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臨夏雙城經濟開發區

甘肅臨夏雙城經濟開發區

甘肅臨夏經濟開發區位於甘肅西南部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 ,成立於2010年。開發區總人口1.4萬人,少數民族占 5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肅臨夏雙城經濟開發區
  • 地區:甘肅西南部臨夏回族自治州
  • 時間:2010年
  • 人口:1.4萬人
新區概況,歷史,交通,自然環境,資源優勢,勞動力優勢,政策優勢,經濟,

新區概況

甘肅臨夏雙城經濟開發區(原名稱為臨夏縣工貿經濟示範園)於2003年由甘肅省鄉鎮企業管理局批准,命名為“甘肅省鄉鎮企業示範區”,2005年,全國開發區清理審核後,甘肅省政府於2006年8月批覆為省級開發區,並更名為甘肅臨夏雙城經濟開發區。園區規劃面積105.7公頃,開發面積9.19公頃,建成面積27.68公頃。
近幾年來投資539.3萬元,完成了緯四路拓寬硬化,開通了自來水,架設了主街道路燈,修建了老鴉關河龍首山大橋,通過義務植樹,綠化了南北兩山,園區的基礎設施條件大為改觀。完成了農網改造,即將進行城網改造,可全面滿足園區生產、生活需要。加上移動、聯通、電信網路無縫隙覆蓋,使園區基本上達到了水、電、路、通迅、有線電視和場地平整的“五通一平”。
2009年,臨夏州委、州政府審時度勢,確定了“依託藏區大市場,融入蘭州都市圈”的發展戰略,為合理配置資源,拓展發展空間,實現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加快開發區建設步伐,促進臨夏市向西推進和臨夏縣經濟建設中心向東轉移,最終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目標,決定將臨夏工業開發區和臨夏雙城經濟開發區合併,以臨夏縣雙城經濟開發區為基礎成立州級管理的省級經濟開發區。2010年經甘肅省開發區建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甘開發區辦[2010]1號)檔案《關於同意臨夏工業園區和臨夏雙城經濟開發區整合為甘肅臨夏經濟開發區的通知》批覆,設立甘肅臨夏經濟開發區。

歷史

雙城新區歷史悠久,據《臨夏縣誌》和《辭海》“枹罕”一詞中記載:春秋時期,雙城一代生活著一支名叫“罕研”的羌族部落,秦國為了安撫該部落,封其為枹罕侯。《臨夏志》記載“枹罕者,鼓枹罕少也”,取停止戰爭之意,枹罕侯的侯邑就在雙城。枹罕侯先後建了大古城和尕古城,雙城因此而得名。秦國在此設立了枹罕縣,後經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前涼諸朝均設州址、縣址在此,明清時期還設立過永久性的邊關貿易場所,這裡自古是中原通往藏區的戰略要地,也是中原和藏區茶馬互市進行交流的重要場所,時至今日,邊關要塞的城牆、烽火台依稀可辨,仍舊發揮著通往藏區第一站的重要作用。

交通

臨夏經濟開發區地理條件優越,區位優勢顯著,是兩省(甘肅、青海),三地州(臨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青海省海東地區),七縣市(臨夏市、臨夏縣、積石山縣、和政縣、循化縣、夏河縣、合作市)的區域幾何中心,位於蘭州市“1小時經濟圈”之內。
開發區位置開發區位置
開發區背靠藏區大市場,面向蘭州都市圈,甘肅臨夏經濟開發區地處“兩省、三地、七縣市”的中心,即甘肅省、青海省;甘南地區、青海海東地區、臨夏地區;臨夏縣、循化縣、積石山縣、和政縣、夏河縣、東鄉縣、臨夏市。國道213線從開發區中心穿越而過,連線著天府之國的四川盆地。東距州府所在地臨夏市20公里,西距臨夏縣城3公里,由省道310公路進入青海省,向西南10公里進入甘南藏區,是“蘭州-劉家峽-夏河”、“蘭州-臨夏-九寨溝”旅遊黃金線的必經之地。即將開工建設的臨合鐵路、規劃建設的臨合高速公路與開發區東西並行。形成了以國道、省道為主幹,縣鄉道路為支線的公路網路。四通八達的交通為開發區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鐵路貨用站的建成,開發區勢必會成為貨物集散地和物流中心。
開發區到“兩省、三地、七縣市”公路里程
路 線
公 路
名 稱
里程
(公里)
路 線
公 路
名 稱
里程
(公里)
開發區—蘭州市
213國道
180
開發區—循化縣
310省道
202省道
92.5
開發區—西寧市
310省道
202省道
236
開發區—夏河縣
213國道
312省道
82.5
開發區—甘南州
213國道
80.1
開發區—積石山縣
309省道
58.8
開發區—海東地區
310省道
202省道
201
開發區—和政縣
213國道
309省道
49.2
開發區—臨夏州
213國道
19
開發區—臨夏縣
213國道
3
開發區—合作市
213國道
80.1
開發區—臨夏市
213國道
19

