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峰村

甲峰村

甲峰村,位於福建省壽寧縣武曲鎮東北部,與福安市的後洋村毗鄰,海拔701米,土地面積7.74平方公里,下轄甲峰、獅子岩下、楊家墓、外樓、大王后、黃嶺岔、甲溪7個自然村,除主村外,其餘均為廢村。全村有1200多人。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甲峰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甲峰村
  • 位置:福建省壽寧縣武曲鎮東北部
  • 土地面積:7.74平方公里
  • 人口:200多戶1000餘人
甲峰村簡介,甲峰村歷史,景點,

甲峰村簡介

甲峰山高嶺峻,林木蔥鬱。境內有一座高山叫甲峰頂,也叫鶴山頂,又叫乾山,海拔1100米,為壽寧縣東南向第一高峰,村居山之腰,隨峰而得名,故名甲峰。

甲峰村歷史

吳姓是甲峰大姓,人口約占全村的三分之二,其餘有范、葉、陳、王、周、龔、毛、黃等漢族及雷、蘭、鐘等畲族姓氏。明正統二年(1437)吳姓始祖吳仁六從楊梅村(鰲陽)後村遷居甲峰壟頭,一雪天放牛至現甲峰村址,見一地塊約有百十平米點雪不積,認定為風水寶地,便舉家再遷甲峰,至今已繁衍十九代;黃姓始祖於明初遷入;范姓於清代遷入,其他各姓陸續遷入。
甲峰於清末始有村級建制,屬壽寧縣福安里四都。民國17年稱村;23年與橫山村合稱山峰保;建國後廢除保甲制,1952年建鄉,屬斜灘區,1959年改為大隊,屬衛星人民公社(武曲),1984年大隊改村,屬武曲鄉;1994年武曲撤鄉建鎮後,屬武曲鎮。
甲峰人秉持耕讀傳家,文化氛圍濃厚,清初便設有書館,由族內統一出資(油燈租),男女幼童一到學齡便可免費上學,故在建國之前就有無“文盲村”之稱。上世紀80年代前,甲峰民間文化娛樂活動十分活躍。田間曠野之上山歌盛行,此起彼落,頗具鄉土情調、生活氣息和泥土芬芳,尤其是放牛歌最具特色,村里大部分人都能來上幾句,至今仍流傳大量的民歌歌言。每天晚上,男女老幼聚於村中“吳姓宗祠”前,在明亮的“汽燈”下,喜棋者弈棋,喜書者聽書,喜歡曲目的則圍著“民間樂隊”聽著一曲又一曲愉悅明快的器樂合奏。相傳,這個傳統始於清代中期,當初是為了驚嚇野獸,防止夜入村里傷人,後來才演變得如此色彩斑斕,造就一代代小有才情藝趣的甲峰人,甲峰人的文化素養也就在這種大氛圍中得到培養和提升。壽寧“吳氏三醫”中的“奇醫”吳秦德(1857—1933)、“名醫”吳明文(1921—1999)就出在甲峰(另一人為“神醫”吳珏<1697—>,清源人)。恢復高考至今,有70多人考入大中專學校,其中有留學生,碩士、博士研究生多人。
清末至民國是甲峰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為遠近聞名的重要“糧倉”,全村80%人家每年田租收入在千擔以上,吳慰懷四兄弟分家時,每人可分得5000擔田租,當時築有2000多米長村牆,十多座炮樓,以防亂世賊匪。民間流傳,有一“財主”到福安理髮,出手就是紋銀300兩。民國23年(1934),福安北區游擊隊欲借道甲峰前往橫山打土豪,遭甲峰民團拒絕,閩東革命先烈占如柏召集福安北區、壽寧下南區游擊隊、赤衛隊等3000餘人,團團圍住甲峰,攻打三日不克,派人從村尾水道潛入,放火燒村,全村除餘下的三座民房外,被夷為平地。這一役村里青壯年死傷數十人。
由於地處深山,甲峰100%民居保存完好,其中大部分建於1934年,高樓廣宇,雕樑畫棟,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古村落。其中吳慰懷弟吳克麟故居,已逾百年歷史,占地2500多平方米,高達五層,八井迴廊,曲徑通幽,柱逾合抱,回音裊裊,設計奇特。

景點

主要景點有雞冠迎旭、天池絕景、三十六崗、雙獅回頭、乾山遠眺、七星入浴、鳳輪宮宇等景點。甲峰頂如鶴如鳳,展翼飛翔,清進士林棟在《登乾山最高頂》一詩中寫道:“曉峰高矗天門榜,絕頂升雲三千丈;偉哉俊鶻沖林飛,摩雲斗更出雲上……”地處鶴身尾部的鳳輪宮是吳道真仙的發祥地,已有600多年歷史,也是占如柏從事革命活動和游擊隊集訓的秘密據點。
甲峰經濟以農業為主,放眼所及,梯田層層,茶園滴翠,民眾溫飽富庶。1958年糧食生產大豐收,作為示範村,縣裡組織全縣鄉村幹部到現場參觀。由於土質肥沃,土層深厚,林業資源十分富足。1991年開通12.8千米機耕路,2008年全線鋪設3.5米寬水泥路面,打通山門,加強與外界的聯繫,甲峰的茶、林、旅遊等資源具有很好的開發前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