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崖革命根據地

瓊崖革命根據地

瓊崖革命根據地位於海南省。自1927年成立以來,在黨的領導下不屈不撓,抗擊日寇,配合解放軍解放海南島,功勳卓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瓊崖革命根據地
  • 外文名:QiongYa revolutionary base
  • 地址:海南省
  • 創建時間:1927年10月
位置境域,簡介,歷史,

位置境域

在革命戰爭年代,文昌同樣是瓊崖革命重要的根據地之一,其中南陽地區被瓊崖特委稱為“瓊東小延安”。

簡介

瓊崖革命根據地位於海南省。1927年10月,中共瓊崖(即海南島)特委楊善集、王文明等領導安定、瓊山、萬寧、樂會(今屬瓊海)等地農民起義,創建了工農革命軍和瓊崖革命根據地。1928年春,工農革命軍改編為工農紅軍,成立瓊崖工農紅軍司令部,馮平任總司令。同年7月,瓊崖蘇維埃政府成立,王文明任主席。同年8月,撤銷紅軍司令部,成立瓊崖工農紅軍獨立師,梁秉樞任師長,黃學增任政委。1929年7月,特委領導機關被破壞,8月,成立中共瓊崖臨時特委(不久正式成立特委),馮白駒任書記。1930年以後,瓊崖根據地有了較大發展。1932年秋,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的影響,紅軍遭受挫折,根據地大部喪失。1932年冬後,留下的少數人由馮白駒等領導在山區堅持鬥爭。1936年春,成立瓊崖工農紅軍游擊大隊,堅持長期的武裝鬥爭。

歷史

中國共產黨領導瓊崖人民,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創建的,堅持23年革命武裝鬥爭的戰略基地。
1927年7月,大革命失敗後,中共瓊崖(今海南省)特別委員會將瓊山、文昌、定安、樂會(今屬瓊海)、萬寧、陵水、澄邁等縣農民武裝共1000餘人,改編為瓊崖討逆革命軍。9~10月,根據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和中共廣東省委指示,中共瓊崖特委領導討逆革命軍和農民舉行武裝起義,特委書記楊善集在戰鬥中犧牲。11月,討逆革命軍改稱瓊崖工農革命軍。1928年2月,王文明繼任特委書記;瓊崖工農革命軍改稱瓊崖工農紅軍,共1400餘人。3~5月,國民黨軍4000餘人對瓊崖工農紅軍進行“圍剿”,瓊崖工農紅軍遭受嚴重損失。8~12月,在實行土地革命、反擊國民黨軍“圍剿”的鬥爭中,成立以王文明為主席的瓊崖蘇維埃政府,並陸續建立了樂會四區、六連嶺、母瑞山、羊山等根據地。1929年春,中共瓊崖特委利用國民黨軍撤離瓊崖的有利時機,逐漸恢復和發展革命力量,建設根據地。1930年1月,王文明病逝。4月,馮白駒繼任特委書記。8月,瓊崖工農紅軍擴編為瓊崖工農紅軍獨立師(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2獨立師)。1932年8月起,在反擊國民黨軍的進攻中,瓊崖根據地和紅軍第2獨立師遭受嚴重損失,馮白駒帶領工農紅軍餘部在母瑞山堅持鬥爭,最後僅剩26人。1933年4月,轉移到瓊山、文昌地區。1936年5月,成立瓊崖工農紅軍游擊隊司令部,逐漸恢復擴充革命武裝。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共兩黨達成合作抗日協定。中共瓊崖特委經與瓊崖國民黨當局談判,於1938年12月,將瓊崖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14區獨立隊。1939年2月,日軍侵入海南島,中共瓊崖特委領導根據地軍民開展獨立自主的抗日游擊戰爭。3月,獨立隊擴編為廣東省瓊崖抗日游擊隊獨立總隊。先後開闢了瓊文、美合、六芹山等抗日根據地。1941年11月,成立以馮白駒為主席的瓊崖東北區抗日民主政府。1943年8月,白沙縣紅毛鄉鄉長王國興領導黎、苗族民眾2萬餘人,反抗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屠殺,舉行武裝起義。後在中共瓊崖特委和瓊崖抗日游擊隊的幫助下,建立起白沙抗日根據地,為後來建立五指山中心根據地打下基礎。1944年秋,獨立總隊改稱廣東省瓊崖抗日游擊隊獨立縱隊,至抗日戰爭勝利時,部隊發展到7700餘人,民兵近1萬人,根據地擴大到占全島1/2的地區,人口達100萬以上。
解放戰爭開始後,成立以馮白駒為主席的瓊崖民主政府。根據地軍民在中共瓊崖特委和民主政府領導下,挫敗了國民黨軍的多次“清剿”。1947年10月,獨立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瓊崖縱隊。1948年夏,建成包括白沙、保亭、樂東三縣在內的五指山中心根據地。1948年秋~1949年夏,瓊崖縱隊對國民黨軍發動3次攻勢,解放了全島大部中小墟鎮和農村,部隊發展到2萬餘人,民兵8萬餘人。1950年3~5月,根據地軍民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主力解放了海南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