是自我認同感在作祟。自我認同感是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指“一種熟悉自身的感覺,一種知道個人未來目標的感覺,一種從他信賴的人們中獲得所期待、認可的內在自信”。
一般來說,人在成熟之後的各個階段,不論是青年、中年和老年,都會被自我認同感影響到日常中的規劃、心情、行動。它給了我們內在自信,但有時也會讓我們盲目自信,丟掉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我們一味地堅守自我認同感,就很容易在跟別人的交往中引發不快。
我的小表妹剛剛步入大一,她的自我認同感也是在這一時期趨於成熟的。不過,這可給她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有一次,小表妹在微信里跟我訴苦說:“我真是討厭死班裡那幾個多嘴的女生了,恨不得馬上轉到別的班級去!”
我平時跟小表妹見面的機會並不多,在我的印象中,她是個好脾氣的乖乖女,從國中到高中,全都一門心思地撲在學習上,從未做過出格的事。這次不知是什麼事,竟然惹得她大發雷霆。
我試探著問:“俗話說‘三個女人一台戲’,女孩子間拌拌嘴是再正常不過的,能有多大的事讓你這么生氣呀?”
小表妹憤恨地說:“如果是我個人的事,她們隨口說說我也忍了;可是她們居然辱罵我的高中母校,我怎么能咽下這口氣。”
聽到這裡,我心中咯噔一下,大概猜到了其中的原因。我說:“她們是不是議論你高中時學校有個女生墜樓自殺的事情了?”
小表妹說:“是呀,那件事給我的高中母校帶來了很不好的影響。可是,她們也不能以偏概全,說我的高中是個垃圾學校吧?”
我勸慰說:“她們那樣說確實不對,但是那件事確實惡劣,也是不容置疑的事實。你可以跟那幾個女生解釋說,不論是哪所學校,誰都不希望發生那樣的事,但她們不能因為這件事就惡意抹黑你的高中母校,更不能以此嘲笑你。”
小表妹說:“好,我會跟她們解釋的,更會以優秀的表現來證明我的高中母校不垃圾。”
過了一段時間,小表妹再次給我發微信,說那幾個女生已經跟她道過歉了。因為她在班級里成績優秀,還經常參加各種活動,她的同學們認為這是她在高中時期打下了好的基礎,對她很是佩服,現在大家都是好朋友了。
我回微信說:“這樣最好不過,你們年紀都還小,有了矛盾就要及時化解。不論是誰,要想明辨是非,就得走出自己的偏見,用客觀事實來說話。”
隨即,小表妹發了個撇嘴的表情和一個網址給我。我不明所以,打開網址,立即被裡面的內容驚呆了。
那個網址是一個論壇討論帖,內容是某明星因犯了嚴重錯誤被媒體曝光,結果引發了冬粉和看客的口水仗。冬粉自然是極力維護這位明星的名譽,看客則是大加指責。
我發現,小表妹也是這位明星的冬粉,她極力跟看客們爭辯,甚至不以客觀事實為基礎,對看客進行謾罵。
為此,我不禁懷疑這還是那個好脾氣的小表妹嗎?很多人在網路中固然會放縱自己的情緒,但小表妹發表的那些言辭,堪稱是網路暴力。
很快,我就意識到,小表妹的這種情緒,是她盲目地聽從自己的自我認同感的結果,只要對小表妹加以指導,就能帶她走出這個情緒的雷區。
很多人都有強烈的自我認同感,通常會固執地堅守自己所認可的觀念,容不得別人指責。比如,像小表妹提到的母校問題,即便她的母校發生過不好的事情是事實,她也無法忍受別人說出這個事實。我們最先認可的觀念在我們心中往往是神聖的,即便那種觀念是錯的,我們也無法察覺,而是按照慣性思維去一味地堅守。
小表妹這次為了維護自己的偶像,而不辨是非地對別人惡語相向,就是因為在她看來偶像是神聖的,不可能有污點。與其說她在維護偶像,不如說是在維護自己的自我認同感。
明白了癥結所在,我對小表妹說:“我知道你很喜歡那位明星,但明星不是聖人,也可能犯錯。你已經是大學生了,應該能夠分辨是非,你捫心自問,那位明星真的沒錯嗎?一個犯了嚴重錯誤、品行有問題的人,值得你費盡心思去維護嗎?”
小表妹猶豫了好一陣,終於給我發來一個微笑的表情,並回覆說:“我想通了。其實是我太在乎自己的感受了,只要是自己認定的,不管好壞,都一律維護。可是,如果我認定的是錯的,還極力去維護,不就是錯上加錯嗎,這可不是好事,幸好有你的提點。”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每每面對與自己觀念相反的事情時,就會以自我為中心,極力排斥其他觀念。如此一來,輕則跟別人鬧得不愉快,重則大傷感情。
要知道,自我認同感固然能維護自己的自尊和立場,卻更容易讓人失去理性,誤判是非,以至於引發跟他人的矛盾,破壞彼此間的感情。
試想,當我們判斷問題時,首先想到的是“我如何如何”,又怎么能作出理性判斷呢?如果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而且自認為凡是關係到自己的都具有“優異性”,這將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如此一來,你的視角將會變得狹窄,從而得出一些片面和幼稚的結論。
與人相處,如果能不一味地聽從自己的自我認同感,不盲目地固執己見,或許,你可以與別人更加愉快地相處,你的世界從此會變得更加寬容美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