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庵區志

田家庵區淮南市的中心區,是淮南市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金融中心,本屆修志為首次。《田家庵區志》編纂工作始於1986年5月,1992年7月成稿;1995年4月區政府主持召開了區志評稿會;1996年夏,區委、區政府決定公開出版發行。整個編纂工作歷時10年。其間,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區志編纂工作,先後聘請呂德海、姚傳璧、廖光達、劉福信等人從事區志的編纂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田家庵區志
  • 成稿:1992年7月
  • 編纂工作開始:1986年5月
  • 公開發行:1996年夏
概述,內容,

概述

鑒於田家庵區的修志任務較重,不僅要編纂《田家庵區志》,同時還有《田家庵鎮志》、《廖家灣村志》的編纂任務,為了各有側重地開展工作,區地方志辦公室作了具體分工,由呂德海、姚傳璧、廖光達分別負責區志、鎮志、村志的編纂事宜。未幾,呂德海病故,區政府決定,區志編纂工作由劉福信負責,徐友傳同志負責日常行政管理,確保志書編纂工作得以正常開展。《田家庵區志》上限自1953年建區,下限到1990年,為反映改革開放以來全區的發展,區志出版時增加了“1991—1996年大事紀略”。全書前有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記,編後為附錄,正文23編,分為綜合、經濟、政治、文化等部類,依次為建置沿革、自然地理、人口、城鄉建設、工業、商業、農業、工商管理、財政 稅收 審計、政黨 政協 民眾團體、政權、軍事、公安 司法、民政、人事 勞動 工資、教育、科技、文化、醫療衛生、體育、風俗 宗教 方言、人物。全書設編、章、節、目四個層次,計111章270節。

內容

田家庵區南倚舜耕山,北濱淮河,區轄境面積約87平方公里,人口316 350人。境內有山丘、崗地、灣地三類地形,分為丘陵、河谷平原兩大單元。全區有可耕地面積27 000畝左右。轄境建國前分屬鳳台、懷遠兩縣。清代光緒年間,山東流民田氏夫婦於淮河南岸渡口處搭草庵居住,兼賣茶水營生,遂有田家庵之地名,但少有發展。直到30年代初,田家庵因成為煤炭集散地而人煙漸集,遂成為淮河中游的一處商埠。50年代初,市人民政府在舊有小鎮的基礎上建置田家庵區。於是,在人不過萬,地不足平方公里的小鎮上,發電、食品加工、商業、交通各業迅速發展,市政設施得到改造、擴建,城區範圍逐步朝外拓展,正式揭開城市發展的序幕。隨後,市黨政機關、高等院校以及淮南礦務局等大中型企業陸續進駐,繼之,淮南化肥廠動工興建。1959年國慶前夕建成的國慶路,拉開城市的基本骨架,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區境內形成了田家庵、洞山、泉山三個相對獨立的區片。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田家庵區經濟日益繁榮,城市建設蒸蒸日上。80年代初,田家庵區迎來城市建設的大發展時期,是時,改建、拓寬了貫穿區境的國慶路、舜耕山路、洞山路、黑泥窪路、十澗湖路、羅山路、淮舜路、陳家崗路、大通北路等城市主幹道,新建了龍湖路、龍王溝路、泉山路、朝陽路、大橋路等城市主幹道,特別是洞山路、陳家崗路、國慶路所構成的“S”形幹道,以其路幅寬、線型直、綠化美、功能全等特點,使田家庵與洞山、泉山連成一體,從而形成頗具規模的中心城市。
田家庵區是淮南的商貿中心,開埠以來便是淮河流域的著名商埠之一。得淮河的舟楫之利在先,30年代建成淮南鐵路在後,田家庵既是水運碼頭,又是淮南鐵路的起點(田家庵——裕溪口,最早淮南鐵路的起迄站),水陸交通都十分便利,因而成為皖西山貨以及京廣雜貨的集散地,商賈雲集。淮南建市以後,田家庵依然是淮南的商業中心。田家庵歷史上是淮南煤炭的集散地,淮河上達皖西、豫東,下出洪澤湖入京杭大運河,可溝通河海聯運、江海聯運,至今仍是淮南煤炭的重要輸出通道。具有80年歷史的田家庵港已發展為岸線總長1000多米,11座停泊船位,400平方米貨位,8000平方米堆場的內河大港。皮帶運輸機、火車專用線等裝卸設備配套成龍,是淮河水系機械化裝卸程度較高、吞吐能力較大的港口之一。鐵路、公路、郵政電信事業發展也十分迅速,淮南火車站位於區境,可溝通津浦、隴海、京九鐵路,交通便捷。80年代以來,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和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田家庵的商貿中心地位日益加強,內外交通更趨發達。在城市主幹道兩旁高樓林立,商場旅館鱗次櫛比。在舊城區形成了以東城市場為主體的私營商業區,以龍湖路為代表的新區則是大型商廈集中之地。同期,一批工商企業得到興建和發展,促進了全區經濟的繁榮。工商業的發展,形成區境道路縱橫交織,兩側花木蔥蘢,高樓林立,人煙輻輳,車水馬龍的景象。
田家庵區也是淮南重要的工業中心,電力、化工、機械、紡織、造紙、輕工比較發達。淮南最早的發電企業——田家庵發電廠、安徽最重要的煤化工基地——淮南化工總廠、淮南紡織廠、50年代由上海內遷的天一襪廠(現名天一針織總廠)、安徽造紙廠、淮南工具機廠等一大批工業企業坐落在區境,為區境的經濟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建區以後,各類地方工業都得到發展,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田家庵區的工業經濟蓬勃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城市建設以及文教衛生事業的發展。
田家庵區的城郊型農業經濟比較發達,蔬菜生產歷史悠久,有眾多地方土特名產。東部的長青蔬菜生產基地種植面積大,品種多,許多傳統蔬菜品種在現代科技的介入下,品質得到很大提高;一些名優蔬菜品種得到提純、復壯,成為聞名遐邇的地方名產,如黃心烏白菜、元蔥等。西部石頭埠的蘿蔔以甜脆多汁而享譽淮上。80年代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以淮南市第二玻璃廠為代表的一批鄉鎮企業成為經濟成長的生力軍,為人民生活的改善,全區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田家庵區的文教衛生事業比較發達,市屬的影劇院、體育場,部屬、市屬高等學校淮南礦業學院(今淮南工業學院)以及市屬一中、二中等知名學校,市屬、礦屬的知名醫院、療養院等均坐落在區境,為居民的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外,區屬的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發展很快,極大地滿足了人民的需要。
田家庵區有“淮南三鎮”之首的稱謂。解放前,淮南礦區有田家庵、大通、九龍崗三鎮,田家庵作為一個商埠,幾經滄桑。30年代初、中期,因淮南礦區的開發而蓬勃發展;抗日淪陷時期,日本侵略者侵占淮南,在此對人民進行血腥的法西斯統治和精神麻痹,無數抗日誌士慘遭殺害,侵略者及其爪牙走私販毒、市井一度畸型繁榮,人民深受其苦。同時,區境作為三縣交界之地,廣大鄉村又是普遍的貧困。解放後,經過全區人民的不懈努力,在過去的基礎上已經建成了初步繁榮的新型城區。《田家庵區志》緊扣區情特點布局謀篇,以豐富的史料記述了全區的變遷,展示了它作為淮南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區的特色。其體例完備、史料翔實、文筆樸質。《田家庵區志》是建區以來的首部志書,是區情總匯,它既可以彌補市志記述之略,又是研究淮河流域文化所不可多得的地方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