自然環境

開發區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氣候明顯具有大陸性、季風和山地氣候特點,海拔2000多米,年平均氣溫5.85℃,最低氣溫-24.8℃,最高氣溫為29.7℃。年平均降水量為636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6%,最大濕度73%。年平均日照時數25313.4小時,最大凍土深度為111厘米,全年無霜期143天左右,主導風向為西南風。是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過渡帶、冷暖乾濕氣候過渡帶、農牧區過渡帶的“三過渡”地帶,這裡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水資源豐富。春夏時節,滿目青山綠水,處處生機盎然。從藏區高原蜿蜒而來的大夏河,從高山之頂“五山池”奔流而下的老鴉關河、從巍巍太子山冰雪融化而來的槐樹關河三河在此相匯,潺潺向東流去,匯入黃河。北面的梁家山、西面的龍頭山,南面的太和山、古城山在此聚首,猶如一個巨大的聚寶盆。

資源優勢

臨夏州肉牛存欄25.66萬頭,年出欄13.87萬頭;羊存欄119.58萬隻,年出欄107.41萬隻。且每年在開發區內過境交易的牛羊多達230萬頭(只),牛羊皮460萬張,畜產品交易十分活躍,是中國西北最大的牛羊活畜集散地。州內花椒、油菜、蠶豆、中藥材、玉米等農林產品資源十分豐富,磚雕、木雕和民族特需品生產的傳統優勢顯著,極具開發價值。
臨夏州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57.2%,伊斯蘭文化影響深遠,並與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交匯融合,和諧共存,形成了五彩紛呈、極富吸引力的民族風情畫卷。全州每年有2800多穆斯林前往沙特朝覲,境內清真寺等阿式建築星羅棋布,被稱為“東方小麥加”。穆斯林民眾宗教信仰虔誠,衣食住行、生活方式都嚴格體現伊斯蘭教文化所認同的規範特點,在長期的實踐和生活中,形成了獨特的民俗風情,尤其在飲食方面特別注重,從食品生產加工的各個環節都嚴格按清真的規則要求操作。我州清真牛羊肉和副食品是國內外市場上具有較高信譽和較強競爭力的金字品牌產品,不僅銷往上海、廣州等地,還出口到中東阿拉伯和東南亞國家,市場需求量巨大。開發清真食品的前景十分廣闊。

勞動力優勢

臨夏州農村和城鎮剩餘勞動力達50.75萬人,勞動力資源豐富。州縣(市)建設了覆蓋主要用工行業的勞務培訓基地,可以按照企業用工需求,政府組織培訓。勞動力成本比其它地區相對較低。

政策優勢

臨夏州是全國民族自治地方改革開放試驗區、黃河上游多民族經濟開發區和少數民族自治地區,擁有立法權,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和經濟發展水準,在某些方面制定促進地區發展的特殊政策;國家為了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在基礎設施、文化教育、可持續發展、扶貧濟困、民族發展等方面制定了許多別的地區無法比擬的傾斜政策,使我們可以在諸多領域率先進行超前性、突破性的創新實踐。開發區制定出台了《甘肅臨夏經濟開發區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從稅收、土地徵用、項目審批等諸多方面提供最大優惠。

經濟

開發區以項目建設為支撐,以特色產業為突破口,初步形成了清真食品、新型建材、小水電等工業體系。愛麗福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糖果系列,以其獨特的工藝和香酥的口味,深受顧客青睞,產品銷往青海、西藏、印度尼西亞等國內外市場;五山池黃酒廠純糧釀造的系列黃酒被評為甘肅省名牌產品、甘肅省著名商標;蓮花湖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清真罐裝食品、系列蠶豆加工等產品遠銷沙特等中東國家和美國,2009年出口創匯達780萬元;雙城水電站、恆源電力有限公司等眾多水電企業利用豐富的水資源年發電量達1.7億千瓦,為開發區工業生產提供了充足的電力保障。開發區著力建設清真食品加工區和企業孵化區一期項目,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修建標準化廠房,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為企業入駐發展創造良好的硬環境。
開發區規劃總面積18.86平方公里,規劃設立清真食品加工區,民族特需用品生產加工區,新型建材加工區,中藥材、生化製品加工及其他兼容產業加工區四個產業功能區。以清真食品加工業和民族特需品加工業為主導產業,輔助新型建材業、中藥材、生化製品加工及其他兼容產業。
規劃到2020年,開發區爭取引進建設上規模、上水平、上檔次的企業達到50戶以上,生產總值達50億元以上,形成以主導產業為核心的產業化發展集群。“十二五”期間,計畫建設重點功能區範圍的“七通一平”基礎設施,形成以清真食品加工為重點的企業聚集區,計畫生產總值達到20億以上,將成為全省重點經濟開發區之一和臨夏州重要的特色產業聚集區,參與蘭州都市經濟圈戰略分工的重要的據點和產業發展的主要載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