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沁拉加寺

瑪沁拉加寺

瑪沁拉加寺,初名“扎西功德林”(吉祥廣安寺),後改名“甘丹扎西回尼”(具善吉祥源地),又稱“嘉禪寺”,位於青海省瑪沁縣東北部黃河北岸的拉加鄉阿尼貢群山下,坐東向西,面臨黃河,前有1986年建成的黃河大橋可通西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瑪沁拉加寺
  • 外文名:Lajia Temple in Maqin
  • 別名:扎西功德林
  • 類型:建築
  • 地區:青海省瑪沁縣
文物保護,基本信息,

文物保護

拉加寺是青海省黃河沿岸最著名的格魯派寺院,青海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始建者為博通顯密的一代名僧阿柔格西堅贊鄂色(1726-1803年)。他受七世達賴指派,於清朝隆三十四年(1769年)建成拉加寺,並採用色拉寺傑巴扎倉教程。創辦該寺顯宗學院,六世班禪曾授予他“額爾德尼墨爾根堪布”名號。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阿柔格西付權於香薩二世羅桑達吉嘉措(1759-1824年),自此歷世香薩活佛成為拉加寺寺主,1949年曆五世。清光緒年間,清延授“香薩班智達”名號,民國初年因贊翊共和,國民黨政府又封“善濟禪師”,故香薩活佛世系在青海地區影響很大,塔爾寺、德乾寺、隆務寺均建有其府邸。 拉加寺設有總領全寺的大經堂“托桑林”,下分五院,即上下密修院、醫明學院、時輪學院和旦正院。每年有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的祈願法會、三月初三日至十五日的代供養法會以及十月底的“五供節”等。該寺歷代名僧輩出,且多有著述傳術,如西合佐桑熱著《歷算概要》、香薩著《證理論》、《因理論釋》以及《賽倉哇全集》等。在藏區頗有影響。
拉加寺經歷代修建,規模可觀。1952年至1958年,有殿堂12座150間,昂欠、僧舍1100間,全寺建築占地700餘畝,寺後另建有班禪行宮一座。1958年到至“文革”期間,該寺兩次被毀,造成嚴重破壞。其中釋迦牟尼殿為乾隆故宇,歷史最久。在文物方面,該寺香薩拉讓的印經院曾藏有《甘珠爾》等木製經版五萬餘件,此外寺中原供釋迦、彌勒佛像及金字《甘珠爾》等亦負盛名,異皆焚毀。現藏歷史文物有乾隆時代鐵鍋一口,乾隆三十九年賜名“嘉禪寺”之御製碑一塊,班禪大師、章嘉國師賜給香薩活佛的錦幛等。該寺現藏《甘珠爾》等佛經四千餘部,並供有相傳迎請自印度的佛舍利十粒及僧舍利一百餘粒。
拉加寺現任寺主香薩活佛,青海省天峻縣生格鄉人,師範從佐日活佛。
瑪沁拉加寺

基本信息

瑪沁縣政府所在地大武鎮向東北方向,大約50千米,有一座小鎮叫拉加,黃河從鎮的南面流過。在黃河北岸的阿尼群貢山下,有一座在青海省黃河沿岸非常著名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拉加寺,又稱“嘉祥寺”。
瑪沁拉加寺
拉加寺本來規模宏大,除了殿堂、活佛院、僧舍外,還有班禪行宮一處。但是1958年到至"文革"期間,該寺兩次被毀,造成嚴重破壞。1980年後,經歷年重修,復具規模。現主要建築有大經堂、釋迦牟尼殿、時輪學院、密宗學院、醫明學院、護法神殿等,另有菩提塔一座。現有僧眾500多人,大小活佛30多個。由於它在佛教發展史中的功績,所以,依然享有盛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