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刺繡

瑤族刺繡

瑤族刺繡,廣東省乳源瑤族自治縣民間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乳源的瑤族刺繡為中國瑤族刺繡之一,主要分布在廣東省北部乳源瑤族自治縣境內的必背、游溪、東坪三鎮等地。居住在乳源瑤族自治縣的瑤族屬“勉語系”過山瑤,隋唐時從北方遷來,長期隱居在深山老林之中,其生產方式以刀耕火種和狩獵為主。若是當地不再適宜耕種或獵物稀少時便舉族遷往另一座山頭生活,因而被稱為“過山瑤”。族中保存有《盤古》、《盤瓠傳說》、《過山榜》等書籍資料,其傳統習俗和文化的保存狀態良好。 乳源瑤族刺繡採用深色棉布為底,用紅、黃、藍、白、綠、黑、紫等色的絨絲線繡出花紋,有“深山瑤”和“淺山瑤”之分。

2011年5月23日,瑤族刺繡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Ⅶ-105。2018年5月15日,瑤族刺繡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瑤族刺繡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Ⅶ-105
  • 遺產類型: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廣東省乳源瑤族自治縣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主要用途,用料圖案,形紋圖案,製作工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現狀,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瑤族刺繡歷史源遠流長,秦漢時期瑤族便已知用木皮製作服飾。早在漢代,史料對瑤族刺繡已有記載。流傳的始祖盤瓠傳說中就有記載瑤人刺繡。《後漢書·南蠻傳》記載華南先民“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衣斑斕”。隋唐時期已出現瑤族繡花裙。宋代瑤族刺繡技藝十分純熟,明末清初已達鼎盛。

文化特徵

主要用途

刺繡的用途主要是配飾在服飾上,男女衣服、頭巾、腰帶、圍裙、小孩的帽子、挎包、傘袋等物件上。據瑤族的傳統習慣,頭巾是年輕女子戀愛時送給心上人的一件寶貴禮物。所以,瑤族姑娘多數在十一、二歲開始學刺繡。

用料圖案

刺繡用料是紅、綠、黃、黑、白色五種色線來配色繡;如用白色布作底布,就用紅、綠、黃、黑色線繡;用蘭黑色布作底布,就用紅、綠、黃、白色線繡,實際上只用四種色線。刺繡時雖因其底布繡出後用途上的不同而圖案組合,配色有異,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其基本圖案是定型的。這些圖案肢解出來的個體圖共有30多種類型,它們又是由三種線條演變而成的。線條是對角線、垂直線和平行線、無弧線,角度分別為45、90、180度。刺繡不用畫底稿,先用黑線或白線(視布色而定)依著布紋繡出一行行方格,再在方格中繡出各不相同的圖形。圖中的人形紋、獸形紋只限於白色或黑色而不用其他顏色。其刺繡是從反面繡,不看正面,但又能使正面構成三角形,齒狀形、城堞狀形等,其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個物體圖案,再將其組合起來,就是各種衣物服飾上的圖案。這些花紋圖案中,有象徵男女的、有象徵飛禽走獸和花草植物等,花樣繁多,鮮艷奪目。

形紋圖案

乳源瑤族刺繡的形紋圖案制式劃一、造型奇特、結構複雜、樣式繁多。其線條必是對角線、垂直線、平行線而無弧線,圖案配色組合各異,但基本形態是定型的,且世界各地的過山瑤皆大體相同,呈現出幾何化、程式化的特徵;其造型抽象,有變形、誇張、象徵、比喻等多種表現形式和表達技巧;其大蓮花、八角花等形紋結構繁複,甚至有型中型的複合構成和多重組合;其形紋圖案有男女、佛手、唐王印章、文字、龍身、獸蹄、鹿、蜘蛛、魚骨、鋸齒、碎花、單花蕊、組合花蕊、大花蕊、梧桐花、蓮尾花、鳳仙花、松果、大松果、大八角、豆腐格等26種樣式。

製作工序

乳源瑤族刺繡技藝獨特,繡時不需畫稿,按不同布色先用黑線或白線依著布紋繡出一行行方格,再在方格中繡出各種圖形。尤為神妙的是不必看正面,只從反面而繡,卻能在正面構成三角形、齒狀形、城堞形等不同紋樣,其綴合起來就形成一個個形紋圖樣,再經組合便成為各類物品上的完整裝飾圖案。

題材作品

瑤族的刺繡構思,有山水及森林的組合,有山花及小溪的組合,還有人物及動物的組合,雖然刺繡的構思以幾何圖形為主,但其抽象的描述,依然使得花鳥樹草栩栩如生。這些食物的刺繡構思均以圖案示意,其中有對焦相稱的斜十字形、正十字形、米字形、萬字形等等。一類是山水、溪流、樹木、花草;另一類是人形、動物、植物或農具用品的形象。花草、人物紋樣線條清晰,剛柔相宜,花色搭配自然,形象生動可愛。瑤族刺繡代表作品有《瑤嶺長歌》等。
瑤族挑繡頭帕瑤族挑繡頭帕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瑤族刺繡奇異古拙而經典的形紋圖案,記載了瑤族生存發展、信仰崇拜、文化藝術和思維觀念的歷史,是過山瑤民族身份的符號和標誌,具有多學科的研究價值。

傳承現狀

隨著社會的發展,瑤族民眾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傳統的社會生活有著密切關聯的瑤族刺繡已逐漸邊緣化,瀕臨消亡,亟待保護。

傳承人物

鄧菊花,女,瑤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代表項目是瑤族刺繡。

保護措施

2006年,乳源瑤族自治縣建立了“過山瑤民俗文化陳列館”,編印了瑤語教材,出版了《瑤繡》《過山瑤文化研究》等書籍。
2007年11月22日,在瑤學專家和乳源縣文化工作者的倡導下,乳源縣人民政府的支持下,通過專家策劃設計,“瑤嶺長歌——過山瑤歷史文化百米刺繡長卷”工程在乳源“十月朝”風情旅遊文化節開幕當天正式啟動,以長卷刺繡作品的形式展示了乳源過山瑤的歷史起源、遷徙游耕、傳統故事、山川風光及現代發展變化等。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7年,以乳源瑤族反面刺繡為代表的瑤族刺繡在被列入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4月1日,《瑤嶺長歌》獲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授予中國之最稱號。
2010年9月,《瑤嶺長歌——過山瑤歷史文化百米刺繡長卷》獲得世界紀錄協會授予“世界最長的瑤族反面刺繡”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